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中華帝國

第一百一十二章:中華帝國

「華夏聯盟,這個名字不好,待會兒大食人還以為我等就是一個部落聯盟呢?堂堂華夏諸國,怎麼能被視為一群部落?」耶律洪基不滿意道。

趙頊真的被震住了,因為這些華夏觀念,完全不能用後世的西方民族主義國家的觀念來理解。許多穿越小說,穿越後用的都是西方民族主義國家的那一套觀念,最後統一中國。可以想到,那樣的一套觀念,豈不是要把華夏各族變成漢族一家?

那種思維根本不是華夏大一統的思維,而是法西斯種族滅絕的哪一種套路。好端端的一個兼容並蓄的華夏,變成了一個狹隘短視專制的大漢族主義。那種法西斯的西方式的提升民族仇恨的邏輯在古代中國根本行不通,穿越者真的要通過那樣的方式一統中國,只有失敗,只有遭到包括漢族在內各族百姓的反抗。

從歷史也可以看得出來,元清兩朝,能夠鞏固統治,好善待各族是分不開的。明朝、民國推翻這兩個朝代后,也沒有搞民族清洗的那一套。明朝仍然善待各族,民國則是五族共和。可見,西方的民族主義思潮進入中國后,對中國人的影響有多麼深,甚至顛覆了中國人對自己國家歷史的認同。

「華夏佛國如何?」明覺大師建議道。

「不好。」耶律洪基依然搖了搖頭,接著開口說道:「就叫中華帝國。」

「中華帝國?」趙頊吃驚地大叫起來。

「熙寧,怎麼樣?這個名字是不是很好?你看,華夏各國,遼宋皆稱帝,其它各國雖未稱帝,但在自己國內,恐怕帝號不知道加了多少。既然都稱帝了,何必隱藏。這個國號自然是帝國。不過,以帝為國號,不能彰顯華夏。因此加上一個中華。中指的是中央帝國,華指的便是華夏,意思就是中央華夏九大帝國。簡稱:中華帝國。」耶律洪基解釋道。

耶律洪基顯得很得意,在他看來,這樣的解釋,正好表明他精通漢文化。這是耶律洪基在賣弄學問了。

「很好。就按大康帝的意思辦。」趙頊一副以耶律洪基馬首是瞻的樣子。

「好,哈哈哈。」耶律洪基高興地笑道,接著又說道:「既然有國號,就得定國都。定在大遼的析津府吧,改幽州為天京,作為中華帝國首都。」

「這個不好吧?難不成各國君主都要搬到幽州去?」李秉常好笑地說道。

如果按耶律洪基這個做法,豈不是九國變一國?那算什麼?九個皇帝,怎麼可能?

「不。大宋的政事堂制度很好。改動一下就可以用。在天京設政事堂,九國各派一名使節,常駐幽州,就叫使相。若各國有糾紛,當依照會盟盟約規定由九國使相商議表決處理。若有裁定,各國不得違背,不然其它各國共伐之。」耶律洪基解釋道。

耶律洪基說得好聽,但是中華帝國帝都在遼國境內,這不等於遼國在外交上控制了其它各國嗎?耶律洪基打得一手好算盤!

「熙寧,你覺得這個法子如何?」耶律洪基問道。

耶律洪基可以不在乎其它各國的意見,但是趙頊是否同意,那就關係到這次會盟的成敗了。耶律洪基不是那麼簡單的人,他吃定了趙頊會同意這個法子。

「就按大康帝的意思辦。不過,既然大康帝是仿照我一手創立的政事堂制度,那麼天京的政事堂制度應該怎麼設立,我不得不說一說了。」趙頊先是同意了,接著又希望能具體的制度上抵消帝都在遼國境內這個劣勢。

「熙寧儘管說,我等再討論就是了。」耶律洪基高興地回應道。

「政事堂九大使相由各國所派,自然可以。但是宰相與執政該由哪國使相擔任,無論是哪國擔任,都不太公平吧?不如這樣。使相可以由各國所派,但是宰相與執政必須由幽州人自己選。幽州城可以劃出來作為九國共有的都城,宰相與執政由幽州城百姓自己選。作為對遼國劃出幽州城的補償,中華帝國帝都的運行費用,遼國就不必出了。」趙頊安排道。

「這個我贊同。幽州既為帝都,就不能只屬於遼國。幽州劃出來后,由天京政事堂直接管轄。各國上繳供費,讓天京政事堂自行招募軍隊,任命官吏。」李秉常贊同道。

「好,就這麼定了。」耶律洪基下來決心說道。

對耶律洪基來說,即便是幽州城劃了出來,幽州城的百姓也是原來大遼的百姓。選出來的宰執也是原來的遼國人。遼國不會吃虧。

接著,遼宋夏三國君主一致決定:幽州改名天京,定為中華帝國首都,每年各國上繳十萬貫帝都運轉費用。帝都自治,不屬於任何一國。帝都只能招募一萬軍隊,作為守衛帝都的軍事力量。帝都除了治理幽州城以外,主要是裁決各國可能的糾紛,保證各國在經濟軍事上目標一致。

