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歷史推演

第75章 歷史推演

可如果真的只是對鯀的必殺之局,那相鯀又是怎麼被污名化、被神話「殺死」的呢?

其實【相鯀】這個不是名字的名字其實已經說的很明白了。

不要看四象世界的社會體系很好、文明程度很高,就覺得這個世界很完美。

這一切都只是建立在「聖人領導下」才存在的理想世界。

至於聖人之下,就算是超凡脫俗的仙人也不可避免地會沾染「惡」。

所以聖人和仙人都很清楚,雖然凡人把他們一起歸結為「超凡境」,但實際上仙人跟聖人有著質的差別。

這是受王提出封神禁令的原因,也是他們願意遵守封神禁令三千年之久的原因。

仙人,實質上不過是聰明一點的凡人罷了。就算擺脫了愚者的身份,他們也不是真正的智者。

只要視野還存在盲區、認知還不夠全面,就必定會被自己的認知誤導,做出錯誤的判斷;也一定會出現無法掌控自己慾望的情況,淪陷於這未知、無法判斷的境地之中。

聖人全知,所以能夠在面對任何「超出預想」的情況時,轉換自身思維,將這個「不可能的可能」的因與果全部推演出來。

也就是說,聖人眼中的失控、脫離預想,實際上只是一個調整自身當下的主觀認知邏輯,使之符合事物客觀發展變化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是,聖人沒有預料到當下的局面,但是他們早就已經理解了這些事物發展變化的本質。

所以他們根本不需要學習、琢磨當下的狀況,直接就能根據情況變化隨時做出最優選擇。

這些突髮狀況,對他們來說也只是已知中的小概率事件;在【大道】之內,始終未超出他們認知理解範圍的事件。

就像王遙這兩天經常會遇到預料之外的事件,這不代表他不理解這些事件、不知道這些事件應該怎麼處理。

只是他需要思考這些突發事件的因與果,之後才能做出最優選擇。

仙人就完全不同了。

仙人在面對超出預想的事件時,可能會對此有足夠的認知,也可能沒有足夠的認知,這完全取決於仙人自身的知識底蘊和閱歷。

而宗師級武者的壽命通常也只有一百多歲,想要成為仙人,一生大部分時間都要拿來修鍊、感悟。

所以剛突破的仙人,通常缺少足夠的閱歷。

在經過時光的沉澱之後,他們通常會擁有足夠多的閱歷,但是這時候他們的知識儲備又會稍顯不足。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因為「缺閱歷」是那剛突破超凡境界的仙人跟修鍊、感悟較少,難以突破心三境瓶頸的「遊歷塵世的宗師們」比。

而「缺知識儲備」則是跟已經達到仙人巔峰,開始感悟聖人境界的仙人們比。

缺少閱歷,面對複雜的情感、慾望困惑時就會迷茫、無從解答。

缺少知識儲備,面對罕見的事件、特殊狀態下的案例就難以理解、難以處置。

最糟糕的是,剛突破的仙人這兩者都缺。

那麼一旦出現複雜的、難以解決的問題,他們無從下手,你覺得他們會如何處置這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呢?

一心修道的仙人:此事與我無關,無需我解決。

保守的仙人:先觀察,等到信息足夠、邏輯完整再做判斷。

激進的仙人:以自己的想法強行解決問題,一切後果由自己承擔。

追求自我享樂的仙人:利用這個問題為自己謀取一些好處。

因此,追求大道的仙人,雖然他們並不無情,但是表現出來的態度就是冷漠、無情。

帶有善念的保守仙人,雖然沒想置身事外,而是想要靜觀其變。

但是他們卻又不得不參與其中,阻止激進仙人和享樂主義仙人攪局。

帶有善念的激進仙人,不怕自己承擔責任,而是更擔心問題沒有解決會逐漸演變成更大的問題,再由更大的問題牽扯出無數難以解決的小問題。

所以他們認為,自己就算處理錯了,事後也有挽回的餘地,不應該放任事件繼續發酵。一旦事件發展到無法挽回,那就再沒有迴旋的餘地了。

享樂主義仙人倒也沒有想要去害誰,而是只想為自己找樂子。

如果說【善】是促進事件解決的行為,【惡】是阻礙事件解決的行為,那享樂主義的仙人們一定是【惡】。

他們不在乎事件解決的進度,只在乎自己在各種事件中有沒有達成自己的目的——找樂子。

這種享樂主義仙人一直到突破心五境,擁有完整的認識之後,才會意識到真正的「極樂」是什麼,然後從【惡】轉向【善】或者【不作為】。

有一些人可能就發現了,這不是道家學說的思想嗎?

