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無法達到的交流

語言無法達到的交流

《創世紀》十一章有關「巴別塔」的章節,表面上看來是講人類語言的起源。研究人類語言起源的學說並不像物種進化論那麼流行,所以這一章並沒有阻攔很多人接受《聖經》。但認真的人若一定要找一位研究人類語言起源和演化的專家來,就這一段章節考究一番,我想那位專家一定會大搖其頭,不肯承認《聖經》描述的,就是人類豐富的語言的「科學」來源。

《創世紀》11:9的內容如下: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

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裏。

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作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泥灰。

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樣的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

我們下去,在那裏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

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裏分散到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因為耶和華在那裏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

(一)人若能相互溝通交流,就能造出通天的塔

我對這段經文,一直不能真正體會。我曾經在90年代,看過一本叫《哈佛學不到》的書。這本書上,講了很多現代人事業成功的教訓。其中有一個教訓給了我很深的印象。這個教訓摘錄了《聖經》巴別塔的章節,並反向推理,說明人相互溝通交流的重要性。

「人若能相互溝通交流,就能造出通天的塔」,這是我在接觸基督教前,從那本書上學習到的「真理」。這個「真理」,一直鼓勵我在各種困境下,爭取與人溝通,並通過溝通解決了很多看起來不可逾越的難題。

正因為有這樣的生活經歷,我讀到《聖經》這一章節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搞錯了,變亂人的語言的事情,怎麼可能是上帝乾的呢?肯定是魔鬼乾的!」為此,我還與一位傳道人激烈地爭論過。

根據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的解釋,燒磚和拿石漆當泥灰,的確是那個歷史時期,人們建築「神廟」採用的方式。所以這段《經文》中的城和塔,實際上指的是當時的各種拜偶像的「神殿」。人們建造那種「神殿」的原因,正是為了他們自己的驕傲和名聲。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建造那樣的神殿,也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合法性」。

今天晚上在電視上,看見了介紹埃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的片段。在富饒的尼羅河澆灌出的沖積平原上,埃及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農業社會。農業社會解放出的生產力並沒有給人民帶來相應幸福。相反,一個個「法老」開始了對人民的剝削統治,並用解放出的生產力,為自己實現奢華的「Afterlife」(相當於我們中國的「陰間」)生活。他們聚集大批的奴隸,建造了傲視數千年的埃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獅身人面像這野獸、人與偶像神的結合,正代表着一種人類極權統治的罪。(註:最近考古學家在金字塔前發現了一些普通人的墓葬。埃及的歷史文化部門已宣稱金字塔不是奴隸造的。)

我對電視上介紹的一個歷史內容很感興趣。根據歷史考查,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在公元前2500年建成后,一千多年來陷入了荒寂(以我的理解,自然是遭到了報應,埃及社會出現了一千多年的低潮)。直到公元前1500年時,一個新興的王族又再次翻新了獅身人面像,並對獅身人面像實施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包括重新刷漆和在四面加各種圍牆等等。

這種保護措施的本質,並不是現代的「文物保護」。而是一種典型的原始宗教的「拜偶像」性質。根據對埃及的歷史和宗教的分析,獅身人面像實際上象著着進入「陰間」的守護神。而法老本身,是「神和君主」的統一之身。

公元1500年左右,正好在神的僕人摩西寫下《聖經》前5卷《摩西五經》前約一二百年。

《聖經》這段經文,非常生動地指出了人們建造這樣的「偶像之神」,正是為了他們自己的驕傲和統治。「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創世紀》11:4)

這樣龐大的,「勞民傷財」的「通天」工程,目的是背棄真神,傳揚當時的統治者的名。也是為了凝聚當時統治者的政權,免得被「分散在全地上」。

自然,上帝輕易地擊碎了他們的反叛——讓他們語言不通,斷絕了他們的溝通交流。

(二)只有在上帝的信和主耶穌的愛中,才有真正的溝通和交流

在摩西時代,沒有造紙業、印刷業和計算機網絡,這段經文既滿足了神的忠僕摩西對人類語言的來源的好奇心,又輕鬆地粉碎了當時神的反叛者的驕傲。

但在計算機網絡發達的今天,這一招似乎根本不管用了。神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嘛,一部《網絡字典》,解決所有問題。

真的嗎?那麼谷歌與百度的網絡紛爭也不用打了。

歐洲國家一直為民族和語言的分歧而爭戰。歐盟成立后,在宣言中說:「我們有多種語言,但只有一個聲音!」。多麼有氣魄的豪言壯語!

真的嗎?請問在歐盟國家中,有同樣文化背景,同樣學歷家境,講同樣語言,生長在本鄉本地的夫妻中,同床異夢的有多少?

