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重農主義

第六十六章:重農主義

大宋有著八千萬人口,只要安心發展幾年,下一步開發的就不是湖廣和流求了,而是要全面開發整個南洋。這時的南洋各國,地廣人稀,各國加起來的人口數量還不到大宋的十分之一,經濟薄弱,軍事技術落後。

而大宋人口基數大,等穩步發展幾年,人口有了過億的趨勢,再一次性移民兩千萬到南洋各國,將南洋各國徹底納入大宋版圖。

現在要做的,就是從南洋各國租借一些空地,建立港口據點,保證到印度和阿拉伯的海上絲綢之路能暢通。另一方面,訓練一支能夠適應熱帶雨林征戰的軍隊,也很重要。走得太急促,只會造成失敗。趙頊可不想重複後世元朝征討交趾、占城和爪哇的失敗!

想通了這些,趙頊站起說道:「那麼,按先生的意思,該如何解決糧荒的問題?」

王安石見趙頊總算被說服了,沒有再提繼續推行新法令,也沒有再說繼續南進開發,一顆吊著的心總算是放了下來,站起拱手說道:「政事堂已經發下政令,令各級衙門勘察各地的地形,各種土地的分佈,各種農作物的種植分佈,根據這些,司農寺會做統一安排,按地形興修水利和馳道,按各種土地的分佈決定農作物種類種植,按各種農作物的種植分佈推行較好的輪作制度。在合適的土地上種上合適的農作物,提高糧食的畝產量,再通過輪作制度,確保不受蝗災瘟災。」

「就這些嗎?沒有採取一些保障措施防止糧荒嗎?」自從聽到西南夷被平定,趙頊就在擔心糧食的問題,卻沒有想到這個問題這麼嚴重。

「聖上,濟世學府已經開設了育種院,培育產量更高,更能防病蟲害的種子。天工學府,設立了水利院,改進水利設施的修建方法,現在打井技術上有了一定的突破,到時候很多缺乏水源的地方都可以開闢農田。黃河會進行全面的整治、隋唐時期的大運河也會整修。蘇軾去日本也會進一步與日本商議種糧售糧的協議。」蔡京站起拱手,接著王安石話頭說道。

「這麼多的項目,這麼多的工程,資金夠嗎?這和開發有什麼兩樣?政事堂打算要花多長時間完成這麼龐大的馳道水利工程?」趙頊被政事堂的規劃震住了,不由得懷疑道。

王安石見趙頊又起了疑心,連忙說道:「開發沒有水利基礎,還需要移民,需要大量的物資供應。而興修水利則不同,一則不用移民,二則一旦完成,馬上就能受用。資金上不用考慮,人力上,只要規劃得當,也不是問題。問題是現在缺少銅鐵,周邊其它各國也並無多餘的足夠大宋購買,興修水利的成本怕是減不下來。這樣算下來,至少得花十年時間。」

大宋的經濟規模,人口規模實在太大了,依靠周邊各國的支持,非常不現實。周邊各國的銅鐵生產量對於大宋來說,實在是少得可憐。而自從開放專賣后,需要用銅的地方太多了,以前一些用木材的器械用了銅製的之後,效率高了很多,不可能又用回木材。木材損耗太高,要經常換,既麻煩又不好用。

「十年的時間?怪不得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開發容易,真的要讓開發地區富起來,穩定下來,實在太難!靠開發這條路,實在耗時太長了!」聽到要用十年時間,趙頊倒吸一口涼氣,想到自己壽命不過幾十年,可是要完全華夏一統,不由得心裡感嘆道。

「哦,對了,麻逸,在麻逸,有一座大銅礦,比整個大宋的銅礦儲量都多,而且品質高,開採容易。如果能抽出十萬人過去開礦,那麼就能滿足大宋所需用銅了。李向安,立刻通知苟宏社、白波浪,帶一支船隊過去勘察。十萬礦工,以及銅礦的競標,你們政事堂安排吧!」趙頊沉思了一會兒,回憶後世的礦產分佈大叫道。

趙頊想到後世的菲律賓是產銅大國,產黃金大國。有一處銅礦儲量很大的那一塊,就在後世菲律賓的首都,那裡近海,正好有利於開闢港口。現在的麻逸,人口很少,只有不到萬人的一群黑人土著,打仗的問題根本不用考慮。而且麻逸缺少開發,樹木多得是,可以就地伐木煉銅,然後通過大海船運回來,十萬人的糧食可以由流求供應。

沈括的幾個發明,加上海船的改進,如果橫跨太平洋去美洲還不行話,那麼去麻逸根本不是問題。更何況,此時大宋與麻逸也有貿易,並且有一條從廣州到麻逸的專門航線,不過貿易量不大,一般都是大宋海商帶些刀槍弓弩和絲綢葛布到那裡換珍珠。

「是,微臣回汴京上馬上安排。」蔡京回答到。

「聖上不回汴京嗎?年前就會遷都,聖上應該回汴京主持才是。」王安石勸諫道。

「會回去的,不過回去之前,朕要去一趟泉州,把這裡新編的山地兵團送過去。據朕所知,大食是和大宋一般富有的國家,大食的信德地區也是一個大糧倉。朕打算派出一支由一萬海衛軍護衛的龐大商隊過去貿易,進購一些馬匹和糧食。」趙頊笑呵呵地說道。