莊子喪妻不就是「找樂子」的極致體現嗎?

老子的無為不就是【不作為】的終極體現嗎?

其實這裡面還是存在本質區別的,此處暫且擱下。

也有一些人會覺得,享樂主義的極致應該是王遙那樣的,追求極致感動的聖人。

但這也有很大區別。

享樂首先要體會到樂趣,而樂趣必然存在自己的目標、需求、接受底線。

也就是「價值觀」。

聖人也是有價值觀的,而且他們的價值觀都存在區別,這也是聖人之間道路不同的原因。

因為聖人們的記憶不同、經歷不同,所以價值觀不同,享樂追求的目標也就不同。

但是,就如同先天神獸不存在「人生觀」一樣,王遙也不存在「價值觀」。

先天神獸不存在人生觀是因為他們沒有生的意義和目標,對他們來說死是回歸天地大道,生反而才是離家的旅行。

先天聖人王遙也是一樣。

他沒有評判價值的依據是因為,顯化本就是他的終極目標,只要顯化在人世間,他的追求和慾望就已經滿足了。

觀察、觸摸、品嘗、嗅息、聽音......所有感覺都是可以令他滿足和愉快的反饋。

就連號稱無間地獄,對眾生哪怕是聖人來說都是痛苦的象徵的無色界,對王遙來說也是值得歡呼雀躍的地方。

因為就算永遠待在無色界也比歸虛沉睡要有趣得多。

王遙是【生】的象徵,他追求的便是【存在】本身,最微小的存在、甚至不存在的存在都是他所追求的事物。

因此王遙不存在所謂的價值觀,任何事物對他來說都很有價值,都能滿足他的慾望。

周易道他們也當然知曉這一點。

從每天二十四小時隨時都有可能因為種種微不可查的事物莫名感動到流淚——到可以始終保持平靜——再到區分人的親疏遠近、事的輕重緩急。

這看似毫無邏輯的「遞進關係」卻是獨屬於王遙的蛻變。

這是王遙越來越像人的轉變。

王遙早就已經可以完美地模仿出人類的行為邏輯,表現成一個在他人眼中有血有肉的人。

但他的本質,仍是那個會因為感知到呼吸、水流、灰塵的存在而感動到落淚的先天聖人。

所以享樂主義者永遠無法成為王遙。

他們只能接近、極為有限地接近那個遙不可及的【生】之歌頌者。

可悲的是,只有聖人才有資格遠觀、接近王遙這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仙人連理解這個境界的能力都沒有。

不過也確實從心三境開始就可以接觸聖人的思想了。

但是這裡的聖人,指的是狹義上的「人類」,並不包括王遙這種與人類本質完全不同的先天聖人。

就像凡人和仙人無法理解先天神靈,只能領悟其中抽象的概念一樣。他們也無法理解王遙的思想和心境,只能以王遙這個它山之石作為感悟世界的另類參考樣本。

言歸正傳,四千多年前的仙人們,他們大概都是一批剛剛成為仙人的迷茫無知者。

在當時面臨的各種難題的困擾之中,最終應該是由激進派和享樂派主導了政權,形成了以自我認知、自我感受為中心的墮落仙人群體。

這個因果想要理清也很簡單。

根據已知的信息,墮落仙人是一定存在的,只是不知道原因。

而四千多年前,又是四象世界的文明發展之初,科學與倫理道德都沒有演化完全。

科學的缺失,導致仙人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學習,才能有足夠的認知組成自己的邏輯。

倫理道德的缺失,使得仙人需要經歷更漫長的歲月去遊歷,才會積累出足夠的閱歷幫助自己判斷是非。

所以王遙可以大膽假設,當時的仙人絕大多數都是不成熟的仙人。

第一種一心求道的仙人,他們雖然有情,但是事件只要不牽扯到自己,他們是不會下場的,所以影響力最小。

第二種求穩的仙人,他們雖然因為善良選擇維持現狀,但是他們行事沒有足夠的行為邏輯作為支撐,所以可以預見的是,他們阻止起來並不堅定。

因為如果他們有足夠的信息、確定可行的解決辦法,那他們也就不會選擇保守、等待事件發展變化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在武俠世界當超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在武俠世界當超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75章 歷史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