語言並不能使得我們真正地溝通。

所以《創世紀》第十一章1-9節這短短的經文,又是主耶穌的一個預表。只有在上帝的信和主耶穌的愛中,人們才能真正的合一,才能真正地溝通和交流。

(三)1月23日

今天是1月23日。去年,我曾經得到一個小啟示,那就是「星期一,23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後來,我覺得也許這代表着「」有某種特殊性。

去年在靈命進深營學習時,發現通往那個神學院的,是號高速公路。

在學習中的某一天下午,教會的資深長老和牧師們,集體為大家解答屬靈上的問題。當時我靈命很淺,卻一點也沒有去謙虛學習的心態。中午伙食很好,我吃喝飽足了,一時覺得自己什麼都懂,沒有什麼好問的。翹著二郎腿在一旁聽,心中暗自評價他人的問題,覺得問得都太淺了。

最後,晃晃悠悠地出去撒了一泡尿,回來卻突然想起一個自以為「高深」的問題:「中國流行神是抽象的說法,如何才能向他們說明神的具體存在呢?」

當時大家是將問題寫在紙上,遞給一位姓韋的傳道,再傳給長老和牧師們解答的。我記得韋傳道打開我的紙條后,皺着眉頭,很奇怪地看了我一眼。他將紙條先交給了一位信洪的長老,後來又交給了蔡牧師回答。

我大略記得蔡牧師提起在信教時的一個小事情。蔡牧師曾是一個很好的工程師,他性格中有幾分機智幽默。但在信教前,這幾分機智幽默,卻是幾分精細狡猾。有一次大家抽籤出去買東西,明明抽到他自己了,他卻想耍賴。就在這個時候,他心中響起了一個聲音,告訴他這樣做是錯的。

他還提起了他和夫人的相處,每次他想在夫人面前耍滑頭的時候,都有上帝的聲音在阻止他。

當然,我聽進去了。但潛意識中,卻還是沒有深刻接受。我想上帝要證明自己,自然應該是驚天動地的。

我沒有想到的是,我的那個問題,成為了那次答疑的最後一個問題。蔡牧師回答完后,韋傳道宣佈答疑結束了。

從會場出來,發現晴朗的天空突然聚集了烏雲,還響起了強烈的雷聲。當時我心中很驚詫,趕緊禱告:「親愛的天父啊,請你原諒我,也請你原諒我們的蒙昧!」

大多數與會者並沒有意識到這次突然的天氣變化意味着什麼。也有一兩個比較敏感的基督徒,好心地提醒我:「這次天氣變化似乎很突然」。我想他們心中已經有所感悟。

後來我看這樣一段經文的時候,才對那日發生的事情有了更深的體會。

(主耶穌在預言他要上十字架后說:)「我現在心裏憂愁,我說什麼才好呢?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父啊!願你榮耀你的名!」

當時就有聲音從天上來說:「我已經榮耀了我的名,還要再榮耀。」站在旁邊的眾人聽見了,就說:「打雷了!」,還有人說:「有天使對他說話。」

主耶穌說:「這聲音不是為我,是為你們來的。現在這世界受審判(主耶穌受死,是對這世界的審判),這世界的王(指撒旦)要被趕出去(主耶穌上十字架,表面上看是撒旦的勝利,實質上是通往天國的道路將要打開)。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指基督耶穌上十字架),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主耶穌這話原是指著自己將要怎樣死說的。(《約翰福音》12:27-30)

現代管理學研究溝通交流,都非常注重接受信息方的「接收頻譜」。也就是說,從傳遞方看來是同樣的信息,接受方可能聽到完全不同的聲音。

當天上打雷的時候,《約翰福音》的作者約翰聽到的,是上帝對主耶穌的肯定:「我已經榮耀了我的名,還要再榮耀。」。有一些人感覺到的,是「有天使對他(耶穌)說話」。還有些人只感覺到「打雷了!」。

澄清一點,只感覺到「打雷了」的那些人,並不代表他們不信主耶穌,也不代表他們心中有罪性。據一位神學教授解釋,有一些「清心」型的基督徒,對這些信息是很遲鈍的,屬於「不知不覺」型。這種不知不覺,是神的另一種形式的祝福。

最後,順便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在網上查閱到的,與地震有關的一些其他的巧合數字。

1976年7月28日,中國唐山大地震。這一天也是德國無神論哲學家費爾巴哈的172歲生日。

2004年12月26日,印尼海底地震引發大海嘯。這一天是毛老人家111歲生日。一年前,2003年12月26日,伊朗也發生了6.6級地震,因為建築不合標準,這樣級別的地震竟然造成了約2.6萬人的死亡。

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這一天是佛誕日。當然,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具體生日不詳。佛誕日是根據現在佛教組織者們定下的。這一日處於當年的第133天,當年後面還有233天。

2010年1月12日,海地地震。這一天是象著着「美國簽字」的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漢考克273歲生日。

然而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大的地震,竟然是公曆1556年1月23日(農曆嘉靖34年12月12日)的陝西省華縣地震,死亡人數達83萬人。188年前(1368年1月23日,陰曆正月初四),明朝建都。88年後(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最大與最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最大與最小
上一章下一章

語言無法達到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