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九章 外戚與繡衣御史

第三二九章 外戚與繡衣御史

匈奴左地,左賢王的王庭,年幼的烏師廬已經於半年前從他的母親和左大將手中拿回了屬於他單於的權利,而幫助這個年幼單於重掌大權的,正是從膚施最先來到左地的漢人謀士何師道。

烏師廬雖然年幼,卻因為這幾年的經歷變得異常殘暴,整個匈奴左地,除了何師道外任何人都害怕這位小單於,因為有可能前一刻小單於還在和你和顏悅色的說話,下一刻刀尖已經刺入了你的胸口。

喜怒無常,殘暴血腥,這些都在年幼的烏師廬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單於,我們該走了。該去我們未來生活的地方了,那裏距離漢朝的長城已經不遠了,雖然離開了這片熟悉的草原,但或許那裏將再次使大匈奴崛起。只有慢慢適應了漢人的生活,未來我們才可能佔據漢人的土地,主宰漢人的江山。」何師道又一次做起了一個盡職的謀士,似乎他早已忘記了自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漢人。

烏師廬歸降漢朝的建議也是何師道提出的,匈奴左地已經無法保留了,現在能對抗女王烏雅的只有大漢朝,而向大漢稱臣,遷徙到更靠近漢朝的地方,這樣不僅能保存左地實力,還能不斷地向漢人習性靠攏。只等有朝一日,漢朝內部出現分裂變故,已經習慣了漢人生活,甚至已經轉變為半漢人的匈奴左地大軍便可順勢南下,那時候他們便可直接統治漢人疆域了。這是何師道為未來幾十甚至上百年後所謀划的,他知道或許有生之年他是看不到這一天的,但是只要向著這個方向轉變,終有一日匈奴也可以統治長城以南的疆域。

匈奴人本就是逐水草而居的民族,遷徙對他們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只是幾日時間的準備,匈奴左地近二十萬軍民便浩浩蕩蕩的遷徙到了漢朝為他們指定的繁衍區域。這裏是後世的蒙古高原一帶,原本沒有名字,不過隨着左地匈奴人學習漢人的習慣慢慢的在這裏修築了一座城池,後來這座城池被命名為巴音布拉格。

大漢帝國的太初二年,便在這樣忙碌與平靜中悄然度過。因為太初元年時劉進已經是監國,他也沒有像其他皇帝那樣繼位就改元,依然沿用着太初的年號。

太初曆首次將二十四節氣列入曆法,而立春之日便是二十四節氣之首,也被列為了一年之歲首,這種古人的春節傳統,以立春為春節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一千九百多年後。

立春之日,大漢皇帝親率三公九卿文武百官於長安東郊迎春,這是一年中官方的第一場重大的活動,而今日之後萬物復甦,百姓也開始耕作種植。皇帝劉進身穿冕服,帶着百官在早已築好的祭壇上祭拜天地,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

立春之後劉進迎來了久違的清閑,作為歲首也是所謂的春節,朝廷也照例有幾日休沐之期,而劉進這個大漢皇帝也可以在這幾日,悠閑的在未央宮中陪陪皇后和太子。

劉進目前只有王翁須這個皇后,雖然後宮前些日子也選了幾個良人,不過兢兢業業的皇帝甚至一直沒有時間去寵幸這些年輕的女子。劉進的父母兄弟姐妹已無一人,連他父親劉據的侍妾都沒有一個活下來的,所以偌大的未央宮連同長樂宮在內,只住着皇帝一家三口。

未央宮椒房殿,這裏原本是劉進祖母衛思后的寢殿,幾年前漢武帝還健在的時候已經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翻修,如今這裏依然是皇后的寢殿,只不過這個皇后換成了大漢皇帝劉進的皇后。

椒房殿中,劉進一家三口,外加一個江都長公主,四人圍坐在一張特製的木幾前,木幾之中有一個空洞,洞中放置著一口銅鍋,銅鍋下燃燒着木炭,這正是最早期的火鍋,原本這種火鍋也只是為了在冬日使食物一直保持溫度,不過多年前從霍光府上流傳出了一種新的吃法,將食材片成薄片,再於沸水中涮熟,而後沾以佐料。這種新式的火鍋吃法很快便風靡了長安,並且快速在天下權貴中廣為流傳。

