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烽燧頻傳羽檄急(三)

第644章 烽燧頻傳羽檄急(三)

而這邊,李朝觀和王崇教商量之後,決定和李和商量此事,收到了李朝觀的帖子之後,李和第一時間去找了朱載坖。

朱載坖翻看了一下李朝觀的帖子,便問道:「李朝觀這次恐怕是要談點有用的了。」

李和點點頭,晉商內部肯定是已經達成了一致,所以李朝觀才會派人來找李和商量,李和問道:「殿下,這納糧開中,糧鹽的比例是重點啊。」

朱載坖也知道,恐怕李朝觀等人要談的就是此事,糧食和鹽引的比例關乎這些開中鹽商是否能夠賺到錢,能夠賺多少錢,對於他們來說,當然希望用儘可能少的糧食換到鹽引,這樣的話他們才能掙錢,但是對於朝廷來說,鹽引的總數是有限的,必須要利用這些鹽引為邊鎮籌集到足夠多的糧食。

能爭一分是一分,朱載坖認為,向薊鎮、宣府這樣的近處,不能少於七斗,先把眼下的事情給應付了再說,眼下俺答就在薊鎮、宣府之外,朝野必須要向兩鎮官軍轉運糧秣,同時調集援兵。

李和受命之後,來到李朝觀府上,和李朝觀、王崇教見禮之後,李朝觀笑著說道:「李駙馬,我等商量了一下,開中是可以的,只是現在商賈困頓,邊鎮糧價飛漲,路上又不太平,而且之前朝廷發給邊商的鹽引,久久不能兌現,不少商人對於朝廷實在是有些信不過。」

對於李朝觀的訴苦,李和只是笑笑,他早就對此有些預料了,邊商們肯定是儘可能的誇大自己的難處,好儘可能的從朝廷獲取好處。

李和笑著說道:「李鎮撫說笑了,以李鎮撫的實力,九邊何處沒有李鎮撫的分號,運送糧食只不過是舉手之勞罷了。」

李朝觀苦笑著搖了搖頭,糧食確實在正常時節都不是一個特別昂貴的東西,但是糧食沉重,體積又大,運輸頗為麻煩,九邊各鎮,都需要人背馬駝的將這些糧食運輸過去,一路上的損耗是極為驚人的,有時候運輸一石糧食,路上的消耗已經遠遠超過一石糧食本身的價值。

還不要說需要打點各處的官吏,這些都需要計算成本的。

對於李朝觀的叫苦,李和只是說道:「李鎮撫,眼下俺答寇邊,朝廷要調發援軍,希望各位向宣府、薊鎮補充軍糧,二位開個價吧。」

眼下的當務之急就是解決兩鎮的軍糧問題,而且這兩鎮距離京師都不算遠,應該來說還是算比較容易的。

說道這個,就是王崇教的老本行,他當即詳細解釋了一下開中的情況,大明的開中制分為邊倉納糧中鹽和召商運糧中鹽兩種形式,在召商運糧的體制下,商人承運的糧食主體則是府縣的稅糧。也就是說,商人運輸的是朝廷的糧食,而朝廷給的鹽引實際上是朝廷支付給商人的運費,參與承運稅糧的商人均自備腳力,朝廷則以鹽償之。

而邊倉納糧中鹽,則是朝廷直接將向邊鎮補充糧草的事情交給了商人,商人需要自己組織糧食,再運輸到邊鎮繳納,換取鹽引開中。

這兩種形式下的糧鹽比價肯定是大有區別的,王崇教的開價是,招商運鹽,一石一引,邊倉納糧,五斗一引。

對於這個價格,李和是肯定不能接受的,李和認為,招商運鹽,一石五斗一引,邊倉納糧,七斗一引。李和知道,眼下朝廷的糧儲也並不富裕,雖然通過海運解了燃眉之急,但是大批的漕糧還在淮安等待起運,太倉的糧食是朝廷手中的壓艙石,輕易不能動用的。

這次朝廷大概率是邊倉納糧,面對李和的開價,王崇教當然是叫苦連天,他認為天順八年時宣府獨石口倉,一引鹽換八斗糧食,眼下距離天順八年已經過去數十年了,李和開出的價碼居然是七斗,顯然太少了。現在通州倉至大同倉的運價每石為銀一兩左右。雖然宣府和薊鎮比之大同要近很多,但是有些邊倉道路崎嶇,運輸非常不便。

王崇教的意思很明確,得加錢!對於王崇教的應對,李和早就想到了,大家都是生意人,怎麼會不了解彼此呢。李朝觀、王崇教的目的無非就是都弄些鹽,而之前朝廷對於這種事情早就有應對的辦法,無非就是加引與加斤。

所謂加引,就很簡單了,就是直接增加鹽引,而加斤就是在每引鹽上額外增加多少斤的鹽,而且這個鹽不是正鹽,而是余鹽。對於商人們來說加斤比加引要實惠的多,畢竟加引之後還是需要報中等一系列程序的。

李和直接說道:「二位,眼下朝廷要用兵,也就不和二位兜圈子了,殿下的意思每引加四十斤余鹽,若是二位覺得可以,就速發二十萬引的糧食於宣府、薊鎮,若是不願,朝廷也要立刻調集軍糧,支應兩鎮。

李和的話已經說的很明確了,眼下俺答入寇,朝廷急需軍糧,所以朱載坖願意加斤來滿足商人們的需求,但是商人們也最好不要給臉不要臉,朝廷並不是沒有辦法運輸糧食,一旦他們這次拒絕了朱載坖,就把朱載坖給得罪死了,到時候朱載坖收拾他們的話肯定會讓他們很痛苦的。

李朝觀和王崇教互相對視一眼,李朝觀說道:「既然事關北虜,我輩也當為朝廷出力,只是這納糧,可有規定米麥都的比例?」

作為糧食商人,李朝觀深知,米麥豆都是糧食,但是他們之間的差價可不小,之前關於米豆的上納比例,也沒有任何規定,這就意味著商人可全部上納米或豆,也可按其實際情況上納,只要符合斗數的規定,既可領取鹽引勘合,從事鹽貨的交易。

但是李朝觀知道,朱載坖考慮事情很周全,而且李和也是精通商賈之道,恐怕不會給李朝觀這麼大的空子鑽,果不其然,李和說道:「米麥不少於七成,余者隨意。」

也就是說商人們上納的糧食,米麥要佔七成,其他的雜糧只能佔三成,不過也給了李朝觀他們空間了,李朝觀對此也沒有表示異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隆慶中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隆慶中興
上一章下一章

第644章 烽燧頻傳羽檄急(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