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佛教的亘古見證(2)

佛塔:佛教的亘古見證(2)

在《長阿含-大般涅槃經》中記載,佛陀於入滅前來到毗耶離(即吠舍離)時,對當地的支提(或稱為靈廟、塔廟、窣堵波)讚美有加:「此毗耶離,優陀延支提、瞿曇支提、庵羅支提、多子支提、娑羅支提、遮波羅支提,此等支提,甚可愛樂。」顯示公元前5世紀以前,造塔建靈廟已是當時民間宗教信仰中,頗為普遍的葬儀文化。

而根據《南傳大般涅槃經》的記載,佛陀入滅前囑咐弟子們當為如來、辟支佛、聲聞聖弟子與轉輪聖王在重要的貿易商道與交通要地建造聖塔,此為佛教造塔風氣的新紀元。佛陀入滅后,八個國王均分佛舍利后,各自回國建塔,將佛塔的文化拓展到恆河流域。後來阿育王大力護佛,在全國各地廣建84000佛塔,不到兩百年的時間,佛教的腳步快速向外擴散到達全印度。佛塔也成為佛教的專屬紀念建築!

佛塔的種類

廣義而言,只要與佛教有關的聖塔皆可稱為佛塔,但依塔中埋藏之物又可細分為:

1.佛塔:包括埋有佛陀遺骨的「舍利塔」,以及埋有佛陀頭髮、指甲或牙齒的「發爪塔」、「佛牙塔」等。

2.僧塔:主要埋藏重要僧伽的舍利,例如桑奇的二塔與三塔。

3.法塔:塔中埋藏佛法經藏,因此也稱為「經塔」。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曾記載:「印度之法,香末為泥,作小窣堵波,高五六寸,書寫經文,以置其中,謂之法舍利也;數漸盈積,建大窣堵波,總聚於內,常修供養。」而義凈的《南海寄歸內法傳》中也提到,法塔是以阿說示尊者所說的緣起偈「諸法從緣生,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為主要安置之物,有時也會與聖僧的舍利一併被供奉在塔內。

4.「紀念塔」與「奉獻塔」:內無供奉之物,主要立於重要的地方作為紀念,或是佛弟子為祈福或特殊目的而建造捐獻的小塔。

原始佛塔的結構相當簡單,佛典中有許多造塔儀軌,但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中所記:「佛言應可用磚,兩重作基,次安塔身,上安覆缽,隨意高下。上置平頭,(色色小說高一二尺,方二三尺,准量大小。中豎輪竿,次著相輪;其相輪重數,或一二三四乃至十三。」這似乎最為符合原始佛塔的形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印度朝聖之旅·桑奇佛塔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印度朝聖之旅·桑奇佛塔
上一章下一章

佛塔:佛教的亘古見證(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