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平定冀州(3)

第134章 平定冀州(3)

袁術在三國演義中被喻為草包。事實不然,能繼承袁家家世,又能延攬那麼多能人異士,就能說明他的人格魅力。據史書記載,袁術字公路,汝南汝陽。袁術出身豪門,家世顯赫。可以說,古往今來,像袁家這樣的望族簡直是鳳毛麟角。古龍筆下的小李飛刀李尋歡,人稱「一門七進士,兩朝三探花」,清代海寧查家也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之說,清末常熟翁氏號稱「狀元門第,帝師世家」,不難想見,像這樣的家世,說起來是何等的氣派和榮耀,但跟袁家比起來,就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

一提到老袁家,有個很流行的說法叫做「四世三公」,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因為袁術的高祖父袁安是東漢的司徒,袁安的第二個兒子袁敞做過司空,袁安的大兒子袁京雖然只做到蜀郡太守,但袁京的兒子,也就是袁安的孫子袁湯卻官至太尉,並且袁湯的第三子袁逢、第四子袁隗也都位至三公,所以人們說袁家是「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意思就是自袁安這一輩下來,連續四代人都位至三公,這就是四世三公之說的由來了。===

或許也正是因為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袁術和袁紹兩弟兄才會暗生不臣之心。群雄割據時期,他們兄弟二人一南一北,成為各路諸侯之中實力之最強者。以他們二人地實力及家族的名望。照道理莫說是復興漢室,就算是兄弟聯手、另起爐灶,統一華夏也不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最後卻都落得個身敗名裂、遺臭萬年的下場。

袁術早期的仕途可謂是一帆風順,仗著家族的背景和當時在朝中擔任司空的父親袁逢,袁術年輕時便舉孝廉為郎,史書上說他「歷職內外」,在很多職位上有過歷練,後來又擔任過折衝校尉、虎賁中郎將等職務。董卓專權時期。為了拉攏袁術,還特意任命他為後將軍。袁術的頭腦這時倒是十分清醒,看出了董卓的狼子野心,便和兄弟袁紹一樣,藉機逃出洛陽並迅組織各大割據勢力聯合討董。這時地袁術應該說是很有號召力的,他最為成功的一招就是將當時的長沙太守孫堅拉到了自己身邊。*

孫堅人稱「江東猛虎」,忠勇善戰,其軍事才能在討董諸侯中算得上是屈一指。連董卓也要懼他三分。孫堅自長沙起兵之後,一路北上,還沒跟董卓交戰,就先後殺了荊州刺史王睿和南陽太守張咨,不但幫助袁術穩穩噹噹地佔據了荊州最靠北的南陽郡,而且幾乎將身後整個荊州都划入勢力範圍。根據《後漢書》記載,南陽有三十七城。五十萬戶,總計過二百四十萬的人口,不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都十分達,是東漢第一大郡,南陽郡旁邊的汝南也有三十七城。擁有四十萬戶,二百一十萬人口,是規模僅次於南陽的第二大郡。袁術自己佔據著南陽,而汝南恰恰又是袁氏一族地鄉里所在,毫無疑義地成為袁術強有力的後盾。

就在孫堅北上后不久,新任荊州刺史劉表上表天子,讓袁術名正言順地以後將軍的身份領南陽太守。而袁術也趁機上表,讓孫堅做豫州刺史。而作為袁術的老對手,公孫瓚的實力也是不容質疑的。兩人的爭鬥也的確充滿了殺伐之意。袁術遣公孫越幫助孫堅攻周昂,公孫越被流矢射中而死,公孫瓚怒道:「我弟之死,禍起於袁紹。」於是出兵駐紮在磐河準備報復袁紹。袁紹驚恐萬分,把渤海郡太守印交給了公孫瓚堂弟公孫范,派他到南皮,想以此與公孫瓚結援。公孫范於是背叛袁紹,以渤海兵力協助公孫瓚,攻破青州、徐州黃巾軍,兵勢日益強盛,進駐界橋。公孫瓚自己任命嚴綱為冀州州牧,田楷為青州州牧,單經為兗州州牧,並配置了郡縣令。

漢獻帝初平三年,袁紹屯軍廣川縣,與公孫瓚戰於界橋南二十里處。公孫瓚有精兵三萬。袁紹命其將麴義領精兵八百在前,布強弩千張於兩翼。公孫瓚輕視袁紹兵少,縱騎兵出戰。麴義命士兵伏於下不動,等公孫瓚軍到十步前,一時同,公孫瓚大敗。袁紹捉住了嚴綱兵斬其。麴義追公孫瓚到界橋,公孫瓚率兵還擊,再次被打敗,於是公孫瓚逃到薊縣(今北京大興縣),在縣城東南另築小城自守,與劉虞臨近,漸漸結下仇恨。

漢獻帝初平四年,劉虞擔心公孫瓚反叛,於是率兵十萬攻打公孫瓚。當時,公孫瓚的部曲放散在外,倉卒欲從東城逃走,劉虞的士兵不習戰,又下軍令不準騷擾百姓,久攻不下。公孫瓚於是招募精兵數百人,順著風勢放火,趁勢殺入劉虞兵營,劉虞大敗。劉虞與他的部下往北逃到居庸縣。公孫瓚三天就攻破了居庸城,活捉劉虞及其妻子兒女回到薊縣。此時董卓已死,獻帝派使者段訓給劉虞增加封地,令其督統六州,升遷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侯。公孫瓚誣陷劉虞與袁紹謀取稱帝,脅迫段訓斬劉虞及其妻子兒女於薊市。公孫瓚將劉虞的級送到京師,被劉虞的舊部下尾敦在路上劫走並安葬。公孫瓚殺了劉虞之後,得到了整個幽州,日益驕矜,不恤百姓,記過善忘,睚眥必報。

漢獻帝興平二年,劉虞的從事漁陽鮮於輔、齊周、騎督尉鮮於銀等率幽州兵馬想為劉虞報仇,因燕國閻柔素有恩義,他們便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閻柔招集鮮卑、烏丸等兵馬,共得漢兵、胡兵數萬人,與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河之北,大敗公孫瓚軍,斬殺鄒丹。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隨鮮於輔迎接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共十萬攻打公孫瓚,大敗公孫瓚於鮑丘,斬二萬餘。於是,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殺公孫瓚所置長官,與鮮於輔、劉和兵聯合,公孫瓚屢戰屢敗,於是逃回易京(故址在今河北雄縣西北)堅守。臨易河挖十餘重戰壕,又在戰壕內堆築高達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築有營壘。塹壕中央的土丘最高,達十餘丈,公孫瓚自居其中,以鐵為門,斥去左右,令男人七歲以上不得進入,只與妻妾住在裡面,又囤積糧谷三百萬斛。公孫瓚又讓婦人習為大聲,使聲音能傳出數百步,用來傳達命令。公孫瓚又疏遠賓客,致使身邊沒有一個親信,謀臣猛將都漸漸疏遠了。從此以後,很少出來打仗。

接下來,公孫瓚便失去了進取心,最終只能以失敗告終。可以說,公孫瓚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只不過由於性格使然,再加上年齡逐漸大了,使得他走上了不歸路。

但是現在,公孫瓚還很年輕,富有銳氣,的確是個勁敵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4章 平定冀州(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