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文天祥慷慨就義驚天地泣鬼神

第26章 文天祥慷慨就義驚天地泣鬼神

第26章文天祥慷慨就義驚天地泣鬼神

發生了王著誅殺阿合馬的宮廷叛亂事件后,元世祖忽必烈就想對國家加強治理,派遣都實詳細地勘測河流和水源,命令郭守敬制定授時的曆書,焚毀了道家的書籍,開創航海運輸,下令各地每年推舉有文化素養的官員,減免了燕京南部、河北和山東等地過去積欠的稅收。

他還招收山東孔府的衍聖公孔洙,作為國子學的祭酒官,管理浙東地區的學校,他的這些措施,都是當時很好的政治舉措,受到人們的普遍稱頌。

這時忽然有一個福建的僧人向元世祖提出報告說,當年的天文上土星侵犯了皇帝的星座,應該預防宮廷政變的發生。元世祖本來就尊敬和崇拜僧侶,信仰佛教,曾經拜拔思巴為皇帝的老師,自己還皈依了佛教。

聽到福建僧人報告有可能發生宮廷政變的消息,自然就免不了半信半疑地迷信起來。況且因為平定宋朝以後,江南出現了許多盜賊,地方很不平靜。

漳州的居民陳桂龍及其長兄的兒子陳吊眼,帶領軍隊佔據了高安砦。建寧路的總管官員黃華叛變,佔據了崇安和浦城等縣,自己號稱是頭陀軍,改稱宋朝的祥興年號,福州的居民林天成,也揭竿而起,遙相呼應。

另外還有廣州的居民林桂方和趙良鈐等人,擁有民眾一萬多人,號稱羅平國,改稱延康年號。雖然經過各地將帥。統領大軍前去征討,圍剿與安撫並重。對當地民眾軟硬兼施,有的被殺害。有的被迫使投降,然而效果都不很好,大體局勢都沒有得到平定。各地出現的小丑角,發生的小危害,更是數不勝數,記不勝記。

自從福建僧人報告災變以後,又聽說有一個居住在中山的狂妄的人,自己號稱宋朝的主人,擁有一千多民眾。想奪取丞相的職位。餘波所及,京城當時也慌亂起來,發現了許多匿名的傳單,上面說某天要以燃燒蓑城葦為信號,率領兩支大軍起義,發動叛亂,一定能夠取得成功,獲得丞相的職位完全有希望之類的話,真是鬧得人心惶惶。無可終日。

原先是宋朝的皇帝趙顯被俘虜后,被押送到了燕京,投降后被封賞了瀛國公的爵位,元朝命令他和宋朝過去的皇室貴族和朝廷大臣。居住在蓑城葦那個地方。

元朝廷發現傳單以後,為了預防事變的發生,就連忙把蓑城葦撤銷了。把瀛國公以及宋朝的皇室貴族和朝廷大臣,遷移到了上都。元朝廷還懷疑傳單中所說的丞相。就是指文天祥,皇帝就下令召見他。

文天祥。生於1236年,死於1283年,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19歲時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理宗寶祐四年,即1256年中選吉州貢士。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后,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即1256年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

文天祥在童年時,就很仰慕英雄人物,尤愛讀忠臣傳。有一天,他來到吉州的學宮瞻仰先賢遺像。他看到吉州的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遺像肅穆地陳列其中,令他十分欽佩和敬慕。這些忠烈之士都是本鄉本土的人,他們能做到的,文天祥覺得自己也要做到。

文天祥的父親文儀,是個讀書人,一生不做官。他嗜書如命,只要書本在手,就廢寢忘食,經常一盞孤燈,通宵苦讀。天色微明,又站在屋檐下細認蠅頭小字。他的學問卻十分淵博,對經史諸子百家無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中醫、占卜之書也廣泛涉獵。

文天祥的父親文儀還有買書的嗜好,有時沒有錢,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當,也要把書買下。他對勞苦的鄉里充滿了同情,有讀書補世的志向,著有《寶藏》三十卷,《隨意錄》二十卷。文天祥文辭出眾,父親文儀的教育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宋理宗寶祐四年,即1256年,文天祥赴京師臨安,今浙江杭州參加科舉考試。會試放榜,通過了初選。殿試時,文天祥患病,但仍勉強帶著病軀,趕到考場。進門時一陣擁擠,出了一身汗,頓時感到身體舒服多了,頭腦也明晰了。看到題目,略加思考,草稿也沒打,一揮而就。考官把他的卷子列為第七名,理宗親臨集英殿閱讀考生的卷子,親定名次,把文天祥取為一甲第一名,時年文天祥二十一歲。

