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四章 如何看待同性戀現象(11)

11.第四章 如何看待同性戀現象(11)

酷兒政治提出,一個人可以選擇使自己邊緣化;可以改變自己;可以成為一個酷兒(queer)。***(halperin,79)這種自願邊緣化的選擇在社會上層和知識精英層中表現尤為突出。例如在巴黎,同性戀比任何其他地方都更集中於高雅和富有的人當中,這當然不是說同性戀行為不是各個階層中都廣泛存在的活動,但是做一個同性戀者——認同這種身分——幾乎完全是一種僅限於知識界和貴族精英人物中的活動。統計調查的結果表明,同性戀在社會各階層中是隨機分佈的,也就是說,它不應當集中於某一階層。像法國這種同性戀集中於社會上層的現象顯然應當被解釋為一些人自願選擇的結果。許多激進派自願選擇邊緣身分,所謂邊緣人國際包括各類被剝奪群體,其中包括從社會主義者到**主義者的左派,無產階級,黑人,猶太人,女人,同性戀者等等。

酷兒理論的主要攻擊目標在於生殖器基要主義。生殖器身分制的基要主義原則通過對性別與性行為的規範與獎懲,使女性屈從於男性,使異常者屈從於正常者。在酷兒理論的後現代暴烈行為中,對生殖器基要主義的抵制才在現今得到了比較容易的展。後現代主義思想家羅蘭·巴特(rolandbarthes)曾經設想,同性戀的多元性將挫敗和建構中心話語。(wilton,inadkinsetal,118)

酷兒理論向一切嚴格的分類挑戰,接受所有認同這一新政治的人,不論他們過去有著何種性身分、性傾向或性活動。正像gay這一用語在60年代打破了舊式同性戀運動中那種自我辯護姿態一樣,新出現的酷兒政治打破了70年代和80年代同性戀政治的少數派化和整合策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它的出現正當同性戀運動成功進入主流文化之時:酷兒通過將許多互不相通的成分結合在一起,建造出一種新文化。他們被認為是接受後現代主義模式的第一批活躍分子。他們運用舊有和新式的成分建造出他們自己的身分——他們從大眾文化、有色人種社區、嬉皮士、反艾滋病活躍分子、反核運動、音樂電視、女權主義和早期同性戀解放運動中借用風格和策略。他們的新文化是奇妙的,敏銳的,無政府的,反叛的,反諷的。他們絕對認真,但是他們又想從中取樂。它之所以是一個重要的現象,不僅因為它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而且因為它提醒人們,性政治這一整體在不斷地明創新,從而走向存在的不同方式。酷兒文化和酷兒政治預示著一種同性戀的性文化,它是性的、性感的、顛覆性的,不僅要顛覆異性戀的存在觀念,而且要顛覆過去的同性戀正統觀念。酷兒拒絕被同化於無形之中。它提供了一種表達**的方式,它將徹底粉碎性別身分和性身分。(weeks,inparkeretal,49)酷兒理論和酷兒政治對既存權力結構和權力話語的挑戰是後現代理論付諸實踐的一個範例,是90年代最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它對異性戀霸權的顛覆作用不容忽視,它對人類社會的展必將產生深遠的歷史性的影響。註釋及參考書目

布萊克(black,k·n):性角色與對待同性戀態度的關係,《同性戀雜誌》,1984年總10期,第8393頁。

布魯瑪:《日本文化中的性角色》,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

鮑斯菲爾德(bousfield,p):《性與文明》,克甘保爾公司,倫敦,1928年。

鮑曼(bowman,r)紐西蘭公眾對同性戀的態度,《國際現代社會學評論》,1979年總9期,第229238頁。

卡文頓(calverton,v·f)等:《性文明》,麥科雷公司,紐約,1929年。

曹雷等:同性戀?異性癖?詳大披露,《人與法》,1993年第7期。

科曼(coleman,e)婚內雙性戀婦女,《同性戀雜誌》,1985年總11期,第8799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性・婚姻――東方與西方(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性・婚姻――東方與西方(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1.第四章 如何看待同性戀現象(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