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總督的抉擇(6)(2)

2.總督的抉擇(6)(2)

局勢很快明朗:8月15日,慈禧太后挾光緒帝倉皇出逃,但聯軍並未派兵追緝太后,途中慈禧還不斷布命令。***張之洞明白,清王朝的大權仍將在慈禧手中。從8月18日起,大批會黨成員潛入武漢,準備23日起義。在這千鈞一的關鍵時刻,張之洞終於作出最後的抉擇,搶在自立軍起義之前於22日凌晨突然行動,將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等起義領袖共二十多人一網打盡,並在當晚就將這二十多人斬殺!之所以要如此迅速地斬殺唐才常等人,只因要殺人滅口,不能讓朝廷知道自立軍曾經與他有過聯繫,他對自立軍曾經採取過靜觀甚至縱容的態度。事後,在上報朝廷的奏摺中,除唐才常因是主犯而不能不具名上報外,對其餘人張之洞全都故意含糊其辭、隱匿不報,因為這些被殺者中許多是他創辦的兩湖書院的學生。若朝廷細究,肯定於己不利。湖北、湖南和安徽三省,因自立軍而先後被殺者,總數上千。

*自立軍、殺害對己深抱好感與希望的學生,是張之洞審時度勢、權衡利害之後的冷酷決斷。他的確是當時體制內最為開明的大臣,唯其如此,當他都以如此殘酷的手段對待一心「勤王」、「救上」的自立軍時,表明清王朝的自我改革之門正在迅速關閉。改革之門越窄,革命之門越寬;改革之門緊閉之時,就是革命之門敞開之日。

梁啟超百年前憧憬「上海世博會」

1898年秋戊戌政變生后,梁啟超匆忙乘日艦逃往日本。艦長將一本當時在日本極為暢銷的小說《佳人奇遇》送給梁啟超,供他在亡命途中消愁解悶、緩解心高度緊張之用。沒想到,這本原來供梁消遣的小說竟令他激動不已,引起強烈共鳴。

《佳人奇遇》是日本政治家、作家柴四郎寫的「政治幻想」小說,書中虛構了留學美國的日本青年東海散士邂逅流亡異國的西班牙將軍的女兒幽蘭、投身於愛爾蘭獨立運動的女志士紅蓮和助其從事復國活動的明末遺臣鼎泰璉的故事。小說把這幾個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流亡志士會聚在一起,將從北美獨立戰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直至朝鮮東學黨起義以及中日戰爭這百餘年的歷史事件穿成一線,各國獨立運動的名人也相繼登場。書中有男女愛,更充滿了故國淪亡之悲、志士興國之壯、改革與革命的波瀾壯闊和腥風血雨。如此內容,無疑使剛剛經歷改革、失敗、流血、流亡的梁啟超感同身受。所以到日本不久,他便將其譯為中文,並從他創辦的刊物《清議報》第一冊就開始連載。

此書在《清議報》的連載引起了巨大反響,1901年便出版單行本。梁氏意猶未盡,一時技癢,在1902年乾脆創作了專談中國的「政治幻想」小說《新中國未來記》。為表這部作品,梁還專門創辦了文學雜誌《新小說》。這部小說共五回,約九萬字,並未寫完,虛構了從1902年到1962年這60年間中國的變化。小說的主旨,是宣揚中國應通過改革而不是革命的方式實現*共和。小說的主要內容是八國聯軍攻克北京后南方各省開始自治,到1912年全國國會開設,中國實現共和制而不是他主張的君主立憲制,國名叫「大中華*國」,皇帝羅在田自動退位,被國會選為大統領,即大總統。「羅在田」指光緒皇帝,「羅」是光緒皇帝的姓愛新覺羅之意,「在田」是光緒名字載湉的諧音。新的共和國定都南京。通過維新造就共和國的功之臣黃克強被選為第二任、第三任大統領。「黃克強」取「炎黃子孫能自強」之意,不料恰中後來辛亥功臣、此時剛到日本尚為留學新生的黃興的字,黃的字就是「克強」,辛亥前後多以黃克強稱之。經過維新50年,中國經濟、文化高度達,已成世界超強國家,外國人紛紛學習漢語。所以1962年中國全國人民在都南京大慶維新50周年的時候,各國政要紛來祝賀,參加盛典。

他在1902年對十年後所作的預之准,令人驚訝:辛亥革命爆后,先是南方諸省獨立;*於1912年成立,定都南京。至於「黃克強」,那是蒙對的,可不必當真。然而應當一提的是,他竟然還預了「上海世博會」。1962年各國政要齊集南京,慶祝中國維新50周年,一時「好不匆忙,好不熱鬧」:「那時我國民決議在上海地方開設大博覽會,這博覽會卻不同尋常,不特陳設商務、工藝諸物品而已,乃至各種學問、宗教皆以此時開聯合大會(是謂大同)。各國專門名家、大博士來集者,不下數千人。各國大學學生來集者,不下數萬人。(眉批:專為請求宗教學問而來者已不下數萬人,余者正不知凡幾。)處處有演說壇,日日開講論會,竟把偌大一個上海,連江北,連吳淞口,連崇明縣,都變作博覽會場了。(闊哉闊哉)這也不能盡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何以至此(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何以至此(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總督的抉擇(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