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佛家佛祖

第一百一十三章:佛家佛祖

見各國在具體的國事上,越來越脫離佛教的範疇,利益之爭變得表面化.白馬寺主持明覺大師不滿地說道:「中華帝國是既是華夏各國聯盟,也是佛國聯盟。中華帝國無論是都城還是國號,都缺少佛教紐帶。貧僧建議,中華帝國國都由我佛直轄,不在世俗統治之內。」

耶律洪基是佛教信徒,自然表示同意。雖然趙頊不覺得帝都由佛教管轄會比天京百姓自選的要好,但還是隨大流表示贊同。

最終,各國一致贊同,天京政事堂改為中華帝國教廷,各國各個寺廟派出一名佛法高深的僧侶組建教廷。天京之事,由教廷自裁,各國不得干涉。各國的糾紛不得私自解決,必須交由教廷仲裁。各國派出使臣不再擔任使相,而是常駐教廷,便於教廷協調各國。

關於教皇該由誰出任的問題,各國陷入了激烈的爭執之中。特別是宋遼夏三國,都希望由本國的僧侶出任教皇。一番爭論后,依然採取折中的手段,由明覺大師出任帝國教皇,教皇確立后,為終身制。

明覺大師雖然是在大宋白馬寺出家的,但是他自己不是大宋人,而是來自吐蕃,是一個吐蕃人。更明確地說,明覺大師是尼婆羅國人。尼婆羅是佛教的發源地,在中國指的就是佛祖所在的西天。由明覺大師出任教皇,各國也就沒有什麼好說的。

這裡必須強調一點,那就是趙頊完全被後世的歷史書誤導了。總的來說,趙頊後世所讀的歷史書大部分都是偽史,不管是關於中國的還是關於西方世界的。用一句話說就是:通篇偽史。

中國歷史,常常懷疑《二十五史》由於朝代更迭會因為元清兩朝的處理變成偽史,實際上古代中國人善於治史,作偽還沒有作到這種地步。反而是後世新編的歷史書,常常由於政治需要,混淆視聽,宣揚民族仇恨。

而西方人的歷史以及歷史理論更是錯的一塌糊塗,他們為了證明他們在近代的快速崛起不是爆發戶的典型,更是亂編了一大堆的歷史來證明他們自古以來就很牛、逼。而且西方人喜歡用考古的辦法證明,最後,挖出了一堆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東西就開始編故事了。

後來中國人也學會了考古的辦法,可是中國人太笨,或者說中國科技水平還不足以造假並且造得天衣無縫。所以西來說很流行,中國無論什麼都是西方來的。中國大一統的龐大帝國的成就被否定了,反而是中亞或者西方那些巴掌大的還沒有中國一個縣大的落後國家創造了人類文化的奇迹。

隨著中國科技水平越來越高,隨著西方民族主義在中國越來越泛濫,中國人也開始造假了。從北京某個地方挖出了一個遠古時期的豬骨頭,被整成了中國人的祖先,成了「北京人」的頭蓋骨,然後證明中國也是人類的發源地。

為了打擊中國大一統的文化傳承,消除中國日益增強的文化影響力,西方史學家不斷指明在元清兩朝時中國早已經亡國滅種了。一次次要說明一下中國所謂的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戰爭,要說明一下中國被游牧民族打得多慘。有一本叫《全球通史》的書,甚至白痴地說,因為匈奴人入侵,所以漢朝被打得分成了魏蜀吳三國。

華夏文明由黃帝開創,大禹建立夏朝,大禹之子啟改變了政治模式,把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帝位從公推變成了家族世襲。僅僅是這麼一條,最後,把華夏文明弄成了是從夏朝開始的,在西方史學中,甚至認為是商朝開始了,在時間上不斷後推。

中國人現在正在努力造假,既然《史記》上記載的不算,那好,我們去考古,去挖,就算挖不出黃帝的屍骨,怎麼著也得把黃帝老婆的骨頭挖到。於是造假出現了。白紙黑字的史學記載不去相信,非得相信根據一堆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東西編造的故事。荒謬!

說得太遠了。趙頊被後世誤導的一條偽史,就是佛教起源於印度。中國的佛教成了外來的!結果在明覺大師自薦出任帝國教皇,自述身份時,趙頊才知道,原來佛教起源於中國。

因為明覺大師是黃-色人種,他的祖先是在漢朝時從中土遷徙到吐蕃的羌族人,羌族與漢族的區別就不說了,漢族是漢朝以後才有的族名。尼婆羅,也就是後世的尼泊爾是吐蕃人的地盤,跟印度不搭架。佛祖也不是印度人的什麼王子,而是吐蕃人,是黃-色人種。

在漢朝時,隨著白馬寺的建立,佛教被請回了中土。然而,由於印度地區更靠近佛教發源地,佛教在印度的傳播更為廣泛。由此,到了唐朝時,唐僧才要去印度地區的天竺去取經。好了,這就造成一個假象:佛教起源於印度。