開慶元年,陽曆1259年,蒙元向南宋發動大規模的入侵戰爭。九月,忽必烈圍鄂州,今湖北武昌。消息傳到臨安,朝野震動。外號「活閻羅」的寵宦董宋臣建議遷都四明,今浙江寧波,以避兵鋒,重演了南宋初期高宗趙構逃亡海上的經歷。然而,這對團結軍心、民心十分不利。

文天祥知道自己人微言輕,且多言招禍,可面對社稷人民,他選擇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向皇帝上書,指出遷都之議是小人誤國之言,董宋臣惡貫滿盈,應以斬首。文天祥還建議改革政治、擴充兵力、抗蒙救國。

可惜理宗沒有採納他的建議。時任禮部尚書的江氏「三古」之一的江萬載向宋理宗建議請皇后謝道清出朝議政,才勸得理宗打消遷都念頭。並派有帶兵打仗經驗的江萬載協助賈似道督軍出戰蒙元,碰上蒙古內亂,忽必烈急於回兵北方爭奪蒙古汗位,才打退蒙元兵,取得所謂的鄂州之戰的大捷。

景定元年,陽曆1260年,文天祥被任命為簽書鎮南軍,今江西南昌節度判官廳公事。但是他不願赴任,請求「祠祿」。朝廷應允了。命他做建昌軍,今江西南城仙都觀的主管。仙都觀是道教的宮觀。這個職務是個閑差,文天祥才二十五歲,卻有退隱出世的思想,這是時勢造成的。

朝廷權奸當道,他的改革設想落空,甚感失望,既不願尸位素餐,混跡官場,更不願同流合污。寧願暫時置身於政治漩渦之外。所謂「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這就是文天祥的處世哲學。

景定四年,即1263年,由於皇帝不納諫,重新起用董宋臣,文天祥憤而辭職,后被朝廷貶到地方上任職,治理今江西高安市。當時稱為瑞州。瑞州曾遭蒙古人蹂躪,城垣屋宇被毀,人民被殘忍虐殺,文物古迹被洗劫。文天祥履任后。實行寬惠政策,儘力安撫百姓,籌集資金建立「便民庫」。供借貸和救濟之用,使地方秩序重新恢復過來。他還修復了一些古迹如「碧落堂」、「三賢堂」等。新建「野人廬」、「松風亭」等,以發揚先賢的民族正氣。鼓舞人民的愛國精神。瑞州在文天祥治理下,百廢俱興。

德祐元年,即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小朝廷專旨,命他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皇帝離京寄居之處的行在。文天祥奉讀詔書,痛哭流涕,立即發布榜文,徵募義勇之士,同時籌集糧餉。他捐出全部家財作軍費,把母親和家人送到弟弟處贍養,以示毀家紓難。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農民為主、知識分子為輔的愛國義軍在極短時間內組成,總數達三萬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開了新的一頁。

德祐二年,陽曆1276年正月,蒙古鐵騎三路兵馬圍困臨安,城內城外,宋朝將官降的降、逃的逃,全成漢奸。謝太皇太后暗命江萬載攝行軍中事,父子帥義軍和殿前禁軍保護益、廣二王離開危城臨安;又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由南宋末期抗元明暗兩統帥收拾殘局。

文天祥見事已至此,不可推辭,答應出使蒙元大營,以便一窺虛實,見機行事。文天祥以堂堂然的態度和蒙古交涉,卻被蒙古統帥伯顏扣留。太皇太后失去江萬載、文天祥后,更無人可以依靠,終於向蒙古投降。

皇帝投降后,降將呂師孟挖苦文天祥:「丞相曾經上書請斬叛逆遺孽呂師孟,為什麼不殺了我呢?」文天祥毫不客氣地斥責他:「你叔侄都做了降將,沒有殺死你們,是本朝失刑。你無恥苟活,有什麼面目見人?你們投靠敵人,要殺我很容易,但卻成全我當了南宋的忠臣,我沒有什麼可害怕的!」聽了這話,呂師孟佩服文天祥的氣概,並說:「罵得痛快!」

