四四、預防反叛 適得其反

四四、預防反叛 適得其反

周嵩出了門口,在院子里遇見刁協。他扭了扭臉,裝作沒看見,對刁協根本不予理睬,徑直走了,好像刁協好心好意救了他的親人不但沒功勞反而犯了重罪一樣。

刁協進了屋子,繼續照看周凱。

刁協說:「這會兒好多了吧?你弟弟來過了,怎麼沒多聊會呢?」

周凱微微一笑,說道:「他就是這麼個脾氣,豪爽任俠,直來直去。前些年,我正在燈下看書。他喝醉了酒拿著點燃的一根蠟燭說道『我的才學超過你,卻無論如何都比不上你的名望,這是憑什麼啊?』話沒說完,就把蠟燭投到我的臉上。我笑了笑,說道『老弟偷偷用火攻的辦法對付我,這可是下策啊』。」

刁協吃驚地「啊」了一聲,問道:「寬厚仁愛,鎮靜大度。你的風度讓人欽佩啊!這塊傷疤就是那個事件留下的印記嗎?」

周凱說:「是的。去年我三弟到外地任職,我倆一起送別。三弟哭哭啼啼,嘮嘮叨叨個沒完沒了。他受不了這個纏歪勁兒,掉頭就走了。」

刁協默默地點點頭,好久才輕輕「哦」了一聲,算是明白了周嵩的脾性。

這個事兒過了不久,周嵩上疏元帝,為王導鳴不平。

元帝觀之,見周嵩奏道:「……王導對皇上竭盡忠誠,猶如三國時的諸葛孔明。陛下雖然風雲際會,為有德之君,但是割據江東,功業垂成,也是眾人的功勞,不是陛下一人的力量。現在王業剛剛建立,北方劉曜、石勒未除,糧倉空虛,陛下不應該只聽信那些佞臣之言,迷惑於妄想和猜測,而疏遠賢臣,導致仁義之士寒心,原來親近的被弄得疏遠了,恐怕恩義斷絕,成為招災惹禍的根苗……」

元帝讀罷,陷入沉思,他回想起從前的一幕幕:王導千方百計擴大自己作為琅琊王在南方世族的影響力,王導夜以繼日地與南方北方世族豪強談心溝通,王導多次哭著勸自己戒酒……想想如果當初沒有王導、王敦對自己的幫助,確實不會有今天的功業。於是元帝有所悔悟。

正當元帝心軟,想繼續啟用、重用王導之時,劉隗、刁協又有新主意了。

兩人一起晉見元帝,向元帝出謀劃策。

劉隗對元帝說:「陛下,要加強皇權,對抗豪族,僅僅執行依法治天下是不行的,還必須削弱乃至剝奪門閥世族的兵權才行啊。」

刁協說:「王敦佔據的地盤、控制的兵力過於強大,嚴重威脅到皇權,終將成為禍亂的根由啊。」

劉隗說:「聽說祖逖在北方也很得民心,不可不防。」

元帝說道:「那麼依二位愛卿,應該怎麼辦呢?」

劉隗說道:「必須用陛下的心腹慢慢代替那些強勢的將軍,把兵權收回來。」

刁協說道:「即便一時無法替代,也要想法在他們的附近派駐軍隊,形成牽制力量,以防不測。」

元帝說:「現在正好有個機會,湘州刺史出現空缺了。王敦已經上表,想任命宣城內史沈充為湘州刺史。」

劉隗說:「這個沈充是王敦的心腹,王敦想讓他去任職顯然是要繼續擴充他自己的地盤啊。」

刁協說道:「湘州號稱南楚險國,據長江上游之勢,位於荊、交、廣三州交界處,是『用武之國』。這個地方是個軍事要地,決不能交給王敦的人。派皇帝信任的人控制湘州,對朝廷來說,無疑等於在王敦勢力範圍內打進一個楔子。」

元帝說:「很對。那朕打算派左將軍、譙王司馬承去,兩位愛卿以為如何?」

劉隗、刁協兩人低頭尋思了半晌,感覺沒有更適合的人,便說道:「陛下英明。」就同意了。

這個期間,王導雖然能夠理性對待官場沉浮,自我心理調適到位,受到了廣大官僚集團的認可。但是他的堂哥王敦就看不慣了,因為這個王敦本來就是個豪俠之士,是個從來受不得憋屈的角兒。而且有機會欺負人的時候,還是個殘忍的傢伙。

據說王敦年輕時,說話帶有濃重的琅琊郡臨沂口音。晉武帝招來當時的名流一起談論歌舞方面的問題,別人大都能表演一段,並且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唯有王敦對此一無所知,為此他很尷尬,面色非常難看。這時他聽到有些人笑話他是「鄉巴佬」。

