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從基層做起(1)

第三章:從基層做起(1)

第三章:從基層做起

在泰國有一句諺語,「有田就會有稻,有水就會有魚」。在殖民主義者來到之前,南亞被譽為亞洲的糧倉,當地肥沃的土地為人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植物滋生蔓延,野生動物也很豐富,南亞盛產柚木與其他硬質木材,人口也不稠密。當地人男耕女織,整個社會依靠家庭、社區和一種成熟的長老制度來協調運行。大家協作生產,自給自足,並與自然維持一種平衡狀態。

今天,泰國鄉下60%的兒童營養不良,數百萬的印度尼西亞農民擁到雅加達的貧民窟,成千上萬的菲律賓農民遠離家鄉到中東等地謀生,馬來西亞沿海的漁民則靠近海打魚勉強度日。西方列強對東南亞國家的殖民化,給這些原本自給自足的國家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當外國公司攫取了大量土地用來開闢成橡膠園、甘蔗園、可可園和香蕉園時,出口導向的現金經濟就取代了以貨易貨與農耕的生活方式,原來生活在自給自足鄉村中的農民,現在卻被遙遠的市場力量所控制。小型農場被地方豪強所兼并,由此湧現出了佃農、農業工人以及參股農#小說場的農民。

在半個多世紀以來,新殖民主義取代了殖民主義。那些看來已經獨立的國家實際上受制於西方的經濟壓迫,在這種意義上,這些國家仍然被殖民。由相關組織設計的農村發展政策向大農業公司傾斜,迫使農民在衣着、水電、燃油、建築材料、化肥、殺蟲劑、家畜以及農具方面都嚴重依賴市場。現代化提高了生產效率與平均生活水準,但單個農民的處境卻更加惡化。利潤都流向了出口商、地主、農場主、伐木場主、專業技術人員以及政府的高級管理人員。此類特權階層人數的增長,又刺激了對商品的消費,這又反過來要求增加農產品的出口。

隨着底層的人民過分依賴市場,他們越來越發現就是連口都困難了。他們以市場價賣掉農產品,並用這些款項購買化肥、殺蟲劑和其他生產用品,但他們發現經常入不敷出,尤其是遭遇旱災或水災時,情況會更加糟糕。

那些擁有足夠土地且有一定節餘的富裕農民,只是鄉村人口中的一小部分,他們才有資格向銀行貸款,不斷更新生產方式並從政府資助的項目中獲利。大型農業公司在不斷壯大,並把它們的觸角伸到更加遙遠的地方。這些大公司開辦農場與種植園,並雇傭當地的農民作勞力,這些農民領取固定的薪水;或者這些公司雇傭佃農,佃農由公司提供原材料與技術,作為交換年終再將一半以上的收入上交公司。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可持續的是美好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可持續的是美好的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從基層做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