文天祥在通州聽說益王、廣王被江萬載父子保護經婺州,今浙江金華到達永嘉,今浙江溫州建立了元帥府,號召各地義兵勇士繼續抗蒙,就馬上決定投奔二王及江萬載。德祐二年,即1276閏三月,他揚帆入海,回到南宋統治的地方。他計劃在閩、廣重舉義旗,團結各方義兵,統一部署,復興南宋。

景炎二年八月,蒙古鐵騎發起大規模的進攻。文天祥被宋庭外派南劍州開督府時,本來就是陳宜中、楊亮節張世傑排擠迫不得爾的事,為保護南宋小朝廷和體恤老師江萬里家族滿門忠烈,死傷無數的慘況,拒絕了江萬載派部分江氏子弟協助其籌組訓練督府軍的好意,並奏請楊太后及宋端宗下旨讓江氏子弟去軍擇地隱居。

因此,文天祥所募督府軍由於沒有作戰經驗和嚴格訓練,戰鬥力不強,在鐵騎猛烈的衝擊下,慘淡收場,文臣武將或犧牲,或歸降,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雖然文天祥受著國破家亡和妻離子散的巨大打擊,但沒有動搖其抗蒙意志。他帶兵入粵,在潮州、惠州一帶繼續抗蒙。祥興元年,即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南宋抗元明線統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嶺被一支偷襲的蒙古鐵騎俘獲。

文天祥剛剛進入燕京都城,就先到樞密院,拜見了丞相孛羅。孛羅想迫使文天祥對他進行跪拜,但是文天祥威武不屈,只對他行了長揖的禮節。這毫不屈服,他抬頭仰望著上天。自言自語地說道:「自古天下的大事,有興旺就有衰落。自古以來的帝王和將相們,滅亡后慘遭屠殺的人,哪個朝代沒有?完全不足為奇!我文天祥到了今天,只願意請求你們早日把我處死,除此以外,別無所求!」

孛羅這時還想戲弄文天祥,微笑著對他說:「你剛才說歷史有興旺,就有衰落,我想詢問你。從遠古的盤古時期到今天,總共出現了有多少位皇帝,多少位國王?」

文天祥從容不迫地回答說:「一部十七史,卷帙浩繁,包羅萬象,我在短時間之內,又能從何處說起?我今天在這裡並不是應博學鴻詞科的文史知識考試,何必展開辯論,枉費心機?」

孛羅接著對他說:「你現在既然說興旺和衰落的事。也就算了,我也不必勉強你,但是你過去既然是遵照皇帝的命令,把供奉祖宗的廟宇和土地送轉交給別人。為何還要自己逃走?這其中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文天祥回答說:「把國家奉送給別人,就是稱為賣國,賣國的人。只知道謀求自己的榮華富貴,他還願意逃走嗎?我以前除了對敵國的宰相不進行跪拜以外。遵照皇帝的命令到敵軍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即使被逮捕關押。都已經成為叛國的大臣,出賣了自己的國家,加速了國家的滅亡,國家滅亡后我們就應當為國捐軀。但是因為度宗的兩個兒子,還在浙東地區活著,他們年老的母親還在廣東生活著,因此只好忍受著屈辱逃奔回去,為國盡忠!」文天祥滔滔不絕,侃侃而談,他所說的都是忠君愛國,充滿仁孝的倫理道德,感天動地,歷史永遠銘記。

孛羅聽了他的話,對他說:「放棄德祐皇帝的繼承人,德祐是宋朝皇帝趙顯的年號。另外擁立兩個國王,這還稱得上是忠心為國嗎?」文天祥回答說:「古人說得好,『國家社稷才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君主就顯得較輕了。』我另外擁立了君主,無非為了國家社稷的前途考慮!如果懷、愍兩位帝王到達北方當敵國的俘虜,那就不是真正的忠心,那時只有擁戴元帝才是真正的忠心;如果跟隨徽、欽兩位帝王到北方也當了敵國的俘虜,也不是真正的忠心,那時只有擁戴高宗才是真正的忠心。」

孛羅這時被文天祥批駁得啞口無言,難以回答。他理屈詞窮,想了一會兒后,忽然又對文天祥說:「晉朝時期的元帝、宋朝時期的高宗,都是得到先皇帝的授命許可的,你擁立兩位新皇帝時,並沒有得到先皇帝的認可,不是正統的皇帝,你莫非不是想圖謀不軌,篡奪皇位嗎?」

