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章 虐戀的啟示(1)

1.第十章 虐戀的啟示(1)

作為一種亞文化,虐戀向主流文化提出挑戰,也給習慣於主流文化思維方式的人們一些新的啟示,使他們能夠從一種嶄新的從未嘗試過的角度來看問題。虐戀亞文化給人們的啟示主要包括社會受虐傾向問題,權力關係問題,與宗教精神的關係,快樂原則問題,男女同體問題,第二次性革命問題,性的解放與從性中解放的問題等。

社會受虐傾向問題

受虐傾向有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性受虐傾向;另一種是社會受虐傾向。二者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都尋求疼痛和折磨;不同之處在於,性受虐傾向包含著有意識地在性興奮中尋求快樂和滿足感,社會受虐傾向則沒有這一目標,在此類行為中也不一定會獲得性快感。

弗洛伊德是最早注意到社會受虐傾向的人,他稱這種傾向為道德受虐傾向,他指出:道德受虐傾向是最重要的一種受虐傾向,心理分析的最新觀點認為,它源於某種無意識的負罪感。道德受虐傾向與性的關係不再緊密。在所有其他種類的受虐傾向中,折磨都是由被愛者施予的,都是遵從他的命令來忍受的,在道德受虐傾向中,這一因素被刪除了。受苦本身就是一切,指令來自所愛的人還是冷漠的人這一點喪失了重要性。它甚至可以來自非個人的權力或者來自環境。一個真正的受虐狂總是把臉頰轉向任何可能來臨的打擊。(弗洛伊德,1990年,第285289頁)在這裡,重要的是關於虐待可以來自非個人的權力的說法。在這種況下,性的滿足退居次要地位。

在弗洛伊德之後,霍妮是對社會受虐傾向最為關注的一個人,她是這樣提出問題的:受虐傾向究竟是僅僅屬於性領域還是涉及所有領域的基本性格結構,其中也包括性在內。她認為受虐傾向有兩個要素:第一是自我貶低,感到自己很乏味、不重要、愚昧、無價值,誇張自己的無能和無力,總愛說:我不行;第二是依賴傾向,感到如果沒有另一個人的存在、仁慈、愛和友誼就無法生活,就像沒有了氧氣一樣。

瑞克也認為,除性受虐傾向之外,還有一種社會受虐傾向,他認為,受虐傾向這一概念與本世紀初的含義相比已有了極大改變:過去它僅指一種性變態,現在它指稱一種生活態度或一種社會行為,即從遭受折磨和陷入無力感之中獲得享受。這一概念已超出了狹窄的性的範疇,變成一個非性化的概念。由於心理分析,今天人們才把受虐傾向視為一種許多人所具有的獨特的行為方式,而不是一種性變態。虐戀已經超出了性的範疇,形成了一種受虐傾向的社會類型,它在一些個人生活和社會群體中佔據了統治的地位。這些現象被受苦這一陰暗的**所主宰。自我貶低和自我拒絕是社會受虐傾向的目標。為什麼許多學者不約而同地用陰暗**來形容受虐傾向?他們也許認為趨樂避苦才是正常的、光明的,反之則是反常的、陰暗的。

瑞克指出,受虐性格將受苦受難延及終身,有受虐性格的人們堅信,災難、痛苦和貶低最終會得到報償。在內心深處的一個陰暗角落,受虐者像殉教者一樣想:為了在天堂里呆一小會兒值得付出生命的代價。社會的受虐傾向表現為激怒周圍的人,致使人們用很壞的態度對待他們,以保證他們受到剝削和成為犧牲品。激怒自己又愛又恨的老闆、配偶、家長、子女、親戚等,有意激起他們的妒忌、仇視與憤怒,為自己四面樹敵,這是社會受虐傾向的挑逗技巧。這種行為的原因既有童年期得不到愛,也有對更多的愛的需求。最後,受虐者得到這樣一個公式:被懲罰即是被愛。

社會受虐傾向的原因之一是人生的失敗或沒有達到心目中的理想目標。社會受虐傾向一般是指社會中的失敗者,他們採取自我否定的態度,用比自己的失敗應受的懲罰更加嚴厲的自我懲罰來達到心理平衡。一般人以為,社會受虐傾向有時會把人的精神完全摧毀。在一個案例中,一位有社會受虐傾向的男性,智商很高,家庭富有。他在少年時代受到母親誘惑,對過於成功的父親產生妒忌心,長大成人後,他或故意或下意識地用自己生活的失敗作為武器來對付對兒子期望很高的父親。這就是社會受虐傾向的典型表現方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性・婚姻――東方與西方(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性・婚姻――東方與西方(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第十章 虐戀的啟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