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6)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6)

繼夏而興起的是商。商原是東夷之人,而且是游牧起家的。後來遷泰山,再向西到達河南東部,發展了農業,使用畜力耕種。農、牧結合的經濟使它強大起來,起初臣屬於夏,後來取得了統治九州的權力,建立商朝,分全國為中東南西北五土。《詩經-商頌》有:「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商代疆域包括今河南、山東、河北、遼寧、山西、陝西、安徽以及江蘇、浙江的一部分,可能還有江西、湖南及內蒙古的某些地方。

繼商的是周。周人來自西方,傳說的始祖是姜嫄,有人認為即西戎的一部分羌人,最初活動在渭水上游,受商封稱周。它繼承了商的天下,又把勢力擴大到長江中游。《詩經-北山》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它實行宗法制度,分封宗室,控制所屬地方;推行井田,改進農業,提高生產力。西周時鬆散聯盟性質的統一體維持了約300年,後來列國諸侯割據兼并,進入東周的春秋戰國時代。這時的統一體之內,各地區的文化還是保持著它們的特點。直到戰國時期,荀子還說:「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夏是指中原一帶的一個核心,不論哪個地方的人,到了越就得從越,到了楚就得從楚,可見楚和越和夏還有明顯的差別。

無可否認的是,在春秋戰國的500多年裡,各地人口的流動,各族文化的交流,各國的互相爭雄,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文化高峰。這500年也是漢族作為一個民族實體的育成時期,到秦滅六國,統一天下,而告一段落。

漢作為一個族名是漢代和其後中原的人和四周外族人接觸中產生的。民族名稱的一般規律是從「他稱」轉為「自稱」^H小說。生活在一個共同社區之內的人,如果不和外界接觸不會自覺地認同。民族是一個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們共同體,必須和「非我族類」的外人接觸才發生民族的認同,也就是所謂民族意識,所以有一個從自在到自覺的過程。秦人或漢人自認為秦人或漢人都是出於別人對他們稱作秦人或漢人。必須指出,民族的得名必須先有民族實體的存在,並不是得了名才成為一個民族實體的。

漢族這個名稱不能早於漢代,但其形成則必須早於漢代。有人說漢人成為族稱起於南北朝初期,可能是符合事實的,因為魏晉之後正是北方諸族紛紛入主中原的十六國分裂時期,也正是漢人和非漢諸族接觸和混雜的時候。漢人這個名稱也成了當時流行的指中原原有居民的稱呼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文化與文化自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文化與文化自覺
上一章下一章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