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元朝帝國乘風破浪遠征日本

第27章 元朝帝國乘風破浪遠征日本

第27章元朝帝國乘風破浪遠征日本

在中國的大海東邊,有一個國家叫做日本國,日本國和高麗國僅僅相隔一條海峽,因為那裡是最接近太陽出來的地方,因此就把那裡取名為日本。

日本國,由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四個大島及六千九百多個小島組成的東亞群島國家。日本國的名意為「日出之國」。公元4世紀中葉成為統一的國家,當時稱為大和國。

日本平安時代。以平安京,即京都為都城的歷史時代,始於794年(延歷十三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終於1185年,文治元年,鎌倉幕府成立,歷經400年。莊園制度讓開墾耕地的人永久擁有耕地,他們結合成利益集團,更武力兼并莊園,漸成各地武家實力的來源。

日本鎌倉幕府。源賴朝平定平氏后,建立以鎌倉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權時代。始於1185年,即文治元年鎌倉幕府成立,終於1333年幕府滅亡,歷經149年。

在北條時宗在位的時候,元世祖忽必烈曾兩次侵日未果。後期,幕府的統治日漸衰敗,無法維持,終於后醍醐天皇舉兵,然後被討伐大將、上野大族足利尊氏的倒戈而滅亡。

日本南北朝時代。后醍醐天皇消滅了鎌倉幕府後,就進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復古,推行新政,史稱建武新政。足利尊氏迫后醍醐天皇退位。新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為征夷大將軍,是為北朝。后醍醐天皇退位后持著天皇象徵的三神器退往大和的吉野,今奈良縣。是為南朝,至此南北朝終於形成。

日本室町幕府。足利氏原是上野豪族。而且更是鎌倉幕府將軍源賴朝同族,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開設幕府。是為室町幕府。南北朝的統一是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進行的,他統一了以後,曾企圖篡奪皇位。但在他死後,第四代將軍足利義持阻止了此事。由於當初足利氏為了對付南朝,必須於京都開設幕府,而在鎌倉設公方府,引來了關東大亂。

在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位的時候,因繼承權問題爆發了應仁之亂,自此幕府的權威日下。原本受幕府策封於各地的守護大名。有的漸漸被守護代、家臣、國人篡奪政權,有的可以保持政權至戰國時代。從應仁之亂開始,至足利幕府滅亡,稱為戰國時代。

在數十萬年前,來自中國東北的原始人類進入朝鮮半島上居住,一些又遷徙到日本。日本民族是主要由古代中國漢族、長江下游的吳越人、中國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西伯利亞通古斯人、少量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融合而來,逐漸遷移到日本融合衍變而來。

戰國時秦國滅燕國、齊國和越國時,大量燕國人、齊國人和越國人逃到朝鮮半島和日本。中國的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

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5世紀。朝鮮半島北部屬中國領土,在此期間和以後到清朝時當中國北方出現戰亂和災害時,陸續有大量中國人移民朝鮮半島,後來又從這裡向東向南到了日本。還有一條移民路線是從中國東部直接跨海到日本。

在元世祖執政的至元二年。高麗國的趙彝等人,前來元朝建立外交關係,他們在報告中說。大陸和海島上的日本國是完全可以相互通行的,請求元世祖派遣使者到東邊的日本去。元世祖本來就是一個好大喜功的英雄帝王。不僅想統一中國,還想統一世界。

元世祖一聽說趙彝等人的建議。自然非常高興,就迫不及待聽從了他們的建議。決定在第二年秋天,命令兵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的赫德,作為使臣代表中國,禮部侍郎殷弘作為代表團的副團長,攜帶著國書,到東方的日本去出訪。

元朝代表團到達高麗的時候,那裡的國王名叫王禃,對他們的出訪非常熱心,專門為他們派出使者作為嚮導,和他們隨行,他們不畏艱辛,航海到達了日本。在那裡登陸后,也沒有見到有人出來迎接他們,受到了冷遇,他們真是一丈二尺高的和尚,摸不著頭腦,只得無功而返,回到了位於西方的故國。

好大喜功的元世祖忽必烈對此並不死心,決定重新派人出訪,就命令皇帝身邊的起居舍人,相當於現代的後勤部長潘阜等人,攜帶著國書第二次訪問日本,他們在日本停留了六月之久,也沒有受到日本的友好接待,最後也只好回到國內。