武帝問他會幹什麼,他自稱只會打鼓。

武帝笑著讓人給他準備了鼓和鼓槌,他馬上從座位上振臂而起,似乎忘記了別人的「白眼」,揚起鼓槌,奮力擂擊,鼓音急促和諧,神情豪邁奔放,旁若無人,因此贏得了滿座讚歎,都誇讚他豪爽洒脫。後來武帝還把襄城公主許配給了他。

有一次當時的大富豪石崇邀請很多豪族客人宴飲,讓美女勸酒。事前在酒席上規定如果哪位客人不幹杯,就讓內侍殺掉勸酒「不稱職」的美女。王導和王敦同時參加。王導平時不能喝酒,遇見這種情況,為防止美人被殺,美女一勸他他就喝,後來只能勉強喝,直到大醉。

但是輪到王敦,本來他酒量很大,他卻堅持不喝。石崇已經連續殺了三個美人,王敦依舊神色不變,仍然不肯喝掉這杯酒。王導責備他,你聽王敦說什麼吧——他冷冷地對王導說:「他石崇殺他自己家裡的人,跟你有什麼關係啊?」

現在這個一向豪放不羈的不肯受半點兒委屈的王敦,為王導打抱不平,很不客氣地向元帝上疏,提出「抗議」。為王導鳴冤叫屈,言辭之間頗多怨恨。頭一次,他把奏章送交王導徵求意見,讓王導代為奏報朝廷。王導一看,這奏章顯然對皇帝很是不恭,就把疏文加封,退還給王敦。

王敦自然顧不上很多,就又派遣特使直接向元帝上奏。

左將軍、譙王司馬承,為人忠厚而有節操,元帝親近並信任他。元帝於夜間召見了他,並把王敦的上疏拿給他看,說:「以王敦近年來的功勞,朝廷給他的職位已經夠大了,但他的索求卻沒有止境,以至說出這樣的話,現在怎麼辦呢?」

司馬承說:「陛下不早點處置他,以至到了今天的地步,王敦必定會成為國家的禍患。」

元帝對司馬承說:「既然王敦叛逆的行為已經昭然若揭,照這樣的情勢下去不會很久,朕就要遭受惠帝那樣的命運了。湘州佔據長江上游的地勢,控制著荊州、交州、廣州的交會處,我想讓叔父您去鎮守那裡,不知您意下如何?」

司馬承說道:「我既奉詔令,必定儘力而為,哪敢再說什麼?不過湘州經歷戰亂之後,人民稀少,物產凋敝,如果讓我去治理,得等到三年之後,才有能力參加戰事。感覺如果沒有三年時間,恐怕不可能做好充足準備。」

於是元帝下詔說:「自從晉王室建立基業以來,任命藩鎮大員,都是宗親和賢良並用,現任命譙王司馬承為湘州刺史。」從而否決了王敦提出的任命人選。

王敦知道這個安排后,心裡很不服氣,對元帝的安排意圖心知肚明。

司馬承來到武昌,王敦設宴招待他,試探著對司馬承說:「大王平素是德才兼備的讀書人,恐怕不是將帥之才吧。」

司馬承也只好鬥心眼兒,虛張聲勢。他說:「您不了解我就是了,即使是鉛刀又怎能連一割之用都沒有呢!」

王敦通過宴請司馬承,並沒試探出什麼來。宴會之後他對心腹錢鳳說:「呵呵,這個司馬承恐怕是外強中乾吧?他不知畏懼卻要學豪言壯語,由此可見他不懂軍事,這樣他能有什麼作為呢?」於是放心了,聽任司馬承到任。

當時湘州土地荒蕪,官府和私人都是財用短缺,司馬承帶頭節儉,盡心安撫民眾,很快在湘州就有了能幹的名聲。

可是,因為湘州經動亂后破亂貧困,加上譙王司馬承本人將才不足、能力較低,所以王敦雖然心懷不滿,但對此也就沒有了太大異議。他憑藉湘州位於自己的都督區內,既不給本來就沒有多少軍隊的湘州增加兵員,又不供給軍事器械,聽任譙王司馬承在湘州「折騰」。主弱臣強的局面仍未有什麼實質性的變化。

王敦明白朝廷不但不信任自己,而且正在想辦法對付自己。他思前想後,考慮到:你們對付我,我也會給你們出點兒難題:他向朝廷提出要求將部下在揚州的家屬接到荊州的請示。其用意有二,一是如果朝廷同意這一要求,則可收買人心,並可以防備來自帝都建康的不測;二是如果朝廷拒絕,則可因此煽動將士對朝廷不滿,為起兵提供借口。

