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4)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4)

黃河下游則另有一序列的文化和黃河中游的文化不同。它們是青蓮崗文化(公元前5^H小說400~前4000年)—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前2500年)—山東龍山文化(公元前2500~前2000年)—岳石文化(公元前1900~前1500年)。繼岳石文化的可能是商文化。龍山文化以光亮黑陶著名,曾被稱為黑陶文化。

公元前3000年當仰韶文化在黃河中游地區突然衰落時,黃河下游的文化即向西擴張,繼仰韶文化出現的是河南龍山文化。雖則考古學者認為河南和山東的龍山文化具有地區性的區別,但中游地區在文化上受到下游文化的匯聚和交融是明顯的。

長江中下游在新石器時代同樣存在著相對的兩個文化區。長江下游的文化區是以太湖平原為中心,南達杭州灣,西至蘇皖接壤地區。其文化序列大體是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前4400年)—馬家浜-崧澤文化(公元前4300~前3300年)—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前2200年)。良渚文化大體和河南龍山文化年代相當,文化特徵也與山東龍山文化有密切的聯繫。

長江中游新石器文化以江漢平原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盡三峽,北抵河南南部,其文化序列分歧意見較多,大體上是大溪文化(公元前4400~前3300年)—屈家嶺文化(公元前3000~前2000年)—青龍泉文化(公元前2400年),因其受中原龍山文化的影響亦稱湖北龍山文化。長江中游和下游相同的是在後期原有文化都各自受黃河下游龍山文化的滲入,而處於劣勢地位。

關於新石器時代北方的燕遼文化區,黃河上游文化區及華南文化區留待下面講到這些地區時再說。

上面所述新石器時代中原兩河流域中下游這個在生態條件上基本一致的地區的考古發現,已可以說明中華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時期,從公元前5000~前2000年之間的3000年中還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區,分別創造他們具有特色的文化。這是中華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文化與文化自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文化與文化自覺
上一章下一章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