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觀(1)

論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觀(1)

論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觀

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是「中國宗教倫理和現代化」。我們很想邀請梁漱溟老先生親自參加和大家見面。他曾表示同意,但究竟年事過高,行動不便,不易承受車航之勞。為了表示支持這次會議,他特地作了一次發言,要我們把錄像在會上放映。我想就梁老先生的思想說一段話,作為我在這次研討會上的發言。

我這裡所說的梁老先生的思想並不限於他這次發言。這次發言只表達了倫理是中國文化體系的核心,也可以說,這是他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關於梁老先生的思想體系在座的學者都是熟悉的,我們在放映他的發言前也作了簡單介紹,毋庸我在此重複。

我今天想講的是他的文化體系論,這使我聯想^H小說到社會或文化人類學里的文化格式論。梁老先生認為西方、印度和中國存在著三種文化體系,各自從不同的對人生的態度出發的。由於不同的人生態度形成了三種不同的文化體系:不斷追求人生慾望的西方文化,否定慾望、回頭向後看的佛教文化和肯定人生、調節慾望的儒家文化。我並不想去討論他所作出的文化體系的分類和分類的內容,只著眼於文化分類本身而把這種企圖聯繫到社會人類學中的文化格式論,並加以比較。

文化格式,culturalpattern,這個概念是美國人類學者RuthBenedict在1934年提出來的。她認為生聚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人群在長期歷史過程里所形成的生活方式自成體系並具有其特殊的格式,所以稱之為culturalpattern,中文裡可譯作文化格式。比如,她在美國西南部Pueblo印第安人中分辨出apollonian(寧靜型)和dionysian(放縱型)不同格式的文化。文化格式論以及和它同時的文化功能論等西方人類學者都是批判了前期的文化傳播論的理論而產生的。它們都把文化看成一個各部分有機結合的整體,即所謂整體觀點holisticview。而文化傳播論則認為一個文化中的構成部分是並無內在聯繫的一堆文化零件culturaltrait。文化格式論和一般文化功能論的區別是它進一步認為不同的整體各具特性。有如每個人都有其個性,一個地方的人群有他們地方的特性,一個民族有它的民族性,一個國家有它的國民性等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文化與文化自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文化與文化自覺
上一章下一章

論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