「現在的敦煌還在下雪吧?或許老師他們也正圍坐在火鍋旁吧?」劉細君這位大漢唯一健在的長公主或是觸景生情,不由得便想起了遠在敦煌的霍光和趙陰華等人。

「聽說安陽王正在厲兵秣馬,蜀郡卓家從身毒為他運回了大量的海德拉巴鐵錠,安陽國如今每日能打造近百件的漢陽鋼武器。這些漢陽鋼兵器鋒利異常,能夠輕易的破開安息重甲。他還集結了匈奴和烏孫騎兵共計十萬,已經集結在了敦煌。」劉進飲了一口酒,神色有些嚴肅的說道。他卻不像劉細君那樣還稱呼霍光老師,而是以安陽王相稱。

漢陽鋼,便是海得拉巴鐵錠在大漢的命名。這種鋼鐵現在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不過由於蜀郡卓家掌控了絲茶古道,這種鋼鐵目前反而成為了安陽國所獨有。

「看樣子老師要準備收復西域之地了,安息雖強終究不是老師的對手。」劉細君對霍光依然崇敬,她的思緒也早已飄到了敦煌,如今的長安除了劉進一家,其它的一切對她來說都顯得有些太過冷清了。

「一家人難得如此清閑的在一起,皇帝和長公主就不要再討論這些軍國大事了。皇姐早已到了出嫁的年紀,皇帝應該多為皇姐考慮考慮了!」王翁須看着這姐弟倆,語氣有些埋怨的對劉進說道。

王翁須的年紀其實比劉進要大幾歲,甚至比劉細君也要大一些,不過她一直跟着劉進管劉細君叫皇姐。劉詢如今都幾歲了,劉細君這個做姑姑的卻還孤身一人,在這個時期她這年齡還未嫁確實有些大了。

「皇后又在取笑我......」劉細君無奈的搖搖頭,對此事她卻不怎麼着急。

「這天下間能配得上皇姐的男子可不多啊.....」劉進似乎還在想其它的事,有些心不在焉的說了一句。

劉細君已經是長公主了,漢朝有制,公主尚列侯,而劉細君這位長公主與以往的公主又大有不同。江都公主僅自己的食邑,原江都故地便有三萬多戶,她的地位加上封地,與小國的劉姓諸王一般無二,這樣的條件一般的列侯確實配不上她,即便那些食邑六千戶以上的上侯都顯得有些弱了。可是大漢萬戶侯就那麼幾個,而且未婚的更是一個沒有。

「臣妾以為揚武侯就不錯,揚武侯乃當世名將,如今又為大漢戍守北疆,而且他也無正室夫人,年齡上與皇姐也相當。」王翁須似乎對劉細君的婚事特別上心,竟然連人選都有了,而這個人選正是揚武侯王元祐。

「揚武侯倒也不錯,不知皇姐意下如何?」劉進想了想,覺得王元祐確實是個難得的人才,而且只要此人娶了劉細君,也等於與皇室聯姻,便徹底斷絕了他與霍光等人的關係。王元祐如今鎮守大漢北部,麾下兵馬六七萬,而且皆是精兵,這股力量劉進也想徹底掌握在手中。

「天下男子於我皆如草芥,臣不嫁!」劉細君連考慮都沒有,便直接回絕了。

劉進和王翁須都有些意外的看着劉細君,到了劉細君這個女大當嫁的年紀,早就應該着急了,更沒有自己說不嫁的道理。不過看劉細君認真的樣子,又不像是不好意思或者說搪塞之言。

「既然皇姐無意,那此事暫且不提。朕倒是另有一件事正想與皇姐商議。」劉進看了劉細君一眼,很是認真的說道。

劉細君聞言也放下了手中的箸,神色也變得鄭重起來。一旁的王翁須看到兩人的樣子,無奈的搖了搖頭,即便這場難得的家宴,最後還是扯到了軍國大事上,想如尋常百姓那樣似乎已經成為奢望。

「皇帝有何事?」劉細君鄭重的問道,他能感覺到自己這個皇帝弟弟在醞釀着什麼大動作。

「皇姐應該知道,安陽王之所以行事處處佔盡先機,皆因萬貫侯為他建立了一套嚴密的消息渠道,整個天下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他的眼睛,而朕也想要將耳目遍佈天下。」劉進有些憧憬的說道。

