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風水龍脈:中國境內的十二大風水寶地(4)

4.風水龍脈:中國境內的十二大風水寶地(4)

「崤函帝宅,河洛王國」,古都洛陽在中華民族的展史上佔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祥地,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也是華夏民族較早的政治活動中心。根據歷史記載,西周時洛邑即是當時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洛邑更是成為天子之都。從周成王「南望三塗,北望岳鄙,顧詹有河,粵詹洛邑」開始,歷代君王都將此方土地列為建都的選區位之一。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現,洛陽曾經是「十三朝古都」,這樣輝煌的歷史,在中國的古都中也是不多見的。

曾幾何時,這裡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故鄉。在這裡,「人文之祖」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在這裡,周公「制禮作樂」;在這裡,老子參悟人生之大道;在這裡,孔子入周問禮;在這裡,班固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在這裡,司馬光揮就歷史巨著《資治通鑒》。還有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開創宋代理學的「二程」兄弟,都曾雲集此地……

可以說,沒有洛陽,史家就無從下筆。

洛陽是這樣一座人傑地靈的城市,所以在古人的眼裡,洛陽的風水形勝自然也是絕好。李思聰在《堪輿雜著》中論及洛陽風水形勢時說:「洛陽,即今之河南府也,從嵩山來龍過石峽而北去,變作岡龍入,後分一枝,而結北邙山托於後,山雖不高,蜒蜿而長頓。起陽山遠映下,至鞏縣而止於黃河之中,嵩山抽中干而起皇陵山,分出一枝而至黑石山為水口,中擴為堂局,而四山緊拱,前峰秀峙,伊洛纏澗,匯於前龍之右界水也。稠桑弘農,好陽諸澗,乃左界水也,流入黃河,繞於北邙之後。洛陽悠揚至鞏縣而與黃河合,在大聚會也。」

從位置上看,由於位處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因此洛陽被古人稱作「九州腹地」。

從地勢上看,洛陽的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錯綜複雜。其中山區約佔45。51%,丘陵佔40。73%,平原佔13。8%。城市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的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瀍河等蜿蜒其間,正可謂「四面環山、六水併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

正是由於洛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地形地勢,被古人贊為「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之地。

目前,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洛陽,正以自己獨特的風貌吸引著八方來客,努力使自己成為祖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為傳播中華文明作出自己的貢獻。

開封:一馬平川、水龍入注

開封是七朝古都,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2700餘年的歷史。春秋時,鄭國庄公選此地修築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漢代景帝時為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把啟封更名為開封。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七個王朝在此建都。當然,最為後人所熟悉的,還是作為北宋都城時的開封。在長達168年的時間裡,開封歷經九代帝王,人口達到150餘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都城,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繁華的世界大都會。北宋畫家張擇端的長卷《清明上河圖》,給後人留下了可以一睹當年東京開封繁華景象的機會。到了清代,國家在此設開封府,清末又闢為商埠,當時開封的民族資本工業非常興旺,先後創辦了機械、兵器、麵粉、火柴、煙草等工廠。民國期間,開封成為河南省的省會。

開封位於黃河中游的南岸,地處中原和華北大平原的西部邊緣。它北據燕趙,南通江淮,西峙嵩岳,東擠青齊。它的附近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從風水的角度來看,這裡並無值得推崇的地方。但是,由於地處經濟富庶之地,交通方便,利於居內控外,仍然深受歷代帝王的器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迷蹤帝陵(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迷蹤帝陵(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風水龍脈:中國境內的十二大風水寶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