到了至元六年的時候,高麗國執掌著大權的大臣林衍,發動叛亂,提出倡議,要求廢除原來的國王,高麗國國內發動叛亂,後院起火,國王禃就像熱鍋上的螞蟻的一樣,人心惶惶,不可終日,情急之下,大樹之下好乘涼,就進入元朝朝廷,乞求元朝為他派出支援軍隊,幫助他平定國內叛亂。

元世祖在高麗國王的請求下,也不好駁回他的面子,就為他派出了一支一萬多人組成的軍隊,護送著王禃回到他的國內。這時也剛好遇到林衍已經死亡,那些叛亂分子聽說元朝的大軍到來,就爭先恐後地逃跑了,到遠方避難逃生。

高麗國王王禃機緣湊巧,得來全不費功夫,沒費多大勁就恢復了王位,高麗從此也相安無事,平靜了下來。元世祖看見王禃平定了內亂,就想藉此機會擴大對外交往,就命令秘書監趙良弼到東方的日本國去出訪,並命令高麗王禃,派出專人護送代表團他們到達日本,必須在預定的期限內到達日本。

趙良弼到了日本以後,當時日本國王很會拿架子,裝派頭。中國和高麗聯合代表團始終沒有見到日本的國王,只得與日本的一個級別並不很高的官吏。名叫彌四郎的人相見,彌四郎帶領他們到太宰府的西守護所。去拜見級別更高的官員。

當時的警衛人員告訴代表團說。過去他被高麗的人逮捕過,多次聽說那些國家要來討伐日本,因此他們對代表團並不看好,就不想接見派來的使者。今天他們又聽說那些國家為了擴展自己的生存空間,經常發動戰爭侵略別的國家,他們的擴張行為難以讓人置信,實在出人意料。

當時由於隔著海洋,相互交往很少,信息不通。缺乏交流,相互都不夠了解,因此難免會產生不少的誤會。當時中國的京城,離日本非常遙遠,往來很不方便,為了促進相互了解,只好先派遣者,從日本返回國內,以後再日本建立外交關係之類的話。

趙良弼看到事件已經發展到如此地步。也無可奈何,就派遣他的隨員張鋒,先陪同日本國的二十六名使者,迅速返回燕京。報告相關情況。元世祖為了商量對策,就召集見姚樞和許衡等入,前去拜見他。商討有關事宜。

元世祖問他們說:「日本使者這次到來,很可能是接到受了國王的派遣。可能也擔負著特別使命,前來窺探我國的強弱狀況和真實國情的。他們自稱是由守護所派來的,與朝廷無關,我們事情並不真是這樣的,你們認為我的判斷正確嗎?」

姚樞和許衡等人都齊聲回答說:「皇帝說得非常正確,我們認為現在不應該准許他們進入朝廷拜見皇帝,只適合對他們優待一些,看他們的反應如何,以後再根據情況作下一步的安排。」

他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辦法不能說不好,然而對待別人友善的辦法,也不應該友善到這種地步。元世祖認為他們的建議很好,就點頭同意,照他們的建議辦理。

姚、許等人從朝廷退出以後,他們把日本派來的使臣留在客店裡居住下來,十多天後都沒有召見他們。日本使臣受到冷遇,也覺得在此長期居住下去也索然無味,沒有意義,就乞求准許他們返回國內。

遠在日本出訪的趙良弼看見日本的使者返回了國內,也跟著立即啟程回到了中國,後來趙良弼又去日本往返了一次,仍然是徒勞無益,沒有收穫,兩國之間的外交事務毫無進展。

這個日本國是亞洲東方的古老國家,那裡既有君主也有臣民,為什麼元朝派去的使者人數眾多,來往不斷,他們竟然置之不理,視而不見,就像故意裝聾作啞一樣。

原來當時的日本國,封建割據,稱雄一方的藩臣執掌了大權,他們主張閉關鎖國政策,首要的藩鎮北條時宗尤其頑固不化,井底之蛙,坐井觀天,夜郎自大,自以為是,無論哪個國家使臣出使日本,他都一概予以拒絕。元朝派去的使臣進入日本后,他還算對使臣格外客氣,任憑他們自由來去,沒有加以任何限制。

