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10)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10)

在戰國到秦這一段歷史時期里,農、牧兩大統一體之爭留下了長城這一道巨大的工程,這是表示了早期牧攻農守的形勢。但是當農業地區出現的統一體壯大后,從漢武帝開始就採取了反守為攻的戰略。這個戰略上的改變導致了漢族向西的大擴張,就是在甘^H小說肅西部設置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張掖,移入28萬人,主要是漢族。

河西四郡是黃土高原通向天山南北的走廊。這個地區的平原地帶降水量是很少的。但是祁連山山區降水量較多,而且有積雪融化下流,供水較足可以灌溉農田。這是漢族能大量移入開荒種田的經濟基礎。這條走廊原來是烏孫和月氏的牧場,匈奴把他們趕走後佔領其地,並和羌人聯合起來,在西方包圍了漢族。漢武帝於公元前122年迫降該地區的匈奴,置四郡移漢人實邊,把這個包圍圈打出了一個缺口,即所謂「隔絕羌胡」。這條走廊也給漢代開闢西域鋪下通道。後來漢代又利用這條通道,聯合天山以南盆地里的被匈奴欺壓掠奪的農業小國和被匈奴放逐到中亞的烏孫,形成了對匈奴的反包圍,並且擊敗匈奴。

從蒙古高原經天山北路直到中亞細亞是一片大草原,這對游牧民族來說是可以馳騁無阻的廣場。游騎飄忽,有來有去,牧場的爭持,你占我走,你走我占,所以這個地區的民族是時聚時散的。哪個部落強大了就統治其他部落,而且以其名稱這廣大草原上的牧民。所以在史書上所見的是一連串在北方草原上興起的族名:匈奴之後有鮮卑、柔然、突厥、鐵勒、回鶻等等。他們有時佔領整個大草原,有時只佔其中的一部分,最後是蒙古人,其勢力直達西亞。

曾在這片草原上崛起的民族,許多還有其後裔留在這個地區,但又多和其他民族結合,其雜其混、其分其合,構成很複雜的歷史過程,我們在此毋庸細述。大體上說,新疆現有民族中有五個少數民族所說的語言屬於突厥語族。他們是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塔爾、柯爾克孜。他們都是早期就在這片大草原上活動過的民族的後裔。

六、中原地區民族大混雜、大融合

漢族形成之後就成為了一個具有凝聚力的核心,開始向四周圍的各族輻射,把他們吸收成漢族的一部分。緊接漢魏在西晉末年黃河流域及巴蜀盆地出現了「十六國」,實際上有20多個地方政權,大多是非漢民族建立的。在這大約一個半世紀(公元304~439年)里正是這個地區民族大雜居、大融合的一個比較明顯的時期,是漢族從多元形成一體的一幕台前的表演,而這場表演的準備時期早在漢代開始,匈奴人的「歸附」即是其中的一幕。

在這些地方政權中,匈奴人建立的有3個,氐人建立的有4個,羯人建立的有1個,鮮卑人建立的有7個,羌人建立的有1個,漢人建立的有3個。它們所佔的地區遍及今陝西、山西、河北、河南、甘肅、寧夏及四川、山東、江蘇、安徽、遼寧、青海、內蒙古等省區的一部分。實際上是中原地區的全部都曾波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文化與文化自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文化與文化自覺
上一章下一章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