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經濟模式

第一百一十四章:經濟模式

如果僅僅是這樣,那麼這次會盟在經濟問題上,所取得的效果就沒有超過先前的貿易協定了.

耶律洪基首先提出了他的要求:「大宋在土地開荒上取得了成功,我大遼東北之土遼闊富饒,但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希望熙寧帝能提供一些經驗上和財力上的支持。作為回報,大遼不限制宋商在遼境內開礦,也不限制銅鐵礦石以及銅鐵成品流入大宋。」

大宋嚴重卻銅鐵,嚴重缺糧,這在各國已經不是秘密了。自從貿易協定簽署之後,各國貿易非常繁榮。貿易的商品已經不僅僅局限於上層奢侈品的消耗了,而是逐步向下層民眾生活上需要的物品擴大。比如絲布綿帛,比如各種生活中所需要的商品,比如食鹽、農具和各種民用武器。

趙頊人為地促進工商業的發展,滯后了農業的發展,也限制了工商業的發展。最後,大宋不僅缺銅鐵,同樣也缺糧食。

貿易擴大以後,各國自給自足的手工業受到衝擊,大宋的貨物不僅精美,而且比較便宜,這讓各國作坊紛紛破產。不過,這沒有引起各國的恐慌,因為大宋的需求更為強勁,大宋國內的市場更為廣闊。各國作坊破產之後,紛紛轉型,大宋毛衣、木材、糧食等基本原材料的需求很大,各國在出售原材料上取得的收益比起手工作坊生產的收入要大得多。

各國手工業作坊技術非常地下,成本比較高。而各國人口比較少,地廣人稀,自然生態比較完整,購買大宋的民用武器后,打獵獲得毛衣,伐木獲得的木材,採集獲得的藥材,這些土特產獲得的成本比較低,但賣給宋商卻是高價。

大宋國內市場廣闊,對外貿易依然是進口大於出口。如果用後世殖**義的觀點,各國現在淪為了大宋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這句話不假,但是大宋的經濟體實在太大了,不是周邊各國可以相比的,大宋主要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還是自身,並不完全依賴對外貿易。

相反,各國因為大宋對原材料的強勁需求,百姓們都富裕了起來。這和後世的澳大利亞靠給中國出售鐵礦石,保持國內經濟穩定,保證國民的高福利生活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王安石主持下的政事堂,與各國簽訂貿易歲幣協定,消除戰爭。這一行為,這各國百姓看來,這是千年難見的聖人之舉!王安石也成為了各國百姓心中的賢相。在大宋經濟發展的帶動下,各國不僅百姓取得了收益,官府也得到了許多稅收。因為這個,王安石才能憑藉自身的號召力,促使各國在上京會盟。

當耶律洪基提出他的請求時,趙頊笑著說道:「這個不現實,不是我大宋不支持,而是你們各國都不具備這個條件。無論是人力上,還是人口的素質上,都做不到。遼國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讓遼國的百姓和大宋百姓一般,懂得各種生產工藝?懂得精耕細作?什麼時候,才能讓遼國的人口數量和大宋比肩?」

「依熙寧帝的意思,該怎麼辦?熙寧帝應該清楚,各國經濟的同步發展,才是這次會盟的基礎,也是中華帝國存在的意義。」耶律洪基不滿地說道。

沒有經濟上的統一,沒有經濟上的互通有無,就不會有政治上的統一,無論是後世的政治學,還是現在的儒學,都有這樣的分析。耶律洪基雖說不是精通漢學,但是這樣淺顯的道理不會不知道。他也不可能讓遼國毫無所得地做大宋的政治陪襯。

「大康帝誤會了。」趙頊站起笑著說道:「各國經濟不平衡,這不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事實。遼夏兩國拿了大宋一百多年的歲幣,可曾改變什麼?所以,現在大宋能給予各國的幫助只能在書籍上。大宋一改經典不輸出的舊例,資助各國興建圖書館,興盛文化,已經足夠證明大宋的誠意。」

後世一直認為,歷史上的中國,帝制下的官府推行愚民政策。事實上,這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也沒有聽說過秦始皇禁止百姓讀書。相反,秦始皇一直鼓勵學習,「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就是一種鼓勵學習的政策。雖然已經規定了要學什麼,但是沒有限制學習。秦始皇焚書坑儒,焚燒的書籍僅僅是儒家的一些言論過於偏激的書籍而已。

那個時代焚書,和後世燒毀**的概念應該差不多吧。當時,百姓需要的是大一統帝國結束春秋戰國長達四百年的戰亂,儒家的書只會造成混亂,只會影響百姓生產。即便秦始皇的許多政策被認為相當殘暴,但卻是當時大一統帝國的需要。

為此,各國需要大宋的書籍,需要文化繁榮。可以說,華夏各國也沒有限制百姓讀書的舊俗。百姓普遍不識字,不通文化禮儀,這是時代的局限。相比此時西方各國,只有官吏和僧侶識字,無論是大宋還是其它華夏各國,百姓的識字率要高得多,文化程度也要高得多。不然的話,蘇軾也不會那麼火了。