只要宋遼夏三國同意了,其它各國沒有不同意的。實力就是一切,這個會盟,他們也只是來湊數撿便宜的,話語權也沒有多少。

國號帝都都確立后。各國又商量起各國的版圖,確立各國的疆界。耶律洪基見趙頊把印度都划進了大宋,他不甘落後一般,把整個歐洲都划進了大遼。而西夏李秉常則把整個天方世界都划進了西夏。趙頊把印度划進大宋,是真的要打下印度地區。而耶律洪基和李秉常則完全是湊熱鬧了。他們自己也知道,那麼一個廣大的諸國林立的地區,不是他們能拿下的。不過,他們沒有想到,從此之後,他們嘗到了西征甜頭,因為擄掠西方諸國,就像進自家菜園摘菜一般。

宋遼夏三國的邊界,則維持現狀,確立界碑,不能再拿以前的疆土說事。

其它各國見遼宋夏三國劃得痛快,看到那遼闊的版圖,也加入了進來。高麗最是無奈,他夾在各個大國之間,不能動彈。大遼不吞併他,他已經覺得很幸運了。所以在耶律洪基讓王運划版圖之時,王運識趣地沒有去染指高麗夢寐以求的長白山地區。

日本把蝦夷(北海道)、窟說部(庫葉島)划進了日本版圖。大理把蒲甘和印度的東北角划進了大理國的版圖。交趾則與占城瓜分了整個真臘吳哥王朝,交趾取得北部,占城取得南部,商量好邊界,各自攻取。三佛齊識相地將被朱羅國佔領的迦托訶(吉隆坡)整個地區讓給了大宋,但是卻把渤泥國和爪哇三國都划進了三佛齊版圖,也就是三佛齊將佔有後世的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爪哇島三大島嶼。

邊境劃定后,各國紛紛表示,在華夏諸國各邊境取消駐軍,駐軍一律放在外部邊境。接著又商討各國的貿易條款,百姓的流動問題,度量衡以及交子的統一使用問題,共同的語言文字問題。

在百姓的流動問題上,各國以自己國內百姓過少,禁止百姓流向大宋。不過,卻要求大宋不得干涉大宋百姓流入他們國內。趙頊同意了這個要求,但表示若是大宋百姓要回來,各國不得干涉,大宋百姓流入各國后,各國不得苛待大宋百姓。

各國紛紛表示同意,在土地問題,賦稅問題上,都表示善待流入的大宋百姓,不對流入的大宋百姓徵收人丁稅和勞役兵役,但農稅和商稅不得例外。

在得到各國不會幹涉大宋百姓的遷徙權和自由權之後,與各國共同簽署並制定各國百姓流動的條約。

在度衡量問題上,各國都採用大宋的。但對於標準,要重新確認,並制定標準的度量衡儀器,儀器放在天京。語言和文字,自然也使用漢語漢字,漢語和漢字作為中華帝國的官方語言文字。畢竟大宋的文化影響力實在太大了。

確立漢語漢字作為中華帝國官方的語言文字之後,趙頊十分高興。同意分別贈送十萬套包括儒家經典在內的書籍,以及資助十萬貫資金在各國興建圖書館。各國要求大宋派出佛教僧侶到各國傳教,加強佛法道法交流,光大佛法。這一條趙頊也答應了。所有有關文化輸出的各國要求,趙頊不僅都答應了,還提供人才資金的支持。

各國得知蘇軾要去日本做友好訪問時,紛紛要求蘇軾也要去他們國家一趟,說是要平等對待。蘇軾的才氣名氣實在太大了,最後因為蘇軾出訪的先後問題,各國竟然爭得面紅耳赤。最終還是讓蘇軾自己決定出訪各國的時間先後。

一連十天,在天下第一樓,各國就中華帝國盟約的細節款項,一連商討了十天。在軍事行動上,甚至也要求諸國一致。

軍事部署一:各國就朱羅國東侵之事作了討論,決定由大宋、三佛齊、大理、交趾、占城五國共同出兵討伐朱羅國、爪哇三國、渤泥國、蒲甘國、真臘國,在三年內要完成,以確保中華帝國南部地區無戰事。

軍事部署二:大宋、日本、高麗、大遼四國組成聯軍,掃平北方的黠嘎斯、斡朗該、女真、蝦夷,在三年內完成,確保中華帝國北部地區無戰事。

軍事部署三:大宋、西夏兩國聯軍,確保黃頭回紇與青唐吐蕃順利併入大宋,陳兵西部邊境,為大規模西征作軍事準備。

在經濟上,各國在遼國的鼓動下,要求大宋增加歲幣,歲幣至少得翻一番。趙頊以歲幣並沒有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任何好處表示拒絕。

趙頊並沒有拒絕到底,而是採取了折中的手段。歲幣改名經濟援助,不再由大宋直接提供給各國,而是由大宋每年直接提供給中華帝國政事堂提供三百萬貫資金。各國可就具體的國內建設項目向帝國政事堂申請援助。

大宋每年給北遼的歲幣是五十五萬貫,給西夏的歲幣是二十七萬貫,給大理、交趾、日本的歲幣分別是十萬貫,總共起才一百多萬貫,現在大宋交三百萬貫給帝國政事堂,歲幣總額差不多增加了兩倍。同時,也加強了中華帝國政事堂的作用。其它各國對這個方案紛紛表示讚賞。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揚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宋揚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二章:中華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