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從基層做起(2)

第三章:從基層做起(2)

農業工人與參股農場的農民是沒有能力在產品價格、土地租金以及工資上去討價還價的。一些相關的組織,如農業合作社與農會也完全被政府所#小說控制,它們代表的是富裕農場主的利益。而政府出面組織的機構,如南亞國家協會,也僅僅是在壓榨農民上互通有無。對於佃農而言,生產成本的增長往往會超過收入的增加,結果是他們只能向私人錢莊借錢,而這些借貸的利息要比銀行高得多。身負重債,佃農們需要額外的收入,最終成百萬的農民擁入城市,靠做體力活來換取微薄的收入。

年輕的女孩則進城做傭人或到工廠做一些低技術含量的工作,或被迫成為妓女。南亞的性產業極其興旺,婦女甚至被「出口」到歐洲、日本與中國的香港。童工在惡劣的環境中非法勞作,有些童工甚至被賣到國外。城市的官僚並不能解決這些新移民的問題。這些來自農村的打工者很少能給家裏寄錢,有些人只能被迫走上犯罪道路。

除此之外,現代化農業還嚴重毀壞自然環境,大量的原始森林消失了。原來本可成為盤中美味的泥鰍與青蛙也被稻田中過量的農藥殺死了。大規模的拖網式捕撈竭澤了海洋生物,也完全摧毀了漁民原有的生活方式。

自由貿易的後果

當權力集中時,個體往往會喪失對自己命運的把握,當一些遙遠的機構與組織在掌控著人們的生活時,人們的價值就很難被尊重。前捷克總統哈維爾這樣說道:

奇怪的是,私營的跨國集團公司集工業化、集權化、專業化於一身。最後,隨着自動化與計算機化,工作變得越來越非人性化,並失去趣味。與極權國家相應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被各種體制所掌控(不論這種掌控是多麼的不顯眼)。

在自由貿易的體制中,跨國公司取代了村莊或社區,成為人們相互交往的媒介。19世紀由大衛-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預示了自由貿易的不斷增加。根據這一理論,自由貿易鼓勵每一個國家在經濟活動中發揮自身的優勢,由此使貿易各國達到效率最大化。然而,有個特別需要考慮的因素被比較優勢理論給忽略了。自由貿易的鼓吹者們並不關心社會中的哪一群人致富了,哪一群人落在了後面。貿易給社會其他方面,如環境倫理帶來的影響沒有被列入考慮範疇,這是因為發達國家均是通過經濟的有色鏡片來看待一切的。由此發達國家把過度的物質主義觀點轉化成一種具有普遍意味的全球價值觀,而政府也就成了資本投資者,成為尋求投資機會最大化的機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可持續的是美好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可持續的是美好的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從基層做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