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與歷史探源(4)

地理位置與歷史探源(4)

公元前1世紀左右,案達羅王朝(Andhras)在德干高原一帶崛起,並以極高的藝術水平為桑奇創造了驚人的工藝成就。他們從10餘公裏外的烏代亞山丘(Udayagiri)找來質量極佳的堅石,在大塔的四方入口處,依南、北、東、西的順序,豎立起四座雕飾豐富的塔門(Torana)。由於雕刻實在太過精緻,因此人們根據大塔南門石柱上「一位毗迪薩的象牙雕刻師親自雕造並奉獻」的銘文,推測這些精湛的石雕藝術大多是由當時的象牙雕刻師所製作。此外,南門上的另一幅銘文中,明確地寫着「一位叫Ananda的奉獻者,他是案達羅國王SriSatakarin的藝師總管」,替塔門的年代留下珍貴的註記。同一時期,人們也以大塔為中心向外擴展,建立起許多僧院和塔堂,其中包括了三塔的欄楯與塔門等。

公元1世紀左右的貴霜王朝時代,大乘佛教興起,秣莬羅風格的雕像開始出現在桑奇,包括幾尊佛像和龍王像,這是佛教信眾開始為佛造像的時代。

公元5世紀的笈多王朝(Gupta),大乘佛教昌盛,四座精緻的石雕佛像被放置在四座塔門入口處,迎接繞行佛塔的信眾,顯示「佛像」在當時的佛教信仰中已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此外,這個時期開始有石造寺院的出現,考古學家相信,桑奇的第十七號寺院應該就是印度現存最古老、完全以石頭堆造的石寺。

公元7世紀,桑奇出現了大量的僧院塔寺,幾乎佔滿了整座山丘頂,但佛教在實質上已經開始走向衰敗。公元9~10世紀,桑奇寺院的雕刻開始出現印度教的主題,顯示信眾的護持雖然依舊熱切,但是桑奇的佛教已經摻雜了當時強勢的印度教思想,而僧團的修行與教說距離佛陀的原始教法也已經很遠了。

桑奇的建設活動一直持續到11世紀,最後,一道長長的石牆將桑奇山丘上的佛塔僧院完全圍繞起來,或許桑奇就是從這(色色小說個時候開始被人慢慢遺忘的吧!後來伊斯蘭教政權入侵印度,導致佛教完全覆滅,退出印度的宗教舞台,此時桑奇就更乏人問津了。

最後,它終於徹底地被遺棄,成為一座與叢林共生的廢墟,靜靜地沉睡在歷史之海的最深處,而這一睡,就睡了800年。

桑奇大事記

B.C.3世紀孔雀王朝Maurya阿育王建小磚塔,並豎立石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印度朝聖之旅·桑奇佛塔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印度朝聖之旅·桑奇佛塔
上一章下一章

地理位置與歷史探源(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