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烽火各處

第一百二十三章:烽火各處

章惇見大多數人都同意的他的意見,便接著解釋道:「八千萬人口,和大宋一般,可是為何那裡落後?印度地區,諸國林立,民族林立,語言混亂,相互敵視.此戰,大宋出兵四十萬,征服印度,最多三年。而糧草又完全可以由細蘭島供應。為此,此戰必打,也必勝。聖上,諸位同僚,印度地區與金州澳州兩州,就是大宋的兩個貨筐,而大宋就是挑起這兩個貨筐的扁擔,我等就是挑擔人。征服印度后,從印度,大宋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勞役和糧食,不僅金州和澳州能得到開發,大宋也將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用來興建水利。印度有糧食和勞役,金州和澳州有銅鐵、香料、戰馬,不出十年,大治天下計劃便可完成。」

聽到章惇的分析,政事堂分成了三派,一派是以程顥為首的道德君子們,一派是以沈括為首的務實求財派,一派是王安石、司馬光這樣的只想著完成十年大治天下計劃的。

王安石、司馬光沉默了,章惇分析得有理有據,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大宋能夠在十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完成大治天下計劃,這是他們渴望的。他們的道德觀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輔佐皇帝達到天下大治,開創萬世太平。這是一種強烈的功業渴望、程顥是大哲學家,他有一種執著的信仰,那就是一切都以道德為基準。征服印度,如果不是弔民伐罪,而是為了抓壯丁,抓勞役,那麼這就是一場不道德的戰爭。出師無名是他們反對這場戰爭最好的理由。他們更相信,建立一種道德理念,或者說一個天下太平的秩序,那麼就能萬國來朝,那麼就能天下臣服。

他的這種理念,為他贏得了大名。文彥博、呂公著、范鎮就非常信服他。政事堂有一半人都是支持程顥的。

沈括、章惇、郭逵等人,則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那種人。什麼是實際?就是權力、金錢、名望。四十萬大軍,征服一個八千萬人口的廣闊地區,那麼他們就能獲得這八千萬人的支配權。

根據政事堂制度,趙頊與沈括很快取得一致意見,章惇的意見得以通過。程顥等人只能想辦法,弄一個弔民伐罪,比較道德的口號來征討印度地區了。在趙頊的提醒下,他們研究起了印度的社會狀況,列舉了印度教殘民,干涉自由商貿、不服王化等十項大罪。所以大宋要弔民伐罪,討伐印度諸國。

「聖上,如果糧食增長十倍,手工作坊增長十倍,那麼就目前大宋的狀態來說,商貿將繁榮百倍不止。微臣認為,金銀專賣要抓緊一點,國庫的金銀還得多多的儲備一些。章楶來奏疏說金州有大量的狗頭金,金礦多不勝數,就和大宋的登州一般。微臣以為除了在金州、澳州開銅鐵礦之外,金銀礦也不能少。」曾經建議趙頊加強國庫金銀儲備的文彥博再次提醒道。

隨著南征印度計劃,開發金州、澳州計劃,還有十年大治天下計劃的進一步結合和完善,大宋最終確定了未來十年的發展計劃。為了將所有的將士官吏都調動起來,春耕結束之後,趙頊召開了一次大朝會,大宋將近有三分之一的官吏將領參加了這次朝會,來自各個作坊,各個大商行富豪們也獲准參加了這次朝會。政策的宣傳,思想的統一,大宋又開始了他新的征程。

朝會之後,趙頊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在觀稼殿陪著兩宮太后。兩宮太后對大宋缺糧也充滿了憂慮,時常提醒趙頊要向宋真宗學習,重視農業生產。

雖然趙頊不太喜歡那個有點昏庸的宋真宗,然而,很多事情都是兩面的。宋真宗非常重視農業發展,宋真宗曾經憂心大宋的糧種不能抗旱,產量太低。特意命大臣去廣州地區,甚至遠涉占城,大力引進佔城稻,還自己親自種植。通過事實,說服大臣們推廣占城稻的種植。

水稻是高產農作物之一,在後世大米的產量遠遠超過了玉米番薯等其它高產農作物。可以說,正是因為宋真宗,大宋才能爆發一場農業革命,才能有工商業的繁榮。大宋七成的稅收都來自商稅。可見占城稻的引進,對糧食產量的增加,對商品糧流入市場,促進工商業繁榮的重要性。

後世常說大宋的城市化率高達百分之七十,這誇得有點大。不過,這正好可以證明占城稻所帶來的巨大作用。

又得出兵遠征了。白天陪著兩宮太后,以盡孝道。晚上則和五個老婆,還有孩子待在一起。趙頊後世也有一個女兒,這一世竟然有了五個孩子,而珍妃孫尚芳也懷上了。六個孩子,這在後世根本不敢相象。在後世,即便計劃生育允許,估計也養不活六個孩子。

趙頊感覺有點恍惚,覺得這就是一場夢,可是這個夢太真切了。他不知道這個夢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國家興衰沉浮本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有什麼好糾結的。趙頊開始是跟著感覺走,一個後世的中國夢驅使著他。可是現在,大軍要出征了,八十萬百姓,四十萬大軍,就要遠離家鄉,以天子之名,四處征戰。或是,他們要埋骨他鄉;或許,他們會榮歸故里;或許,他們要永遠征戰到底,直到時間的盡頭。這一切都是那麼的真切。

