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帝制共和

第六十五章:帝制共和

見趙頊已經進入了狀態,王安石三人心中大喜,包綬坐了下來,因為這樣的問題,還是蔡京回答比較好。蔡京見狀,站起拱手道:「聖上,廢奴令這一條,微臣無法理解。大宋本來沒有奴隸,這廢奴令從何說起。倒是聖上設立明珠縣后,將明珠縣土人百姓變作礦奴,弄出了奴隸。北遼,西夏等蠻夷國家也有奴隸,但泱泱華夏,文明禮儀之邦的大宋,怎麼能有奴隸呢?」

「難道那些長工,你們府中的家丁、勾欄商人等蓄養的歌伎不是奴隸嗎?」趙頊不明白了。

「奴隸是沒有生命權的,也沒有財產權,更沒有自由權。聖上所說的那些人都有,根本不算是奴隸。宋律對他們的那些權力都有保障。聖上有時間看看《大宋刑律》就能知道了,微臣不可能一下解釋清楚。」面對趙頊這樣的常識問題,蔡京只能無語。

在宋朝,那些長工、家丁、歌伎,甚至是士大夫的小妾,都只是打工的而已。雖然可以轉賣,但是他們都有服役的年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合同規定的用工期。合同期滿,他們便能獲得自由之身。而且,他們服役是要報酬的,按簽訂的賣身契支付報酬。這種賣身契事實上就是勞動合同,如果東家毆打他們,或者殺死他們,都得吃官司。殺人者償命,不論是官僚地主,還是王公貴族,都不例外。當然,他們一旦進了高府大院,被那些惡東家殺了,藏了起來,這樣的事情也有,官府也沒有辦法追究。不過,一旦查出來,同樣要償命。

趙頊用後世馬克思主義的邏輯來對待宋朝,實在是太可笑了。因為中國,至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過奴隸制度,也沒有所謂的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其實就是西歐的采邑制度,和中國西周時的分封制度類似,可是西周不是奴隸社會嗎?這就矛盾了。

如果仔細分析歷史,所謂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甚至上溯到夏商周三代的奴隸社會,其實都是一種共和制度,是一種帝制共和。這種特殊的制度,從中國民本主義的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來。趙頊來到宋朝這麼些年就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共和現象。一些破產的人,沒有生計后,往往寄身於宗族、商行,直到宗族、商行為他們找到生計或者他們自己找到生計之前,所有的吃住問題都由宗族和商行來提供。

而朝廷在完成規定了賦稅後,也會向百姓返稅,也就是多餘的稅收會還給農民和商人。一旦遭遇天災,朝廷還會免稅以及大力救濟。就像熙寧二年,趙頊來到宋朝時,汴京大雪,朝廷不分貴賤,每家每戶都發給補薪錢,也就是寒冬燒柴的錢,每家每戶每日半斤米,十文錢。趙頊作為皇帝深夜給士兵們送餃子,也沒有當成什麼驚世駭俗的事情。

看過《水滸傳》的都知道,被逼上梁山的人,什麼人都有,就是沒有吃不飽飯上梁山的。做人肉包子的英雄好漢上梁山,還是被逼的?就是一群懶惰的亡命徒。即便是這樣,宋朝還是把他們招安了,沒有血腥味。

歐洲古代能有這樣的民本思想?可見,馬克思在研究西歐歷史的基礎上,通過社會制度劃分時代,對中國來說,根本不適用。當然,中國長期的帝制共和制度,不能說明中華文明五千年就沒有了進步。劃分時代,應該是以人類開發自然,延伸文明來劃分的。夏商周可以劃分為河流定居時代,因為文明的延伸是人類沿著河流開發肥沃的土地,建立家園。秦朝以後可以劃分為大陸擴張時代,因為文明的延伸,是呈平面狀對外推移的,不斷開發新的土地,設立郡縣。漢唐元三朝,可以劃分為:東西擴張階段、南北擴張階段、海外擴張階段。

漢朝將西域納入文明版圖,唐朝將草原和東北納入文明版圖,元朝雖然海外擴張成果不大,但是也遠征過爪哇,明清兩朝一直保持著對東南亞各國的宗主權。因為沒有開發一個大陸,中華文明從元朝開始,便失去了滋養,日益落後與西歐文明。因為失去了滋養,才有了明清兩朝無法開創工業文明進入海洋貿易時代的歷史悲劇。

秦隋宋是三個階段的過渡時期,所以說,宋朝有能力進行海外擴張,開發東南亞。趙頊要做的也就是推行海外擴張,滋養中華文明,為開創工業文明,進入海洋貿易時代而準備。

然而,趙頊走得太急了,忽視了歷史的長遠性,這種海外擴張,不是一代人就可以做到的。延伸文明,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斷紮實推進。趙頊急功近利,鋪排得太大,只會感覺后力不足。如果硬是要這樣猛烈推進的話,只會拖垮大宋。

見趙頊不說話,蔡京接著說道:「均田令,包尚書已經說了,微臣就不說了。保甲令,也沒有推行的必要。四大學府制度,學科分為文學、史學、哲學、律學、農學、工學、商學、礦學、兵學九門,所有學員都要學兵學,大宋有百萬學子,加上因為過了年紀考不上去只得歸田的學子,大宋已經是全民皆兵。保甲令,要百姓在生產之餘,每年兩次集訓,只會讓百姓失去了從事副業的機會,最後弄得百姓不得安寧。墾荒令、強工令,對百姓來說,實在太苛刻了。引導即可,沒有專門出台法令的必要。」