還特意派出使臣陪同使者返回國內,但是他絕對不是出於真心,完全是虛與周旋,敷衍了事,但是這也算是最好禮遇了。偏偏元朝的皇帝並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硬要反覆派遣使臣去訪問他,和他建立友好的外交關係,讓他不得安寧,好心沒有得到好報,這樣就反而讓他惱怒起來,後來就謝絕元朝派去的使臣,拒之門外,不再加以理睬。

到了至元十一年的時候,高麗國王王禃死亡,他的兒子暙繼承了王位。元世祖認為高麗國歸順元朝已經有許多年了,就把皇帝的女兒忽都魯揭里迷失派遣出去,出嫁給新繼位的國王,就命令他派出五千人的軍隊,幫助討伐日本國。

因此就任命鳳州的經略使官實都,以及高麗的軍民總管官洪茶邱,率領大小戰船九百多艘,裝載一萬五千水軍,和高麗的水兵匯合在一起,航海進入日本境內,準備登陸作戰。

日本聽說元朝水軍到來,根本沒有當一回事兒,不慌不忙,也不派遣將軍率軍出來迎戰,只是命令原有的軍隊和民眾守住重要關口,堅壁清野,嚴陣以待,好像是胸有成竹的樣子。

元朝水兵初次到達日本,路途生疏,也小心謹慎,不敢魯莽地向駐軍發起進攻,就這樣按兵不動,耽誤和拖延了好幾天,不但沒有立下什麼戰功,反而耗費了許多軍餉,許多弓箭之類的武器。

直到弓箭和軍糧都耗費完了的時候,為了生存,就不得不四處搶劫,騷擾得當地民眾,他們捉住幾個日本人,搶奪了一些牛馬以後,這樣就算是完成了這次軍事行動,達到了預期軍事目的,欺上瞞下,返回國內,向皇帝報告軍情。日本遠離中國大陸,的確也非常難以攻佔,元朝的將領缺乏水戰經驗,的確也很無用,出師遠征,勞而無功,枉費心機。

到了第二年的時候,元世祖又派遣禮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副部長杜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等人,前往日本訪問,卻被日本人拒絕,那時的日本真沒有開放意識,錯過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的機會。

到了至元十七年春天的時候,元世祖再次命令杜世忠等人到東方的日本訪問,他只是知道派遣使者出訪,其實也發揮不了多大作用,何況出訪的旅途艱險,出訪的使者經常都可能喪失性命。

那次出訪時所攜帶的國書,言詞可能說得非常嚴厲,不夠友好,那樣就大大地惹惱日本的外交大臣,他們竟然把杜世忠等人殺死了,因此釀起了國際爭端。元世祖接到使臣慘遭殺害的報告后,自然非常憤怒,就命令右丞相阿嘍罕,右丞范文虎,以及實都、洪茶邱等人,調集十萬水兵部隊,浩蕩地向東方開進,征討日本國。

阿嘍罕這時已經年老力衰,沒有志向,也沒有能力率軍從事遠征,只是由於皇帝的親自任命,不敢當面推辭,只得勉為其難,硬著頭皮,率領軍隊向東進發。

在行軍的途中,由於路途遙遠,軍情複雜,屢次拖延行軍日期,到達高麗的以後,竟然在那裡停留下來,不想繼續進軍,只是找借口說,氣候條件差,不利於行軍作戰。

後來又接連召開了幾次軍事會議,有的人說最好是先進攻壹歧島,那樣就可以控制住日本出海的重要關口。有的人又說應該先佔領平壺島,把那裡作為駐紮軍隊的基地,然後再進攻壹岐島。阿嘍罕是缺少主見的人,在將領們的眾說紛紜中,毫無主見,左顧右盼,無法決斷。

阿嘍罕這樣毫無主見,優柔寡斷,後來就導致心緒零亂,憂心忡忡,後來更是寢食不安,徹夜難眠,就導致了他老毛病重新複發,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無法繼續領兵作戰,就在遙遠的東渡日本的途中,向皇帝提出報告,請求辭去軍隊職務。沒有多久就在軍隊中死亡了。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元朝帝國風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元朝帝國風雨
上一章下一章

第27章 元朝帝國乘風破浪遠征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