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均勢思想(1)

7.均勢思想(1)

1888年3月9日,91歲的威廉一世逝世,其子腓特烈·威廉繼位,是為腓特烈三世,但是其在位僅僅99天就病故,其子威廉繼位,是為威廉二世。***時年29歲的威廉二世對老邁、位高權重的俾斯麥十分不滿,不願受制之於他,兩人在很多問題上都出現了分歧,最終73歲的俾斯麥在1890年3月18日遞交了辭呈,結束了30年的執政。

俾斯麥退出政壇后居住在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莊園,撰寫回憶錄《思考與回憶》。1898年7月30日,這位赫赫有名的「鐵血宰相」離世。

俾斯麥作為德國歷史上與菲特烈大帝、拿破崙和希特勒並肩的政治人物,其思想對德國以及整個歐洲都有深刻的影響。

俾斯麥為人剛正廉潔,無可指摘,外國收買他的全部嘗試均屬徒勞。他有著與眾不同的外交風格和個性——善於隱藏自己的意圖、善於利用敵人營壘中的矛盾、善於使用外交手腕。法國外交家格臘蒙曾對俾斯麥進行過細緻的觀察,他談到俾斯麥的印象時說:「他微笑時,向來只是把嘴一撇,他的眼睛從來不顯出笑意。他說話時,好像是緊咬著牙關,這就給他說的法語帶上一種特別的口音。他的行舉止表現出他對外交秘密故意採取一種滿不在乎的態度,似乎他並不願意影響事物的自然展,儘管如此,卻使人感覺到,他隨時都準備鬥爭……」事實也的確如此,20世紀初,時人如此評價德國的外交政策,「當(在會議桌上)生爭論時,德國總是在開口前把一支左輪手槍擺在桌面上,結果使別的國家望而生畏,聯合起來對付它」。蠻橫的帝國外交態度背後是更加蠻橫的帝國武力,德國擁有傳統的條頓騎士團精神、歐洲大陸最強大的陸軍、最龐大的軍事工業和野心勃勃的君主威廉二世。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了,但他的思想直到二戰仍在台上。

俾斯麥作為偉大的政治家,有三個主要長處:遠見、善於使用策略和節制。他富有遠見,親手打造了鐵血政策,但更清楚節制**的重要性,他說,「政治是追求次好的藝術」,所以,他從不歇斯底里地使用武力,也從不對政治抱有幻想,「對於一個外交家來說,最大的危險就是抱有幻想」。所以,當普魯士軍隊大勝奧地利軍隊的時候,他制止了普魯士將領們希望佔領維也納的企圖,俾斯麥曾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普魯士軍隊以戰勝者的姿態進入敵國都,這對我們自己的將士當然是非常愉快的回憶,但對我們的政策並沒有必要。因為這樣一來,就會像把任何一塊舊有的領土割給我們一樣,使奧地利人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我們完全沒有如此迫切的必要,這隻會使我們以後的相互關係中增加多餘的困難……勝利后的政治指導原則應該不是探究可以從敵人榨取多少東西,而是只考慮什麼是政治上必要的。」究其根本,俾斯麥是在為保持統一后德國的安全制定策略,採用了大陸政策和歐洲均勢兩個戰略。

俾斯麥自己曾經對於普魯士的外交做過評論。他認為,一個多世紀的普魯士外交只有弗里德里希二世時期值得肯定,而此後「我國的政策要麼根本就沒有明確的目標,要麼就是目標選擇不當,實施不力」。俾斯麥認為,在這一個多世紀里,普魯士錯過了許多機會。

俾斯麥認為,「德意志帝國處於中心和無屏障的地理位置,國防線伸向四面八方,反德聯盟很容易形成」,「我們至少有三條會遭到進攻的戰線,而法國卻只有一條東部的國界,俄國在西部的邊界上有遭到進攻的可能。此外,根據世界歷史整個展況,我們的地理位置以及根據德意志民族的內部聯結與其他民族相比也許相當鬆散這一特點,我們比任何一個別的民族更容易遭到別人聯合起來對付我們的危險」。俾斯麥的外交策略直接抓住實質,從地理狀況延及德國歐洲環境,指明了德國外交的方向,即防止德國被包圍的局面生。他說:「無論如何我們在將來需要的也不僅僅是作戰的軍備,而且還需要有正確的政治眼光,以便使德國這條航船通過種種同盟的激流;我根據我們的地理位置和我們過去的歷史(確信)我們會遇到這種種激流」。德國內陸型特點就是俾斯麥制定大陸戰略的地理依據——陸上力量型和它的周圍環境及大陸戰略,決定了德國將只是一個區域強勢國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挑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大挑戰
上一章下一章

7.均勢思想(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