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入彀方知算計精(五)

第634章 入彀方知算計精(五)

李朝觀聽了李和的話,不禁在心裡思考這個問題了。開中法有沒有好處?顯然是有好處的,不僅僅是對於國家來說。鹽業的暴利,一直是晉陝商幫所覬覦的,但是兩淮鹽場被徽州商人和東南鹽商所把持,晉陝商幫根本插不上手,所以李朝觀在思考這個問題。

就算按照一石三斗米兌換一引計算,就算在運輸途中消耗一半,那也就是要四十萬引鹽,一引二百斤,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首先就是長蘆鹽場是不是有這麼多鹽。其次就是李朝觀把這些鹽賣到哪裡去?

開中法要求商人必須把糧草等物輸送到邊防衛所,才能取得販賣食鹽的執照——鹽引,然後憑鹽引到指定的鹽場支鹽,並在朝廷指定的範圍內銷售。並不是李朝觀拿到了鹽就可以滿大明的兜售了,不在鹽引規定的地域銷售鹽一樣也是私鹽。這個道理李朝觀還是明白的。

實際上,從商人的角度來看,商人長途販運糧草物資到邊鎮,然後要經過報中、守支、市易三個階段,這中間還要經過許多繁雜的程序,一個經營周期至少需要兩三年,有時甚至需要十幾年的時間。除了食鹽專賣制度規定的程序非常繁瑣之外,糧草等物資的長途販運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開中折色制可以使鹽商在向鹽運司繳納銀兩后就可以直接下場支鹽。這樣不但可以免除商人長途販運糧草的成本,而且也能夠節省了商人與眾多官員打交道的成本,增加了效益,因此得到江淮鹽商的大力支持。

強行恢復納糧開中實際上很難,作為晉陝商人,李朝觀很清楚,之前開中法能夠實施,除了晉商商人能夠在各處鹽場支取到鹽之外,更重要的是商屯得以開展,要是真的僅僅靠運輸糧食去,恐怕開中商人早就都破產了。所謂商屯,就是商人在邊鎮招募百姓屯墾。開中實際上也是屬於民運的一種方式,即國家用鹽引來吸引商人運糧。參與開中的商人為了節約運輸費用,乾脆在邊鎮附近開墾荒地,種糧開中,形成大明獨特的商屯。

而自正統以後,從皇帝到官員大肆進行土地兼并。這種兼并往往以暴力的侵犯產權的方式進行。九邊的農戶和商戶由於得不到有效的產權保護,紛紛撤業。此外,蒙古部落不斷侵擾也使得商人產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使商屯走向衰敗。說白了,歸根到底還是官軍戰鬥力的下降導致了商屯的衰敗。開中法自然難以維持了。

現在朱載坖要想推行開中法,在李朝觀看來,首先就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就是商屯現在幾乎已經都廢弛了,全靠運輸商人們很難賺錢,未必會願意參與開中,其次就是食鹽的行銷問題。

大明一共有長蘆、山東、兩淮、浙江、福建、廣東、四川、雲南、河東和陝甘等鹽區。每個鹽產區都對應著固定的鹽銷區,並且所生產的食鹽只能在相應的鹽銷區內發賣,如若越界,即為私鹽,其中兩淮鹽場的食鹽產量最大,故而銷售的區域也最廣,其銷售範圍幾乎遍布整個大明中東部省份,其每年的銷售量驚人。

兩淮鹽商也是大明實力最為雄厚的商幫,淮鹽的行銷地域也是最為廣泛的,兩淮鹽商們擁有者龐大的力量,儘管朱載坖能夠從長蘆鹽場給李朝觀支給食鹽,但是去何處行銷?

要知道兩淮的鹽商一向視鹽業為自己的禁臠,死死的控制著,連同為兩淮商幫的徽州商人都備受他們的防範打擊。他們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損,無所不用其極,以食鹽的行銷為例,如河南上蔡等縣,本有河東之鹽,而必銷淮引,兩淮鹽商們總是想方設法增加淮鹽的行銷地域,而打擊其他食鹽產地的行銷,以保證自己的利益。

現在朱載坖準備用長蘆鹽支給李朝觀,雖然長蘆鹽在北方行銷也很廣,但是終究是不如兩淮鹽業。而且李朝觀所代表的晉陝商幫,要是接受了朱載坖的建議,那就意味著和兩淮鹽商形成競爭關係,此事不得不慎重,兩淮鹽商財大氣粗,在朝堂上也是勢力頗大,和他們對著干,李朝觀還要仔細思量。

李朝觀將自己的顧慮說了出來,李和也沒有勉強他,讓他自己仔細思量后,才回去向朱載坖復命。

朱載坖也在裕王府和講官們商量有關鹽法的事情,朱載坖好奇就一點,大明的鹽稅去哪裡呢?之前實行實物開中的時候,很多食鹽確實是作為補充邊鎮軍儲而開中給了商人,而現在呢?納銀開中之後,朝廷的鹽稅有過短暫的增長,但是遠遠不能抵消京運銀的增加。

而且現在的鹽稅,還在不斷下降之中,這是讓朱載坖無法理解的地方。大明的人口不斷滋生,對食鹽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而朝廷的鹽稅,反而是維持不動甚至在減少,這不是奇哉怪事嗎?

現在大明鹽稅為商業稅之大宗,歲征約250萬兩,在國家財政中舉足輕重。而兩淮又是其中的絕對大頭,以揚州為中心的兩淮鹽運司,是全國最大之產鹽區。下轄泰州、淮安、通州3分司;儀真、淮安2批驗所。共30個鹽場(其中淮南25個,淮北5個),歲辦小引鹽七十萬五千引(其中淮南五十三萬引,淮北十七萬六千引),合一萬四千一百萬斤。兩淮鹽課正額全部用於開中。

兩淮鹽場,每年向朝廷繳納鹽稅在二百萬到二百一十五萬兩之間,構成了大明鹽稅的絕對大頭。

面對朱載坖的疑惑,張居正首先說道:「殿下,有關此事,臣以為還是私鹽泛濫的原因。」

張居正和他的好友,吏部文選司郎中王國光一起算過,兩淮鹽行南直隸之應天、寧國、太平、揚州、鳳陽、廬州、安慶、池州、淮安九府,潞、和二州;江西(贛州、南安、吉安三府而外);湖廣(衡州、永州二府除外);貴州;河南之河南、汝寧二府及陳州。這些地區人口總數在6000萬以上。

而按照這些人口計算的話,則該區需食鹽7.2億斤左右,而查歷年以來,兩淮鹽場向朝廷繳稅的官鹽,最高也就四億斤。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隆慶中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隆慶中興
上一章下一章

第634章 入彀方知算計精(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