「既然如此不堪,那之前,你們為什麼同意?」趙頊非常不滿地說道。自己辛辛苦苦,絞盡腦汁弄出來的新法令竟然如此不堪,這讓趙頊很鬱悶。

「聖上當時盛怒之下,誰敢忤逆聖上的意思?再說,聖上要推行這幾項新法,也不是不可以,能明確立法自然是最好。不過,現在根本沒有條件,如果現在推行,只會擾民不便。大宋,現在的困局不再是三冗的問題,而是糧荒的問題。新土地開發成本高,耗盡了大宋的人力物力財力,大宋需要安穩地發展幾年,等收回成本后再作考慮。聖上以其要推行新的法令,不如完善現在的法令。文明學府成立了律法學院,已經在完善大宋各項律令,避免自唐以來,法令混亂的局面。」蔡京說完,便坐了下來。

趙頊又沉思了一會兒,點頭說道:「嗯,你們做得很好,是朕考慮不周了。」隨即又轉而詢問王安石道:「先生恕罪,這糧荒的問題,朕還是想不通,還望先生指教!」

按照趙頊後世的思維,才保證糧食能夠自給自足的情況下,大量購買其它各國的糧食,用於囤積和釀酒等,並不是難事。

王安石見趙頊能夠虛心求教,也平靜了下來,拱手說道:「允許自由貿易以來,我朝除了出售各種工藝品外,酒、鹽的出口也非常大,這些都是關乎百姓日常生活的東西,不限制貿易,只會造成糧荒。相反,周邊各國,很少對大宋出口這些東西,不是因為他們的限制,而是他們也沒有多餘的糧食。他們出口的都是一些土特產,毛皮、人蔘、木材、金銀寶石等,這些對於大宋來說,可有可無。大宋缺銅鐵,但他們同樣很稀缺。聖上所謂的自由貿易,除了讓大宋金銀寶石成堆外,並無好處。好在大宋現在是發行交子,金銀專賣。不然,這種情況下,金銀就得變得一文不值了。」

「自由貿易不能限制,通過出台一些臨時政策調控可以,但不能強行禁止。」趙頊立馬否定道。見王安石不語,趙頊又疑問道:「大宋對他們出口各種先進農具,出口各種工業品后,他們的作坊倒閉之後,他們不會去開荒嗎?到時候,他們不就有糧食了嗎?」

「他們的作坊本來就沒有多少,完全自產自足。再說,糧食千里販運,一路顛簸,吃都吃完了,那裡還有賣的,即使有賣的,價格那麼高,誰又會買?他們自然會開荒,但開荒的結果是人口的增加,而不是糧食的增加。」王安石耐心地為趙頊講述著這些常識。

趙頊這才意識到,這不是後世,交通發達,運量大。現在依靠馬牛驢等牲畜運輸,運量那麼小,路況也不好,千里迢迢,還真是不夠吃的。怪不得,古代打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的運輸,的確是個大問題。而且古代糧食產量又不高,精耕細作下耗費的人力又大,一點剩餘的糧食在運輸途中吃掉了,實在很可惜。

這時,趙頊才真正明白為什麼明朝時鄭和下西洋會最終沒有影子,會耗資巨大,為什麼明清會閉關鎖國?為什麼海貿發達的大宋也要採取官賣官賣的方式,控制貿易?原因就在這裡。

海外各國,除了一些奢侈品,對於古代中國來說,的確沒有可以購買的東西。反而是海外各國購買中國的東西多,大量的出口,只會造成古代中國金銀貨幣貶值,物價上漲。

譬如明朝,並不產白銀,卻以白銀作為主要貨幣的明朝一度出現銀賤銅貴的現象。歐洲人從美洲掠奪到金銀大都通過巨額貿易逆差流入了明朝。最後明清兩朝不得不閉關鎖國,控制物價。

與此相反的歐洲大陸,小國林立,狹小的國土,讓他們根本無法做到自產自足,只能重視商業的發展。但即便如此,如果沒有從美洲搶來的貴金屬,他們所謂的重商主義根本無法兌現。搶劫和購買成了他們維持國家生存的唯一辦法。最初開始大航海的西班牙就是這麼乾的,「像水一樣流進的財富,又像水一樣流走了。」這句話非常準確地形容了他們強盜式的立國方式。不重視貿易,他搶來的金銀難不成要讓他發酵?

可見,西歐的崛起,是在學到了從阿拉伯人那裡傳過去的四大發明等先進技術后,依靠大航海,到美洲搶劫金銀,到非洲搶劫奴隸實現的!他們的文明是強盜的文明!

不過,歷史沒有假設,在海外擴張這一階段,西歐文明開發了幾個大陸,文明得到滋養,他們成了勝利者。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依靠殺戮崛起的蒙古人被崇拜著,依靠搶劫崛起的西方文明成了世界的主流文明,曾經依靠教化萬民,天下大同的延續五千年強盛不衰的中華文明卻走向了衰弱。

好在,中華文明有著歷史的厚重,不會像其它文明一般被西方文明完全吞噬,隨著海洋貿易時代的終結,太空補充時代的來臨,或許中華文明會回歸沐化天下的道路。

西歐文明強盜式崛起帶來的依然是諸國林立,那些被他們征服的民族沒有一個信服他們的。中華文明雖然推進緩慢,卻始終維持著大一統,文明延伸所得,很少有分裂出去的。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揚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宋揚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五章:帝制共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