「熙寧帝的胸懷,我自然知道。」耶律洪基知道不能把話說得太僵,因而首先肯定了趙頊。「熙寧帝即位之後,大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給華夏各國帶來了和平和繁榮。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熙寧帝的智慧,應該能拿出一個好辦法來吧?」

什麼是政治家?政治家其實就是學會了相互妥協並從中取利的一群人。妥協才是政治的核心。耶律洪基向趙頊問計,事實上是對由宋朝來安排中華帝國統一的經濟政策的一種妥協。

「求人不如求己,原本大宋也和各國一樣,面臨著許多的難解的矛盾,但是僅僅四年,大宋就脫困而出。為何?」大宋以前所面臨的困局,各國並不是不知道,趙頊的這句話吊足了所有的胃口,等所有人都在絞盡腦汁在思考時,趙頊又緩緩說道:「交子與商盟櫃枋。大宋國庫空虛,但是國庫空虛沒有關係,我大宋可以向商盟櫃枋大量舉債。特別是湖廣與流求的開發,所需要的財力都是從商盟櫃枋借貸的,而大宋只需用每年的國稅交還給商盟櫃枋借貸的利子錢即可。」

雖然趙頊這種說法有點誇大,畢竟貨幣不是實物,有錢不一定能買到東西。商盟櫃枋與交子幾乎把地主豪族幾代人幾百年的積蓄都榨了出來,但是交子沒有銅錢那種儲藏功能,銅錢轉變成交子大量流出,只會造成貨幣貶值,物價上漲。

事實的確如此,大宋所有物價都有輕微的上揚。這是這緩慢的通脹,讓所有的地主豪族商人都在尋求投資項目,把錢投入再生產領域。古老的靠攢錢發家的手段只會讓家族幾百年積累起來的財富貶值,只有不斷拿錢去賺錢,才能保證財富上升。可是,田產不可能增加那麼快,土地兼并無法容納那麼多的資本。

隨後,開發湖廣流求,開作坊開礦等項目在趙頊的鼓勵下,在王安石主持的政事堂的引導下迅速開展起來。大宋的經濟體迅速膨脹,開發所帶來的田產至少增加了三成,而作坊更是成倍的增加。

然而,農業社會,有著資本無法突破的局限。生產周期長,生產不穩定,嚴重製約了資本運轉速度。也就是說,一個作坊主一個礦主,從最初的投入到最終收回成本,所需要的時間實在太長了,一般來說,一年已經是最長了。這導致許多高成本的作坊根本無人問津。

也就是說,現在大宋面臨這一個巨大問題,也就是必須有持續的資本投入到大宋經濟的再生產領域,確保大宋第一次資本投資體系能夠有效地運轉起來,不會產生泡沫。趙頊可不想大宋變成後世的蘇聯那般,所有的作坊無法開工,工業的廢墟一片連成一片。

所謂的資本,在這個時代無疑就是社會儲藏起來,或者還沒有得到應用的人力和物力。趙頊的意思,也就是說,要通過華夏其它各國繼續像大宋一般,幾乎榨乾國力般地搞開發,然後繼續帶動大宋手工業作坊的發展。

「熙寧帝可否說得具體一點?」耶律洪基不可能像穿越而來的趙頊一般看到工業社會的經濟模式,不由得被趙頊說得雲里霧裡。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中國之所以無法開創工業文明,進入所謂的資本主義社會,根源就是小農經濟的束縛。然而,西歐在小農經濟的束縛上比中國要嚴重的多,但是他為什麼能掙脫而出呢?

事實上,與歷史學家所說的正好相反。手工業要過渡到機器工業,農業社會要進入工業社會,首先是農業經濟必須高度發達。對古代中國而言,相比西歐某一個國家,無論是在農業經濟規模上,還是在手工業經濟規模上,都非常龐大。但是,如果不是單個比較國家,而是比較整個儒家文明與基督教文明呢?顯然,已經開發了整個美洲的基督教文明在經濟規模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儒家文明,特別是在農業生產規模上,早已經遠遠超過了儒家文明。

整個基督教文明所有經濟力量集中到了哪裡呢?英國。因而,成為了基督教世界的工廠的英國爆發了工業革命,並緊接著成為了世界的工廠。

工業革命之前的英國,在手工業作坊的規模上顯然無法和大宋相對比,國家內需也無法跟大宋相對比。大宋強勁的內需,會成為中華帝國經濟增長的原動力。

因此,趙頊沒有聽從王安石和司馬光的勸諫,要限制貿易,特別是糧食製品的流出,確保大宋糧食穩定。糧食製品有很多,主要的是酒,其次是一些糕點。

趙頊不僅不作限制,還要讓大宋更開放一些,加快中華帝國各個成員國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因為幫助各國搞開發,不僅各國能得到巨大的好處,大宋也將會得到更多的回報。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揚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宋揚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四章:經濟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