「當日老師走時,讓萬貫侯解散了大部分的情報組織,皇帝是想招攬這些人?」劉細君思索著問道。

當日霍光就國之前,將原本隸屬於呂術的情報組織解散,或者重歸商行,目的就是為了讓劉進安心,也表明他無意威脅劉氏的江山。甚至連呂術這個大漢萬貫侯也離開了長安,呂術商行更是將產業和重心全部撤走。可以說霍光已經仁至義盡,將能夠交出來的都交出來了。

「不,我們要自己建立。朕欲在御史台外另建繡衣御史,揚武侯有一族弟名曰王賀。朕打算讓他為繡衣御史之首,建立情報,監察天下。」劉進其實早有計劃,剛才提到王元祐,就讓他再次想起了這件事,便將心中的構想說了出來。劉進口中的繡衣御史,是一個獨立於朝廷之外的機構,自然會觸動朝臣勛貴的利益,所以他不能在朝堂上也不能與重臣商議,只能找自己的姐姐商議。

劉細君有些驚訝的看着劉進,她發現自己這個皇帝弟弟真的長大了,而且開始變得心機深沉了。王賀是王元祐的族弟,說明皇帝早就開始在拉攏王元祐的勢力了,甚至已經得到了王氏部分子弟的效忠。

在這個時代宗族勢力依然很強大,王元祐雖然將王氏推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但是他就如當年的霍去病一樣,也需要培植自己的家族勢力。而這個王賀就如當年的霍光一樣,是被王元祐選中的王氏一族下一代領袖,但是沒人知道,這個領袖卻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皇帝的心腹。

「重用王氏子弟倒也說得過去,其實只要皇帝稍加運作,可以讓皇后認揚武侯為遠親,這樣一來他的家族就成了外戚,此後必將只忠於陛下一人。」劉細君突然看向了王翁須,一個靈光一閃的想法出現在腦海。

「對啊.....朕怎麼沒想到?」劉細君的一句話讓劉進恍然大悟,臉上也露出了激動的神情。

他們一直想着拉攏王元祐,卻竟然忽略了王元祐的姓氏,劉進相信只要願意,肯定能讓皇后王翁須和王元祐所在的王氏同宗同祖,到時候王氏便是名正言順的外戚,那時候這位手握重兵的帝國大將便只能忠於皇帝了。

「好啊.....朕有皇后,便如當年的祖父有祖母啊!」劉進哈哈大笑。

「這麼說臣妾也會多個哥哥了?」王翁須也很是高興的說道。

王翁須的家族本就出生低微,而她之所以想要撮合劉細君與王元祐,一方面確實是因為此人可以配得上江都公主,另一方面卻是因為王元祐的姓氏。因為同姓的原因,讓皇后對這位揚武侯很有好感,甚至內心深處她也希望這位手握重兵的帝國大將,就是自己的親族,而只要這一切夢想成真,自己便可如當年的衛思后那般地位永固。

現在江都公主的提議,讓這種王翁須曾經幻想的情況即將變為現實了。而她這個皇后也會像當年的衛思后一樣,有一個舉世無雙的統帥做自己的兄長,這不管是對她還是對劉詢都有莫大的好處,她也相信揚武侯不會拒絕她這位皇后的認親,因為這是互利雙贏的大好事!

每個人在不同的地位,所思所慮皆有不同。以前的王翁須只希望皇長孫能愛自己,後來便希望自己的夫君能登臨皇位,自己能做皇后,自己的兒子能做太子,做未來大漢的皇帝。而當這一切都達成的時候,他所考慮的便是如何保住這些,如何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勢力。

「不過.....我覺得繡衣御史可設左右二人,另一人可讓史崇任之。」劉細君瞟了一眼皇后,她將皇帝母家的一個新晉崛起的俊才推了出來,而此刻的王翁須還沉浸在高興之中,並未覺得江都公主是在針對王氏。

「也好,皇姐的這個提議正合朕意。」劉進也看了一眼王翁須,對劉細君的提議非常滿意。

重用外戚,幾乎是西漢皇帝的慣例,但是制衡之道也是一個合格皇帝所必須掌握的。一旦皇后認王元祐所在的王氏為親,王氏興旺便是水到渠成,這個時候同為外戚的史家出來制衡王家,便是劉細君和劉進希望看到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漢封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漢封疆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二九章 外戚與繡衣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