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13)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13)

繼蒙古人之後統治中國的是漢族,稱明朝,初期曾下令恢復「唐代衣冠」,禁止胡服胡語胡姓。用行政命令來改變民族風俗習慣和語言都是徒勞的。據《明實錄》引用公元1442年的一奏摺中有當時「韃裝」盛過唐服的話。但是民間交流卻起作用。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在他的《日知錄》里關於當時民族混雜的情況曾說:「華宗上姓與氈裘之種相亂,惜乎當日之君子徒誦『以夏變夷』之言,而無類族辨物之道。」又說:「今代山東氏族其出於金、元之裔者多矣。」這表明在當時的社會上層各族間的通婚已經通行,而且大量的漢化了。

蒙古人融合於漢族的具體例子見於梁漱溟先生最近出版的《問答錄》。他說:「我家祖先與元朝皇帝同宗室,姓『也先貼木耳』,蒙古族。元亡,末代皇帝順帝攜皇室親屬逃回北方,即現在的蒙古,而我們這一家未走,留在河南汝陽,改漢姓梁……說到種族血統,自元亡以後經過明、清兩代,歷時五百餘年,不但旁人早不曉得我們是蒙古族,即自家人如不是有家譜記載也無從知道了。但幾百年來與漢族通^H小說婚,不斷融合兩種不同的血統,自然是具有中間的氣質的。」《問答錄》第2頁。在看到這段話之前,我從來不知道梁先生的祖先是蒙古人,他並沒有報過蒙古族,而安於自認及被認為漢族,但是有意思的是他這500年前的血統淵源還看成是他的「中間氣質」的根源。可見民族意識是很深的。解放之後,原來已報漢族而後來改報蒙古族的人數還是不少的。

這裡可以提一下,由於蒙古人先統一了北方地區,後來才西征中亞,然後回師從甘肅,經四川,入雲南,沿長江而下,滅亡南宋。在這一場戰爭中卻在中華民族的格局中增添了一個重要的少數民族,即回族。1982年普查人數達722萬,在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而且是其中分佈最廣的民族。主要聚居於寧夏和甘肅,並在青海、河南、山東、雲南等省及全國各大城市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區。

大約在7世紀中葉,從海路有大批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在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沿海商埠定居,當時稱番客。13世紀初葉蒙古人西征,中亞信仰伊斯蘭教各國被征服后,大批商人、工匠簽發為遠征軍,稱「探馬赤軍」,后隨軍進入中國征伐南宋,其中有漢人稱他們為「回回軍」的。回族就是在番客和回回軍基礎上大量和漢族通婚後,形成包括所有在中國各省信仰伊斯蘭教的人。除了隨蒙古軍隊在大城市落戶的中亞商人和工匠外,還有大量中亞軍人分駐各防區,主要在甘肅、雲南,奉命屯墾,「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元史-兵志》。,定居了下來,他們在元代列入色目人中享有較高的政治和社會地位。明代他們在政府和軍隊中還保持了較高地位。其時在甘青寧一帶人口眾多,曾有「回七漢三」的說法。在雲南大理一帶其人數也很多。但由於後來清代的民族仇殺使西北和雲南的回族人口大為減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文化與文化自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文化與文化自覺
上一章下一章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