文天祥聽了他那些毫無道理的話,非常憤怒,大聲回答說:「宋朝景炎皇帝的昰年號。原來就是度宗的長子,德祐的親哥哥,這難道不是不正統嗎?德祐離開皇位,景炎就擔任了皇帝,這難道是我為了圖謀不軌,篡奪皇位嗎。真是無理取鬧,豈有此理?陳丞相完全是遵照太皇帝的命令,保衛著兩位皇帝離開宮殿,到別處逃難,這難道不是奉命行事,為國家社稷作想嗎?」

說得孛羅理屈詞窮,面紅耳赤,無言以對,因此羞成怒,說道:「你擁立兩位新皇帝,究竟有什麼功勞值得自我炫耀?」他這樣尋找借口,完全是為了掩飾自己理屈詞窮的醜態。

文天祥依然鎮定自若地回答說:「擁戴新的皇帝完全是為了保存皇帝家族的延續,能保存一天,就應該盡到大臣一天的責任,我們完全是為國盡忠,不是為了個人的名利,哪裡顧得上計較有功還是無功?」

孛羅想了一想,又對文天祥說:「你既然知道那樣做是勞而無功,無法挽救南宋朝廷滅亡的命運,就何必再擁立一個新皇帝?」

文天祥見他尋根問底,沒完沒了,不禁憤怒起來,說:「你和我一樣,你也有君王,你也有自己的父母,就好像你的父母生了疾病,明明知道他們已經年老,即將死去,但是一定沒有不為買葯治病的道理!我只有盡到我的忠心,才算問心無愧,但是是不是真的有效果。那就只有聽天由命了!我文天祥到了今天,只有用死來報答國家。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滿足我的最後心愿,何必又枉費精神。多說別的什麼話!」他真是義正詞嚴,讓孛羅羞愧難當。

孛羅當時就想殺掉文天祥,但是元世祖以及廉、許等各位大臣,都憐憫文天祥孤獨一人,忠心為國,大義凜然,感天動地,精神可嘉,都不忍心對他施加刑罰。

沒想到的是後來毫無根據的謠言。流傳得沸沸揚揚,傳說得有鼻子有眼睛,真是活靈活現,使得元朝廷非常恐慌,朝廷立即採取行動,特別通知文天祥,要求他改變志向,為元朝做事,可以立即給予他丞相的高官位置。

文天祥依然大義凜然。不為高官的誘惑所打動,回答使者說:「我文天祥是南宋朝廷的宰相,不能再當第二個姓的朝廷丞相,現在我只請求你們立即把我處死。以滿足我的願望,也算得上是你們對我的恩德!」

縱使這樣,元世祖對文天祥也非常敬佩。不忍心處死他,想把事件暫時放一放。作冷處理,後來經過孛羅等人多方勸告說。不如依從了文天祥的志向,將他處死,免得謠言四起,節外生枝,發生變故,元世祖才不得不發布命令,處死文天祥。

文天祥被押到柴市的時候,臨危不懼,鎮定自若,他對行刑的官吏說:「我的心愿終於滿足了。」他面向南方進行跪拜后,就接受了被處死的刑罰,當年才四十七歲,多麼具有民族氣節的英雄,歷史將永遠記住他的英名。

這時忽然又有皇帝的緊急命令送到,命令停止行刑,不要殺害文天祥,但是已經為時已晚,無法挽回了。傳令官只得將情況帶回去如實報告元世祖,並轉交了文天祥的衣帶,那上面有一篇文天祥遺留下來詩文,那上面書寫著三十二個大字,分為八句話。

那是一篇廣為流傳的文章名篇,各位讀者朋友都可能還記得,開頭的首兩句是:「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中間的兩句是:「只有到盡到義氣以後,才算得上真正到了達仁的境界;」那篇文章最後的四句話是:「我們讀古代聖賢的書籍,所學的真正東西是什麼?從今往後,有幾個人真正達到了這種境界,當之無愧呢!」

元世祖對那傳世名篇,非常讚賞,一邊閱讀,一邊擊節讚歎,感慨地說:「文天祥真是天下難得的好男子!天下難得的好男子!可惜的是他堅持氣節,不肯為我出力盡忠,現在他已經被我處死了,再以無法復活,真是無可奈何,令人萬分惋惜!」

文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民族英雄,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后,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

