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僧兵

第二百八十一章 僧兵

ps:又稱法師武者。即執兵杖從事爭鬥之僧侶或其集團。釋門中向來禁止僧眾習讀兵書,糾眾擾亂。梵網經卷下即明載不得蓄諸刀、杖、弓、箭等戰鬥、殺生之器具;亦不得以利養噁心,合會軍陣,興師相伐,而殺害無量眾生。然寺院因有莊園領地,為保護領地,故有僧兵之存在。

一、僧兵

又稱法師武者。即執兵杖從事爭鬥之僧侶或其集團。釋門中向來禁止僧眾習讀兵書,糾眾擾亂。梵網經卷下即明載不得蓄諸刀、杖、弓、箭等戰鬥、殺生之器具;亦不得以利養噁心,合會軍陣,興師相伐,而殺害無量眾生。然寺院因有莊園領地,為保護領地,故有僧兵之存在。

1、中國僧兵的起源

僧兵之起源始於北魏時代。據魏書釋老志第二十載,北魏世祖西伐至長安,見寺內藏有弓、矢、矛、楯,大怒,遂誅長安之沙門,焚毀佛像。即為寺院中擁有武裝之史實記載。又唐初曾招募少林寺僧入伍,然於我國並未形成僧兵組織。

隋末唐初,李世民遇險,有北少林十三僧勇救唐王。太宗即位后,封其中曇宗和尚為大將軍,並准予北少林在全國各地開設分寺,允許僧兵教授武藝。

明嘉靖癸丑,倭兵入犯蘇淞海濱。其兵民御之,敗而走者三十七陣矣。操江蔡公克廉募僧兵殄滅之。自后我師與倭戰多凱旋。凱旋自天員一陣始也。(中略)倭犯杭城,三司令僧兵四十人御之。其將為天真天池二人。天池乃少林僧。於是交兵,大破倭奴。倭人走襲上海太倉。蔡公駐節於蘇。走金幣至杭。聘取僧兵。杭方戒嚴莫肯與。鹿園(僧名)無以謝蔡公。使人請月空等十八人,原非禦寇四十人之列。三司遂聽之。鹿園與月空曰:爾之見都院也,宜述僧兵眾寡不敵之形。繳其禮幣而善辭之。脫有不允,可薦少林僧天員為將。見講楞嚴經於天池山中,乃將材也。月空見蔡公,辭不獲,遂薦天員。天員就聘出山,乃五月十日也。蔡公館之於瑞光寺。與月空同處。月空領杭僧兵十八名,天員領蘇僧四十八人。協力征剿。又選蛇山兵十人與月空合為一枝。六月初十日遣哨六團有賊百餘人。奮力追擊,賊懼而逸。復屢戰輒勝。凡翁家港所逃,及老營之賊,悉剿滅無遺。計僧所傷亡者四人耳。節錄樵書二編卷九,僧兵湖廣土兵篇。

2、日本的僧兵

僧兵最早出現於平安時代(七百九十四~一千一百九十二年),寺院之領地漸大,而得度之制紊亂,乃產生私度之弊,無賴之徒剃髮入寺內。從事雜務者多,遂執武器。聚為兵,且寺院為保護領地財產或攻伐其他宗派,亦組成武裝集團,如天台宗大本山延歷寺之僧兵,因以比睿山為據點,故號稱山法師;法相宗大本山興福寺之僧兵,因在奈良,故號稱奈良法師,即使朝廷亦難以制服彼等。鎌倉時期(1192~1333)后,佛教大宗派一般皆擁有武裝僧兵,其中凈土真宗組織農民信徒,曾與當政者織田信長長期發生衝突,史稱「一向宗起義」。慶長十三年(1608)八月德川家康始訂比睿山之條目,禁止眾徒之不勤學者住山。至此,自平安朝以來七百年間,跋扈橫行之僧兵遂告根絕。

又朝鮮自高麗朝以後,亦有僧兵存在。如辛繕王十四年(1388),辛繕與崔瑩共謀,發中外之僧徒以攻遼。又仁祖憲文王二年(1624)設有僧軍,十四年清兵攻之,數千僧兵將之擊退。此乃朝鮮有僧兵之證,然朝鮮之僧兵,多為官兵,以抵禦外侮之用,與日本之僧兵大異其趣。(日本紀略後篇卷三、卷十一、卷十四、朝野群載卷三、卷十一、卷十六、元亨釋書卷二十五、卷二十六)

二、僧兵之構成

包括稱為眾徒(大眾)的下級僧、稱為堂眾的俗人與自莊園召集的兵士等三種。擁有僧兵的大寺院之間,常因經濟上的利益衝突而發生鬥爭,並為貫徹自己的要求,常抬着象徵宗教權威的神輿、神木等物,向朝廷『強訴』。其中力量特彆強大的,有延歷寺(其僧兵稱為山法師)、興福寺(奈良法師)、園城寺(寺法師)。朝廷常被迫接受彼等之要求,後來雖有武士欲謀加以鎮壓,終因僧兵武力強大而不能得逞。整個日本中世時代,僧兵即以強固的軍事勢力而存在着。直到近代初期,由於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人以武力鎮壓,削減大寺寺領、沒收僧兵之兵器,乃使僧兵勢力漸告根絕。

