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平定冀州(4)

第135章 平定冀州(4)

後期的公孫瓚非常有意思,很多言行都匪夷所思。

漢獻帝建安三年,袁紹傳給公孫瓚,想跟他釋和,公孫瓚沒有答覆,反而增強守備。袁紹於是大興兵攻打公孫瓚。先是公孫瓚一別將被圍,公孫瓚不肯相救,說:「救一人,那以後眾人都會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戰。」等到袁紹來攻時,公孫瓚的界橋別營自度不能自救,而公孫瓚必不肯相救,眾人或降或逃。袁紹直接攻到了城門前,公孫瓚派他的兒子公孫續向黑山黃巾軍求救,又想親自率兵衝出重圍,佔據西南山,仰仗黑山軍,切斷袁紹軍的後路。長吏關靖勸諫他說:「現在您的將士都各懷叛離之心,已無力再戰,他們之所以能固守是顧惜他們的故鄉老少,而把將軍您當成主心骨,將軍如能持久堅守,袁紹自然會退兵,四方軍隊一定又可以會合了。若將軍現在棄易京而走,軍隊會失去后鎮,易京覆滅指日可待。將軍失去根基,流落荒野,怎麼成就事業呢?」公孫瓚於是決定不離開易京,等待其子搬來救兵,內外夾攻袁紹。

漢獻帝建安四年三月,黑山帥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分三路相救公孫瓚。援兵還沒到,公孫瓚秘密派人送信給公孫續,讓他率五千騎兵於北隰之中,舉火把為應,公孫瓚就從城內出戰。袁紹劫得了這封信,如期舉起火把。公孫瓚以為救兵到了,率兵出擊。袁紹設伏兵襲擊公孫瓚,公孫瓚大敗。又回到城內堅守。袁紹於是掘地道到城樓下,毀壞其望樓,漸漸到達中央的土丘。公孫瓚自料必敗無疑,先殺掉自己的妻子兒女、姐妹,然後引火**。

可憐可悲地公孫瓚。現在,歷史展的軌跡因為劉碩的到來生了變化,也給了公孫瓚一個新的機會。

雙方都不知對方底線,擺開陣勢便是一陣衝殺,雙方血戰一場。各有損傷。隨後,公孫瓚的兩個拜把兄弟帶兵來援,可惜尚未合併一處,便被劉碩設伏,搞掉了一半人馬。不管怎樣,隨著援軍6續到來。公孫瓚的隊伍也越來越龐大,形勢對黃巾軍非常不妙。劉碩見勢不妙,開始急需向前進軍,想調動漢軍主力,尋機各個擊破。鑒於黃巾軍的厲害,一路是各縣守將紛紛避讓,有的乾脆投降了事。黃巾軍殺到列人,守將吳章嚇得終日不敢出門,最後居然懸樑自盡。而在以堅城著稱的易陽,黃巾軍更是不廢一兵一卒。輕鬆取得。在曲梁,黃巾軍遭到了真正地反擊,死傷數千人馬。進城后。惱羞成怒的黃巾軍進行了大肆破壞。曲梁有不少文化遺迹,但黃巾軍都是大老粗,誰管得了這些。正在氣頭上的他們,差點進行屠城。即便劉碩有所約束,但是黃巾軍依然縱火焚燒,大批建築物被燒毀。好在城內百姓未曾受損。「毀邑署、武廟及第一山資福寺、安瀾宮」。據說太平軍軍紀嚴明,雖燒城而民「未甚受害」。在沙河,先鋒張合帶領5ooo人馬擊潰上萬守軍,繼而攻入縣城。該縣縣令帶領手下數百名將士寧死不屈,和黃巾軍展開巷戰,最終身亡,黃巾軍攻下了這座城池。

隨後,黃巾軍不顧身後追兵,水6齊下。直逼冀州治所鄴城。鄴城遺址在今河南省安陽市城北18公里處的臨漳縣的漳河岸畔。是一處重要的古都遺址,是殷鄴文化地主要內容之一。自公元前11世紀商王國滅亡之後。15oo年前,這裡再度崛起,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從東漢末年起,歷經兩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先後有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6個王朝在這裡建都,達126年。公元58o年,鄴城被毀,當時的相州、魏郡、鄴縣南遷至安陽城,安陽亦稱鄴。

鄴城初建於春秋時期,相傳為齊桓公所築。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鄴,把鄴城當作魏國的陪都。此後,鄴城一步步成為侯都、王都、國都。戰國時,西門豹為鄴令。他治河投巫的故事,幾乎婦孺皆知。曹魏時建北鄴城,東西長里,南北長5里,外城有個門,內城有4個門。曹操還以城牆為基礎,建築了著名的三台,即金鳳台、銅雀台、冰井台。曹操和他的兒子們在這裡宴飲賦詩,造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為後世留下了「建安風骨」的美譽,是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東魏建南鄴城,東西長6里,南北長8里18步。增修了許多奢華建築,如太極殿、昭陽殿、仙都苑等。那個唱著「天蒼蒼、野茫茫」地東魏主高歡,不僅在這裡興建樓台廟宇,還在這裡安置了能自己演奏器樂的機器人,留下不朽的美談。