劉隗、刁協接到王敦的奏表,認為王敦奸逆反叛之心已經非常明顯,便向皇帝建議,一方面抗絕王敦的要求,以便繼續用王敦部下家屬為人質,牽制王敦以便儘可能地延緩他反叛的時間。另一方面,開始積極地著手建立一支由朝廷直接控制和指揮的新軍,以便在萬一王敦反叛的情況下,不至於因無兵可用而束手就擒。

但在當時的軍戶制下,良人無當兵的義務,軍戶又多由門閥世族所把持,所以要建立新軍,必須首先要解決兵源問題。為解燃眉之急,尚書令周凱等人建議徵發揚州諸郡的奴客為兵,以備征役。太興四年(321)五月,晉元帝只好下詔徵召奴客為兵。

面對日益嚴重的軍事威脅,元帝選派了兩個親信帶兵,同時徵求劉隗、刁協的意見。

元帝說:「認命尚書僕射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司、兗、豫、並、雍、冀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駐守合肥;丹楊尹劉隗為鎮北將軍、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諸軍事、青州刺史,駐守淮陰,兩人各領以奴為兵者萬餘人。這從表面上看都是討伐石勒、劉曜的,誰也沒法懷疑。兩位愛卿看,這樣安排如何?」

劉隗說:「臣不懂軍事,恐怕辜負了陛下的期望。」

元帝說:「兩位對朕的忠誠,朕非常明白。劉愛卿就不必推辭了。」

劉隗、戴若思臨行前,晉無帝司馬睿親自來到他們的營地,慰問勉勵將士;並為劉、戴二人設宴餞行,開懷暢飲,賦詩勵志。

劉隗、戴若思分別鎮戍合肥、淮陰,名義是為了防禦北方入侵,實際上則是使合肥、淮陰、建康形成犄角之勢,以應付可能發生的王敦反叛。

劉隗出任外藩后,仍遙控朝政,凡是朝廷重要事務,如選舉用人等,晉元帝都要與他密謀后才作出決定。劉隗與尚書令刁協一起參予制定所謂「萬機秘密」,二人成為晉元帝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對此,極力想要專權擅政的門閥勢力極為不滿,他們對劉隗、刁協二人莫不側目以視。

這些南方北方的豪族一方面將「以法御下」的政策比之為「刻碎之政」,一方面則對劉、刁二人進行直接的人身攻擊,說他們是佞幸小人。

王導則被架空,受到冷落,鬱郁而不得志。但是他仍然不聲不響,加強自我修養。表現的大氣豪爽、從容自在。

王敦因此更加不滿,便寫給劉隗一封帶有威脅和利誘雙重含意的信。他在信上說:「聽說近來皇帝非常信任你,所以我想在中原動亂、大賊未滅的形勢下,與你和周凱等人齊心協力,輔佐王室,以便安定天下。如果我們之間可以平安相處,則皇室國運可以歷久不衰,反之,則天下將永無安定之日。」

劉隗回信引用了《莊子大宗師》中所說的「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說「人各有志,不必強求一致,也不必非有過往不可。」拒絕了王敦的拉攏;又說自己將「竭股肱之力,效之以忠貞」,表示這是他的志向,含蓄地指斥王敦懷有不臣之心。

王敦見信,氣急敗壞,對劉隗更加怨恨。他在荊州聚集軍隊,加強戰備,籌劃東征京師建康;又充分利用朝廷發奴客為兵后在揚州地區士族地主中對朝廷存在的不滿情緒,派吳興人沈充回到揚州,糾合反對朝廷的勢力以配合即將發動的東征。

在舉兵反叛前,王敦向自己幕府長史、名士謝鯤徵詢意見,說:「劉隗這個奸佞小人,將要危及朝廷,我打算『清君側』匡輔皇帝,以拯救國家,你看如何?」

謝鯤回答說:「固然像你所說的那樣,劉隗是造成禍亂的根源。但是,躲在城牆中的狐狸以及宗廟裡的老鼠之所以安然無恙,是因為人們擔心如果熏燒它們將毀壞城牆和宗廟。劉隗之所以恣意而為,是憑藉皇帝的支持。除掉他,必然會因此擾亂朝廷,危害國家。」

王敦反意已定,聽了這番話后勃然大怒,說:「你這庸才,也妄談什麼家國天下,我看你是狗屁不懂!」拔出劍來就要動手。

但見謝鯤並無懼色,他從容說道:「我一向寄情山水,要是談論起國家大事,與大將軍比起來當然是庸才了。」

王敦一聽哈哈大笑:「我看你還是到豫章去當太守吧。」

謝鯤說道:「好吧。」

但是當第二天謝鯤要出發時,王敦的兵士卻禁止他離開。

因為王敦要起事的話,還需要借重一點兒名士謝鯤的名氣。

給讀者的話:

網站一直在推薦本書,請讀者多收藏、多支持本書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刀叢佛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刀叢佛影
上一章下一章

四四、預防反叛 適得其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