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16)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16)

我們過去對於歷史上民族之間互相滲透和融合研究得不夠,特別是對漢人融合於其他民族的事實注意不夠,因而很容易得到一種片面性的印象,似乎漢族較雜而其他民族較純。其實所有的民族都是不斷有人被其他民族所吸收,同時也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人。至於有人認為經濟文化水平較低的民族必然會融合於經濟文化較高的民族,也是有片面性的,因為歷史上確有經濟文化水平較高的漢人融合於四周的其他經濟文化較低的民族。民族間相互滲透和融合過程還是應當實事求是地進行具體分析。我在這裡特地加上這一節,目的就是要指出,在看到漢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大量吸收了其他各民族的成分時,不應忽視漢族也不斷給其他民族輸出新的血液。從生物基礎,或所謂「血統」上講,可以說中華民族這個一體中經常在發生混合、交雜^H小說的作用,沒有哪一個民族在血統上可說是「純種」。

九、漢族的南向擴展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作為漢族前身的華夏族,其勢力已經東到海濱,南及長江中下游,西抵黃土高原。這個核心的擴展對周圍的其他民族,即當時所謂夷蠻戎狄,採取了兩種策略,一是包進來「以夏變夷」,一是逐出去,趕到更遠的地方。匈奴分南北兩部,北匈奴走了,南匈奴同化了,是具體的例子。北匈奴沿著直通中亞和東歐的大草原走出了後來中華民族的範圍,其他民族能走出這個範圍的不多。很可能早期居住在山東半島上的「東夷」,有部分渡海出走,或繞道東北進入今朝鮮半島和日本群島。但絕大多數的非漢民族不受融合的只有走到漢族不願去居住的地方,大多是不宜耕種的草原和山區。有些一直堅持到今天,在中華民族的一體中保留了他們的民族特點,構成多元的格局。

這個過程如果要作歷史的回顧,一直可以推到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被認為是漢族祖先的黃帝,就曾在黃河北岸和炎帝和蚩尤作過戰。炎帝後來被加入了漢族祖先之列,所以現在通常認為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蚩尤在傳說中卻一直被排斥在「非我族類」之中。但是他所率領的「三苗」卻還有人望名構史地和現在的苗族聯繫了起來。這固然是牽強的推測,但蚩尤之後有一部分被留在漢族之外卻可能是事實。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文化與文化自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文化與文化自覺
上一章下一章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