這一時期,統治者特別崇尚佛教,不惜動用大批力量修建佛教石窟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不朽地文物名勝,如靈泉寺、萬佛溝、北齊石窟、響堂山石窟、洪谷寺風景區等,其中一些景點與著名的少林寺有著千絲萬屢的因緣。

東漢末年,曹操擊敗袁紹,佔據鄴城,營建王都。鄴城先後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黃河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四個世紀之久。華夏文化長河中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故事,像文姬歸漢、曹沖稱象、煮豆燃豆萁等都出自鄴城,鄴城因此被譽為「中原文化之階」。以「三曹」為的鄴下文人集團,還開創並繁榮了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建安文學」。

公孫侯是個很有想法地官員,但是他手下並沒有什麼帥才,連大將都很少。在面臨黃巾軍的攻擊后,他便派人駐紮城外,形成掎角之勢,防範黃巾軍的偷襲。然而,由於城外守將糊塗透頂的指揮,黃金軍輕易掃除了鄴城外圍的防守,使得漢軍被困死在鄴城內,內外糧草斷絕。鄴城瀕臨漳河,但是水軍及不達,之前一些水軍已經被黃巾軍擊潰了。這時候便沒有了水兵,黃巾軍輕而易舉地掌握了治河權。劉碩讓人將無數船隻連在一起,在上面鋪上了木板,讓不善水戰的黃巾軍在水上也能如履平地。劉碩這一招並不是他的獨創,事實上,他是從赤壁之戰學來的。公孫侯是個很有想法的官員,但是他手下並沒有什麼帥才,連大將都很少。在面臨黃巾軍地攻擊后,他便派人駐紮城外,形成掎角之勢,防範黃巾軍地偷襲。然而,由於城外守將糊塗透頂的指揮,黃金軍輕易掃除了鄴城外圍地防守,使得漢軍被困死在鄴城內,內外糧草斷絕。鄴城瀕臨漳河,但是水軍及不達,之前一些水軍已經被黃巾軍擊潰了。這時候便沒有了水兵,黃巾軍輕而易舉地掌握了治河權。劉碩讓人將無數船隻連在一起,在上面鋪上了木板,讓不善水戰的黃巾軍在水上也能如履平地。劉碩這一招並不是他的獨創,事實上,他是從赤壁之戰學來的。赤壁之戰中,曹操用這種方式吃了大虧,但劉碩不認為漢軍能相處火攻的好主意,因此便堂而皇之地用上了。

在劉碩的親自指揮下,黃巾軍用巨纜橫纜大木為橋基,上用木板鋪蓋,繫上重三、四千斤的大鐵錨,雖大風浪不能動,人馬來往,如行平地。一直在旁觀看的劉碩滿意地笑了,這和浮橋沒什麼區別了。

鄴城外有不少居民,一般情況下,由於政府佔有的宣傳優勢,如果不是官軍太過刻毒,起義軍太過仁義,百姓會比較慣性的站在官府一邊。鄴城外的居民懸於城外,唯恐被黃巾軍軍擄去,紛紛請求入城,助官軍守城。然而,公孫侯生怕黃巾賊混著百姓進程,因此緊閉城門,甚至射亂箭驅趕城下的百姓。在這種情況下,原本對黃巾軍懷有成見的百姓頓時心灰意冷,很多人都投奔了黃巾軍。為了避免損傷太大,黃巾軍充分聽取了當地居民的意見,從城外挖地道通向城內。為掩飾掘城妙計,白天黃巾軍一直派人攻打鄴城,吸引漢軍的注意力。黃巾軍在鄴城居民的支援下,起攻擊,攻城士兵在城下燃氣煙火,架起雲梯攻城。

就在此時,公孫瓚帶援軍萬人抵達鄴城外。劉碩派一部分部隊在後抵擋公孫瓚,另一方面繼續攻城。

黃巾軍將士在鄴城外開掘隧道,準備**地攻城。不久,黃巾軍的動作便被漢軍現了。不少勇敢的漢軍士兵從城上緣繩而下,破壞黃巾軍挖掘地道,有的還自組織襲擊黃巾軍大營。然而,這時候公孫侯已經成了驚弓之鳥,他生怕手下將士的「胡作非為」帶來滅頂之災,居然下了禁令,嚴令士兵下城襲擊黃巾軍,違者軍法處置。在公孫侯的變相管理下,黃巾軍加大了挖掘地道的力度,到後來乾脆直接在漢軍眼皮底下開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5章 平定冀州(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