這就和身高的問題一樣,後世西方人的身高普遍比中國人高。所以很多人認為古代白色人種比黃-色人種個頭高。金髮碧眼的白色人種好像天生身材高大一般,豈不知,直到清朝時,中國人還把那些金髮碧眼的人視為猴子,什麼是猴子?就是又瘦又矮。這一點在前面的章節大宋高度中已經說明過了。

假象很容易扭曲事實。但是,事實是不可能被完全掩蓋的。佛教在印度絕跡了,反而在中國得到發展。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印度地區的文化與華夏文化的差異。佛教這種眾生平等的宗教只會產生在自由開放的國度,同樣,也只有自由開放的國度才需要這種宗教。這就是唐僧非得去取經的原因。

因為吐蕃已經被划入大宋的版圖,為了防止教皇出身任何一國,各國決定,大宋吞併吐蕃全境后,古格、亞澤等國可以併入大宋,但是尼婆羅國必須由教廷直轄,以後歷任教皇必須出身尼婆羅。

趙頊想到佛教密宗的活佛轉世制度,由此提出,在吐蕃推行活佛轉世制度。由轉世活佛出任帝國教皇。由此,趙頊放棄了大宋兼并吐蕃全境的要求,只需要脫思麻和敢,這兩個地區也就是後世的青海和四川西部。

至於烏斯藏地區,也就是後世的西藏、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不丹這五個地方,改由中華帝國教廷直接管轄。趙頊知道,元明清三朝都沒有真正地統治過吐蕃那些地區,那裡完全是自治,只是形式上服從中央政府而已。要統治那樣一片地區,對於現在的大宋來說也沒有任何好處,無論是資源上還是人力上。

不過,吐蕃人是從漢朝開始,由中土的羌人遷徙過去和那裡的土著融合形成的,自唐以來,吐蕃在文化上已經脫離印度的影響,轉而親近華夏文化。無論是從後世的情感來說,還是從現在的政治局面來說,趙頊都不會放棄吐蕃。

由吐蕃的活佛出任帝國教廷的教皇,由中華帝國教廷直接管轄吐蕃,比直接由大宋完全兼并吐蕃肯定要順利得多。如果由大宋兼并吐蕃,肯定要出動大軍,而且還得打幾年,才能搞定吐蕃。而如果是由教廷出兵,在宗教的召喚下,教廷的僧兵完全可以一路納降。中華帝國教廷代表的是華夏九個國家,吐蕃不可能不屈服。

與西方基督教的教皇不同的是,中華帝國的教皇,必須服從於世俗政治。在天下第一樓,明覺大師在趙頊、耶律洪基等九國君主面前宣誓了效忠,向中華帝國盟約宣誓了效忠。

「貧僧明覺向佛祖保證,服從於中華帝國九位君主,服從於帝國盟約。協調各國關係,鞏固中華帝國。光大佛法,普渡眾生。」明覺宣誓道。

雖然佛教作為各國國教,但是各國都有自己本土的宗教,比如宋朝的道教,遼國的薩滿教,日本的神道教,大理的拜月教等。為此宗教zhuanzhi是不允許的,這一點在帝國盟約中也寫了下來。對於教廷吸納僧侶的問題,各國也進行了討論。最終規定,教廷不得越過各國,向百姓索取財物,不得佔有田產土地,也不得從事任何工商業經營活動。普通百姓出家,也必須由各國發放度牒。

明覺將各國的要求答應了下來,同時提出:為了確保光大佛法,各國-軍隊必須和宋朝軍隊一般設立教習制度,由教廷派出僧侶出任教習。

趙頊第一個答應了下來,表示軍隊可以增設一個教習位置,允許僧侶出任教習,向士兵宣傳佛法。趙頊答應后,各國也全都答應了下來。

教廷通過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各國-軍隊,無論趙頊還是其它各國君主都明白這點。不過,教廷沒有軍隊調動的權力,教廷派來的教習仍然服從各國的調遣,總的來說對各國的統治構不成什麼威脅。

這次會盟,隨著中華帝國的建立,各成員國無論是在政治上、經濟上,宗教上、軍事上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統一。這個統一,比起後世歐盟來說,不知道要強多少。對於這個結果,趙頊相當滿意。

中華帝國各個成員國的君主也都非常滿意,有了一個統一的帝國支持,那麼他們帝位就不會受到國內分裂勢力的威脅。按後世一個西方學者的說法:統一機構的設立有助於資源同享和分配,有助於瓦解各個壟斷機構的力量,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隨著政治、宗教、軍事等問題商討完畢。各國又把話題轉到了經濟的發展上來了。對於其它各國來說,宋朝就是一個龐然大物,如果在軍事力量上不是還有一個遼國可以和大宋相比較,那麼各國都得懷疑,大宋是不是要通過這種方式兼并他們了?

這個會盟最初的目的是西征,但是基礎條件卻是宋朝後來與各國簽訂的貿易歲幣協定。在歲幣問題上,各國同意宋朝將歲幣改名為經濟援助,並繳納給教廷,由教廷按照各國的建設上的申請,合理分配那筆經濟援助。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揚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宋揚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三章:佛家佛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