此外,朝鮮佛教亦有僧人為兵之事例,然皆在國家須抵禦外侮時,僧人乃由政府徵召以組成軍隊。故其性質與日本佛教大寺之擁兵自重者,顯然不同。

日本僧兵的起源雖然不詳,但可以說這是由武士之流皈依佛門以後產生的,在白河天皇(一零七二年~一零八五年)以後,僧兵的危害已極為嚴重。只要稍有點事端,山門之徒就奉戴山王三社、七社,或只園、京極、北野的神輿逼迫朝廷;南寺僧眾也常常奉持春日神木進入勸學院,向朝廷申訴。從堀河天皇嘉保二年(一零九五)到高倉天皇安元三年(一一七七)的八十年間,山王神輿進京共達九次之多;而春日神木的進京,從堀河天皇寬治七年(一零九三)到高倉天皇承安三年(一一七三)的八十年間也有八次。此外因一些細小的事情,僧眾闖入京師,向朝廷或大臣強訴,或是僧侶互相爭鬥、寺院互相攻擊,或是神人相爭,其數更多。從堀河天皇(一零八六~一一零六年)末年起,數十年間,幾乎年年都有,嚴重的甚至一年數次。因其奉戴神輿、神木進京,朝廷不得不滿足其要求,以致萬乘之尊的天子也發出『三不如意』的嘆息,宣稱『山家道理』是『以非為理』的話流傳於世。因為這個緣故,當時的公卿武人,只要稍稍得罪僧侶神人,大多逃不脫流刑的法網。當僧眾闖入京師時,他們雖奉敕防望,但事過以後,凡是殺傷神人僧侶者,也不能免受重刑。

長曆三年(一零三九),三井寺的明尊僧正受命為天台宗座主。山門僧眾三千人到攝政藤原賴通的府第大肆喧擾訴告,不可制止。賴通讓平直方守望之。山門的教圓因同意明尊為座主,結果被眾僧徒捉走。天皇下敕把惡僧投獄,讓教圓為座主。自此,山、寺二門的裂痕愈益擴大,寺門的沙彌不登睿山的戒壇,寺門奏請朝廷在園城寺另設戒壇。山門上奏朝廷予以拒絕。此後戒壇的事情,成為互相敵視的重要原因。從餘慶任天台座主到二條天皇應保二年(一一六二)覺忠被命為座主為止,智證的門徒擔任座主的共有八次,但很多是只當了二三天,最長也不過六天就辭職。白河天皇永保元年(一零八一),山、寺的僧徒相互發生爭執,六月,山門的僧眾乘虛闖入園城寺,放火燒寺塔僧房,被毀者達七分之一之多。九月,山門僧眾再次放火把殘餘的堂宇燒盡。這是佛教傳入以來前所未有的慘事,此時距智證寂滅后只有一九一年。到二條天皇長寬元年(一一六三)為止,園城寺遭受山門放火的大難前後達四次。

永久元年(一一一三),因興福寺僧凌辱了山門的只園感應院的神人,山門僧徒便奉戴神輿闖入京師,搗毀清水寺殿堂,並且請求朝廷把實覺僧都處以流刑。朝廷不敢有所主張,群臣也多畏縮不言。實覺雖然無罪,但朝廷卻不得已接受了山門的請求,而拒絕了興福寺的請願,處實覺以流刑,並約定不給山門僧徒判罪。這樣,山門的僧眾才回山。興福寺的僧眾聽說此事大怒,打算入京奏請二條天皇。山門僧徒也想前來與南部興福寺僧眾交鋒相鬥。朝野上下一時騷然。白河法皇最後派遣檢非違使到宇治和西阪本,才逐漸制止南北僧眾進京。此後在永萬元年(1165)二條天皇去世時,興福寺與延歷寺的僧眾又發生惡戰,明月率山門僧人數千下山攻打清水寺,清水寺的僧人只有千餘人,寡不敵眾,逃散到四方。山門僧徒把清水寺的堂塔房舍全部燒毀。於是,南部興福寺僧眾準備入京把屬於山門延歷寺的下寺末社放火燒掉。朝野上下為之驚駭不已。朝廷遣使者前往宣諭乃止。

安元三年(一一七七),加賀的目代(地方官)藤原師經,因故與白山的僧眾發生衝突。白山僧眾奉戴神輿登睿山訴告。山門徒眾乃奉著山王諸社的神輿入京,奏請誅殺師經,流放其父加賀守師高。朝廷派遣檢非違使予以阻擋,同時把師高、師經處以流罪。因為天台座主明雲嗾使山眾騷擾朝廷,天皇拒絕了眾人的請求,把明雲判處減死一等,流放到伊豆。山門僧眾聽說之後大驚,埋伏大路上把明雲劫走。朝廷對此也不能制止。治承二年(一一七八),睿山上發生了學僧與堂眾的衝突,堂眾很多人離開了阪本,招誘當地歹徒,據守在早尾坡。因學僧進攻不利,朝廷頒佈院宣派畿內的軍隊三千餘騎去討伐堂眾,結果官兵大敗,學僧大多下山逃散。除了西塔禪眾以外,睿山全山沉寂,禪磬之聲無聞,山門的堂塔到此時已大部分荒廢。(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之異界入世修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重生之異界入世修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一章 僧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