隨後的三個月中,天下各處一片戰火。大宋三十萬邊防軍緊急集合,或走海路,或走水路,或走旱路,紛紛匯聚到上京城。還有五萬保甲軍的家屬,一共三十五萬多人,也要遠走他鄉。對於將士們來說,或者還可以回到大宋。而對於保甲軍以及他們的家人來說,天子將他們派到那裡,那裡就是他們的家。

北遼耶律洪基坐著趙頊豪華的龍舟走海路直接去了遼陽府,雖然遼國的名義上的首都是在他們的上京臨潢府,但是實際上的遼國朝廷卻在遼陽府的缽體。

耶律洪基回朝後便與心腹大臣北府宰相張孝傑密謀,殺死了皇后蕭觀音,架空了太子,同時將他的孫子耶律延禧送去了大宋,改頭換面,隱藏身份,安置在了上京司馬書城讀書。

隨後,耶律洪基又除掉了耶律乙辛。殺死皇后蕭觀音是為了打擊后族的勢力,而殺死耶律乙辛是為了打擊那些桀驁不馴的中下層官員。耶律洪基藉助漢族的勢力,整合了皮室軍,成為了一個大**者。他向趙頊請教治軍的法子,隨後又用到皮室軍的政治上。皮室軍整治過後,加上太子被架空,契丹宗族勢力遭到了沉重的打擊。

相比趙頊來說,耶律洪基更狠,不僅對別人狠,自己更狠。歷史上為了鞏固大遼,防止女真人叛亂,耶律洪基帶病北巡,並死在途中。而這樣一個皇帝竟然被認為是昏君,後世常常把遼國的滅亡歸結到他身上。

從帶病北巡,可以看出一個倔強的皇帝。這個性格和趙頊很像。所以趙頊與耶律洪基兩人倒是臭味相投了。

對於一個皇帝來說,必定要依靠宗族,不然就喪失了統治天下的根基。而如果宗族勢力過大,又會嚴重威脅到皇權。所以,將宗族完全控制在手中,是最好的選擇。趙頊打擊宗室后,又從國庫分出了一成的國稅送入內庫。而宗族的開支,除了宗族子弟自己自力更生外,大部分要到趙頊這裡來領救濟。耶律洪基打擊宗室,徹底將原來契丹族的傳統制度打碎了。有許多漢族人、渤海族人,敵烈人、萌古人、烏古人,都被耶律洪基賜予了契丹族的身份。整個契丹族群的擴大,徹底消除了契丹族傳統制度對耶律洪基皇權的威脅。

整合勢力過後,耶律洪基終於出征了,八十多萬頭下軍州兵,十萬皮實軍在耶律洪基的帶領下向遼東而去。耶律洪基這是為了把女真以及遼東其它各部都納入編戶齊民,與漢族人、渤海人、契丹人混居在一起,大力開發遼東地區,特別是松花江流域。耶律洪基聽從了趙頊的意見,準備在東北多置州縣,進行移民開發。

耶律洪基和趙頊進行著一場比拼,誰將來能一統華夏?

在趙頊把大宋幾乎所有的軍隊彙集在上京時,西夏也行動了起來,十萬大軍在前,三十萬壯丁在後,一共四十萬人的西征開始了。西夏出兵后,大宋與北遼也象徵性地出兵西征,大宋派出三萬精銳火騎兵,西遼派出五萬鐵騎,一同出兵,兵壓高昌回紇。

日本三萬武士軍與大宋一萬海衛軍也從海路兩路對日本東北的平氏發動了攻擊。大理正在經歷一場段氏重新執掌大理並推行**統治的大清洗,大變亂。交趾與占城兩國則在耗盡最後一點國力,勢必瓜分真臘國。

公元一零七三年,黃元三七九零年,熙寧六年,六月初八,正午。歷經三個多月的準備,三十萬邊防軍全部裝船,運往三佛齊。這是第一批出發的隊伍。三佛齊國王占卑一同隨大軍返回三佛齊,趙頊親往送行。有了這三十萬大軍,占卑總算放下心來。

三十萬大軍,一共用了兩千多艘大海船裝運,第一鎮海衛軍護航。政事堂的計劃是先將三十萬大軍運往三佛齊,先守住三佛齊。至於糧草,因為運輸量太大,能夠絕對保證糧食安全的大海船不夠用。湊集萬艘海船不是難事,難的是安全的問題。所以糧草將在兩個月後,等所有的大海船返航再運抵三佛齊。

還有近四十萬保甲軍的家屬,還要等攻佔細蘭島(斯里蘭卡)之後,再直接運到細蘭島安頓。整個南征的隊伍,將分三批前往細蘭島,並將細蘭島打造成糧食基地,打造成為征服印度次大陸的大後方。

望著遠去三十萬邊防軍,趙頊一時間竟然呆住了。這時,趙頊才發現自己真的改變了宋朝,歷史上的宋朝哪裡有這般好戰?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揚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宋揚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三章:烽火各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