「海上絲綢之路一直把持在大食人手裡,不過他們不曾運過糧食和馬匹來販賣。大宋現在雖然在黃河北岸大量植樹還草,設立馬場,不過還是嚴重缺少戰馬。聖上既然很有信心能從那裡購買到馬匹和糧食,派出一支商隊或許可行。」王安石點頭道。

「先生,對明年的大選,可有信心,不會大選過後,政事堂換人,你們說的那些不會不推行吧?那樣的話,朕可不會同意。」趙頊突然記起大選的事情。

「聖上的青龍刀那麼鋒利,誰敢不推行?」王安石瞪了趙頊一眼,不滿地說道。

「呵呵呵,先生莫怒!」趙頊笑呵呵地回應道。

其實趙頊知道,西南夷能夠在半年內平定,王安石三人能夠到這裡來,能夠有一盤謀划,絕對不是政事堂能做到的。估計是政事堂與商盟櫃枋、國本櫃枋,四大學府共同商議好的。前面五條新法,趙頊不知道是否真的推行得很好,但後面五條新法一推行,估計就得要了那些地主豪族的命了,而商人也會被無止境地綁上趙頊的戰車,只要投入沒有回報。能夠相互妥協,就目前而言,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聖上還是回一趟汴京吧!現在,無論是百姓、士兵、商人、地主、官員,都在看聖上的態度,聖上不會汴京,各方面怕是要畏首畏尾,不能合力。」包綬站起拱手說道。

趙頊現在手握兵權,所推行的政策,無論是哪一個階層,有受益的一方面,也有不贊同的一方面。讓他們反對趙頊,他們捨不得那受益的一面。如果盲目地支持趙頊,他們的利益又會受到傷害。其中的關鍵,便是趙頊的態度。是依然我行我素,不留餘地繼續以前的政策,還是能相互妥協,統籌安排,做適當的變更和完善?

「朕還是要去一趟泉州,放心,會儘快趕回去的。這樣吧,朕向天下百姓下一道詔書,表明完全支持政事堂決定。這樣的話,政事堂的阻力應該會減少很多吧?」想到要花十年時間去做這些事情,趙頊還是有些不甘心,對下西洋去阿拉伯和印度的貿易,還是抱著一定的執著。

「聖上說過:國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國家富強雖好,但如果不夠穩定,江山社稷必然不固。秦朝、隋朝,一統天下,征戰四方,不可謂不富強。然而,國祚不過兩代。聖上要引以為鑒!現在大宋一年的賦稅達到兩億三千萬貫,比起熙寧元年的六千萬貫,增加三成,不可謂不富。大宋各州,作坊礦場林立,比起治平四年,各礦產的產量增加了六成,武庫的兵器換了兩次,儲備增加了一成,各軍鎮士兵的武器裝備全都換了個遍,每名士卒的裝備耗資兩千貫,軍餉平均每年八十貫,不可謂不強。可是,為什麼各地糧倉空了,國庫空了,朝廷依然要負債運轉,甚至面臨糧荒?根源還是在工商投入太多,而各地水利馳道不修,務農百姓減少,農田畝產下降。自古農為本,商為末。望聖上以農為重!」王安石見趙頊的心思還在開拓商路上,不由得長篇大論地勸諫起來。

王安石的思想,實際上仍是傳統的重農主義,雖然不抑制工商業發展,但農業仍然擺在第一位。這事實上也是這個時代的必然,開荒種地,國家征戰,在這個時代需要的是人口和糧食。糧食越多,才能養活更多的人,才能開墾更多的土地,土地開墾越多,糧食產量就越多。人口多,糧食多,那麼國家就能養起龐大的軍隊!

任何時代,生產力的發展都是非常緩慢的,依靠技術創新,提高生產力,幾乎是不可能的。這種情況下,擴大經濟體規模的唯一辦法,就是在數量上下功夫。農業時代是耕地的增加,工業時代是工廠企業的增加。

在農業社會,如果重商輕農的話,國家根本無法凝聚國力,在交通運輸能力、生產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商業只會讓國家人口凋零,最後很可能被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所毀滅。無論是在農業社會,還是在工業社會,商業都是次要的。以發展商業為中心的國家,或許很繁榮,但都是弱國和小國。

王安石所列舉的一系列數據也讓趙頊非常吃驚,趙頊後世是歷史專業的,宋朝現在的生產規模比起後世已經進行工業革命的英國要大得多。

每名士兵的裝備費用是兩千貫,大宋有六十萬大軍,這樣一算裝備費用高達一億兩千萬貫。各軍士兵的軍餉是八十貫,每年養兵的總費用就有兩千四百萬貫。加上火箭筒車、十三梢炮,火炮、霹靂彈,戰船的消耗費用,大宋每年的軍費高達兩億貫。

大宋冗兵之時,養兵費用也不過四千八百萬貫。按占國稅收入的比例算,熙寧元年的軍費佔了國稅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而熙寧五年的軍費卻佔了國稅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冗兵反而更重,可是現在的冗兵,不是兵員之冗,而是裝備之冗。怪不得朝廷依然還得負債運轉!

不僅是冗兵,冗官、冗費也都反而更重了。冗費不用說,西夏、北遼、大理、交趾、日本,這五個國家,大宋都送了交子。朝廷依然在負債運轉,而且負債更多。但這樣的冗費不僅沒有增加大宋的財政壓力,反而壯大了大宋的生產規模。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揚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宋揚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六章:重農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