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五章 虐戀亞文化(7)

7.第五章 虐戀亞文化(7)

虐戀的表演性質不僅表現在想像中的美,也表現在不美上。有一位女性在一切可能的時機讓人們注意到她一無是處,平庸,不漂亮。好像她要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她是多麼的卑微。許多有受虐傾向的人對自己的弱點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他們的做法與掩飾缺點的偽善正好相反,是故意暴露自己的缺點。向他人展示自己受苦受難是受虐傾向的一個特點。

有一個個案,一位年輕男子對著鏡子自我鞭打,只有看到自己臀部血跡斑斑的鞭痕時,才能達到性快感。然而,這種孤獨只是身體上的,不是心理上的,受虐者想像中總有一個旁觀者。這個想像中的目擊者從他的暴露與疼痛之中獲得快樂。這種一個人的虐戀活動實際上是由一個人扮演兩種角色,它同兩人的虐戀關係只有一步之遙,這種人或遲或早要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他的伴侶。

受虐傾向的一個要點是要吸引別人的注意力。旁觀者或目擊者要看到受虐者的不適、傷痛和恥辱。在社會受虐傾向中,受虐者要看的是他的失敗,他的缺點,他的愚蠢或他的卑微。弗洛伊德說,一個真正的受虐狂在別人要打他時會主動把臉湊過去,也就是說,他邀請別人打他。從在鞭打中尋求性快感,到基督的別人打你左臉你把右臉給他的原則,再到甘地的非暴力運動,中間的聯繫清晰可見。

受虐者的挑逗性表現就像一個淘氣孩子,他對媽媽說:如果我繼續這樣做,你會怎樣對待我?受虐者的搗亂和淘氣(masochisticsabotage)是激怒施虐者的一種方式。許多受虐者總是在被殘忍的對待后才屈從於某種行為,好像如果不受責備和羞辱他們就不能做這件事。激怒對方的一個典型事例是荷馬(homer),他不斷地諷刺和挖苦希臘的英雄,直到受了一次猛烈的鞭刑。他可以被視為挑逗式的受虐者的典型。

虐戀的第九個特徵是等待和懸念。在馬索克的小說中有大量被吊、被釘上十字架及其他**的懸吊景象。嚴格地說,受虐傾向就是一種等待的狀態,一位有受虐傾向的人在等待這一概念的最純粹的意義上體驗它。德魯茲說:懸念、等待、戀物和幻想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受虐傾向獨特的星座。(德魯茲,第7072頁)有很多受虐者並不真正喜歡**疼痛,有些人甚至很反感。受虐的快樂來自強烈的預期。他們快感的來源不是疼痛,而是羞辱,對羞辱的預期則是它的佐料。這就是瑞克所說的受虐傾向中的懸疑因素。他曾說過:受虐的快感更多依賴於對痛苦的預期,而非痛苦本身。

在孩子的社會教化過程中,他們被反覆教導的是:必須等待,不能馬上實現他所希望得到的一切滿足。延遲本能需要的滿足是文化的要求。這樣做不僅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而且能使他適應外部世界和社會生活的狀況。人們全都從兒時開始就受到訓練,訓練使他們能夠放棄對最感興趣的本能衝動的立即滿足。弗洛伊德將文化的要求稱為現實原則,這一原則並不是讓人放棄對快樂的追求,而是使這一追求受到生活的必然性和對環境的適應性的限制。現實原則並不是否定快樂原則,而是限制它的徹底實現。所有的人全都或多或少地學會了延遲自己期望的滿足。

表面看去,有受虐傾向的人最適應這個延遲,延遲甚至為他帶來快感。他似乎特別適應於忍受這種痛苦的緊張狀態,好像特別有耐心。他不是僅僅接受它而已,他還要去尋求這種痛苦,把它變成他的快樂。但是,這恰恰證明他對於現實是多麼不耐煩。他真的接受了現實嗎?沒有,他將現實誇張地表現出來。一方面是超出現實的焦慮和痛苦,另一方面從現實原則的統治對快感的延遲中或得快感。

虐戀者通過對某種行為的焦慮而增強緒。他的性快感總與焦慮相伴,這是正常性經歷中沒有或極為少見的現象。這種懸念與孩子期待打開聖誕禮物的心相仿;與罪犯等待陪審團的判決的心相仿。除了懸念之外,還有拖延。就像孩子把好吃的東西拖到最後一口再吃,或自慰時拖延**到來的時間。在一位男性的獻祭幻想中,他總是把自己想像成下一個祭品,等待被閹割和燒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性・婚姻――東方與西方(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性・婚姻――東方與西方(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第五章 虐戀亞文化(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