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佛教的亘古見證(1)

佛塔:佛教的亘古見證(1)

Chapter3(色色小說

佛塔:佛教的亘古見證

「造塔監工捧著一個裝了水的金缽,他另外拿着水,並將之倒入金缽中。」

「水面上升起了一個大水泡,如同水晶體的半球形,國王說:『我就要建造這樣的塔。』」

——《大史》第30章

公元前3世紀,虔信佛教的阿育王首先在桑奇建立了一座小磚塔,之後各王朝陸續擴建的雄偉大塔,則見證了佛教在歷史上的興盛蓬勃;大塔上豐富的雕刻,記錄着佛陀的生平傳說及奇幻的本生故事;而桑奇二塔和三塔中出土的舍利,更確定了佛陀及聖弟子的真實存在,整片桑奇,其實就是佛教在印度將近十五個世紀的生命日記。

這座古印度遺留下來的古老佛塔,不同於中國式的層層寶塔和東南亞的高聳尖塔,印度遺留下來的古老佛塔,總是一個樸素飽滿的圓冢,彷彿一顆渾圓的蛋,一半嵌在地下,一半浮在地面,正準備破土而出、展開新生。

西方學者因此以「聖胎思想」來欣賞桑奇大佛塔。他們認為渾圓的大塔展現了佛教的宇宙觀:四方的大門象徵聖地與俗世的出入口,圓潤的土冢如同飽滿的蛋(anda),也是宇宙世界的象徵,深藏於塔心的舍利如同蛋黃,是一切生命力的來源;而塔頂層層向上的傘蓋,則是由微小種子(舍利)發芽生長,直達蒼穹的一棵聖樹。

這樣的哲學思索當然是後人的大膽詮釋,原始佛典中並無類似的說法。事實上,「塔」在印度是一種相當古老的建築模式,在那古老的時代里,塔和「生命之卵」完全沒有關係,相反的,它代表着生命的止息與消散,因為塔正是人類的最後歸宿——喪葬之墓。

不知從何時開始,印度人將土葬與火葬的精神和形式做了完美的結合。人們將遺體付予烈火,熾燒后的骨灰餘燼,若是屬於一般人,就回歸塵土;但若屬於重要的宗教領袖或精神導師,就會被收集起來,以土葬的方式埋藏在墓冢之中,供人膜拜紀念,而這樣的墓冢,就被稱為「塔」(Stupa)。不論是梵文的窣堵波(Stupa),還是巴利文的塔婆、浮圖(Thupo),指的都是早期印度人為聖者建造的圓冢。而康寧漢在1853年出版的《畢爾沙塔群》,則使用了「Tope」一詞,這個詞源於中亞的阿富汗,當地人習慣以此來稱呼考古學家在那兒發現的石造圓冢,這不但表示遠古的中亞游牧民族與印度雅利安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更說明了最早的塔不過就是一個黃土堆積成的小丘罷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印度朝聖之旅·桑奇佛塔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印度朝聖之旅·桑奇佛塔
上一章下一章

佛塔:佛教的亘古見證(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