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2)

譯後記(2)

何偉的父親曾經在1997年底來過涪陵。他來何偉上課的教學樓、教室和辦公室參觀的時候,我正好課間休息,便跟他坐著寒暄了一陣。十幾年過去了,我們聊了些別的什麼,我已經記不起來了,但這些年令我一直印象深刻的,是他說他對自己的兒子很有信心。他很肯定地對我說,他的兒子有朝一日會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作家。我一直記得他說的這句話,但也一直有些將信將疑,以為不過是美國人的自負而已。《江城》的英文版出來之後,我試著把何偉父親曾經說過的話*告訴過很多讀者,但國內讀者對他真正的認可也許是在《尋路中國》出版之後。不過,何偉很早就用《江城》的英文版向國外的讀者印證了他父親早年的判斷。還是在2006年的時候,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大學就指定《江城》作為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必讀書目,該大學至今仍有讀了《江城》之後對涪陵充滿嚮往、對何偉充滿崇拜的雙重粉絲。

台灣久周出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跟代理人洽談版權引進事宜期間,何偉曾經推薦我做該書的翻譯工作。久周出版在經過綜合考量之後,覺得大陸譯者翻譯的文本未必能夠讓台灣讀者看得真切明白,最終選擇由對台灣讀者的閱讀習慣能把握得更妥帖的吳美真女士進行翻譯。不過,吳女士對何偉在《江城》里提到的人和事完全一頭霧水,而其中的地點、人物和事件多數都是我非常熟悉的,有些甚至是我親身經歷過的。上海譯文出版社購得《尋路中國》的版權之後,旋即又取得了《江城》的簡體中文版權,並直接交由我來擔任翻譯工作。

實際上,這並不是我第一次跟《江城》的翻譯事宜有瓜葛了。《江城》英文版出版之後,作為小說主人公的涪陵人自然被激起了強烈的閱讀慾望,誰都想一探究竟,何偉這麼一個美國人到底是怎麼看待這個地方的。地方上的領導們把這事兒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層層轉交到了我的手上,要我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出中文譯稿。時間緊張,任務繁重,我和我一幫同事一個月就翻出了大概。不過,那個時候是我們一幫人的譯本,又沒有現在的計算機這樣方便地進行校對和檢查,可能連前後的人名都有些張冠李戴。好在我們一群譯者誰也沒有拿到過最後的譯本,上面是否署了名也不清不楚,甚至有限的印數現在流落到了民間的哪個角落也完全沒有人說得明白。後來,我跟何偉很正兒八經地提過在中國大陸翻譯出版《江城》,他可能是智慧比我多,也可能是還有別的什麼考慮,總是顯得那麼不緊不慢。實在推不掉了,他就對我說,你去找出版社吧,我可以很便宜地賣給他們。所以,我也曾經向好幾家出版社的領導們寄去過《江城》頭幾章的譯文樣稿,只是最後都石沉大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江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江城
上一章下一章

譯後記(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