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迹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能得到元世祖那樣英雄蓋世的皇帝的讚歎和惋惜,是很不容易的事,這完全是他對南宋朝廷忠心耿耿,感人至深的結果。元世祖為了表彰文天祥的一片忠心,贈送文天祥盧陵郡公的爵位,給他取了一個謚號叫忠武。

元世祖忽必烈認為,做到這些還不足以表彰文天祥的民族氣節,雙命令朝廷名人王積翁親自書碑文,設置壇台,對他進行祭祀。命令孛羅帶領主持行祭奠典禮,規格高,氣氛濃,莊嚴而又隆重,真是生得光榮,死得偉大,值得後人紀念和學習。

在祭祀的過程中,正當孛羅剛剛走近壇台進行祭奠的時候,忽然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塵土飛揚,頓時蠟燭熄滅,檀香的青煙消散,上面供奉的文天祥的塑像,好像立即生出兩片翅膀,陡然騰空而起,被捲入天空的雲霧中,消失在遙遠的天際。

孛羅見了這種情景,大吃了一驚,就命令手下的工作人員改寫了文天祥的稱謂,寫成前宋朝少保右丞相信國公幾個字,他們在驚惶失措中完成了祭奠儀式,這時又雲開霧散,天空重新明朗起來。居住在燕京中的人民,親眼看到這種情景了,也覺得稀奇古怪,感到非常吃驚。

文天祥是盧陵人,他所居住的地方,對面是文筆峰,因此他就自己號稱文山。他富有寫作天賦,平常每當寫作文時,從來不打草稿,總是提起筆來一揮而就,總是洋洋洒洒數千字之多,文筆流暢,文采斐然,令人嘆為觀止。

他在國破家亡后的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感慨時事,悲悼歷史,把自己憂傷的情感全部寫在了優美的詩篇中,人們閱讀後,總是深愛感動,悲傷流淚,經久難忘。

文天祥的妻子姓歐陽,在文天祥死後,收斂和埋葬了文天祥的屍體,她發現文天祥這時也面色紅潤,好像還活著一樣,當時有忠義人士名叫張毅甫,慷慨解囊,提供了安葬文天祥的資金,那時他剛好有母親的曾氏遺留下來的棺材,就讓家人從廣東送了回去,在同一天里送到了京城裡,人們都說這是文天祥忠孝一生的最好回報。

後來有一個知識淵博的人,寫了兩首詩紀念文天祥丞相,他在詩中寫道:雖然塵海蒼茫,空闊無邊,但是哪裡有航船生存的地方?燕京的高台上,偉大的詩人從此就成了囚徒。

雨雪和風霜綿延萬里,蒼茫大地,橫無際涯,亡國后忠心為國的大臣啊,在此孤獨地慢慢老去,陽光普照著監獄里孤獨的靈魂,亘古千年,文天祥感天動地的正氣歌,將永世流傳,滿腔正氣,將長留人間,激勵後人。

只要諸葛亮沒有死亡,漢朝的天下就會永遠存在,遠古的伯夷,堅持高尚的氣節,縱使是死亡也決不向周朝投降。從古至今,人類歷史的興衰和成敗,的確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難以定論,天地之間無邊無際的草木也不禁為之發愁,感到無限的憂傷和痛苦。

許多人總是自不量力,徒勞把黃金做的戈矛面對太陽炫耀,企圖挽留住即將消散的落日的餘暉,南宋大臣的官帽,今天不幸作了北國的囚徒,在北風吹拂下,感慨萬千,無可奈何!張子房本來是為韓國報仇才出山,闖蕩天下。

諸葛亮哪能不知道漢朝即將滅亡的命運?現在天昏地暗,烏雲密布,滿城風雨,過去潛藏在鼎湖中的蛟龍已經遠去了,天空明凈的月光,普照著高高的華表石柱,英雄豪傑已經乘坐著仙鶴遲遲地返回。

物是人非,現在誰還有興緻重新登上涼亭開懷暢飲?還是讓我們一起來到英雄豪傑的墳墓前面,為他們的死去而悲傷流淚,真誠地祭奠他們,為他們送行和永別!

文天祥死後,那些毫無根據的謠言也慢慢消散和平靜。沒想到這時遼東傳來了警報,說是有十多萬大軍,全部犧牲在日本海中。蒙古大軍即將發動征服日本的戰爭。(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元朝帝國風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元朝帝國風雨
上一章下一章

第26章 文天祥慷慨就義驚天地泣鬼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