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戲說帝陵:中國帝王陵墓「七宗最」(1)

21.戲說帝陵:中國帝王陵墓「七宗最」(1)

最雄偉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

兩千多年以前,秦始皇用了32年的時間,傾舉國之力為自己修建了一座神秘的陵寢。***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開創了歷代封建帝王奢侈厚葬的先例。

1962年我國對秦始皇陵園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佈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但是,很多去秦始皇陵參觀的人往往失望地看到面前只有一個種滿了樹的大土堆。

這個「土堆」被考古學家們稱為「封土」,也就是民間常說的「墳頭」。

司馬遷的《史記》中說:秦陵「墳高五十餘丈」。按當時每尺23厘米折算,秦皇陵高度約為115米,相當於53層樓那麼高。而1982年8341部隊的工程兵利用精密水準儀測量了陵墓封土,結果為:「墳高55。05米,中間第二台階高38。44米。」如果按照每三年下降10厘米來估算,兩千餘年的時間使得秦始皇陵的高度下降了60餘米,是符合司馬遷關於「墳高五十餘丈」的記載的。這個高度比漢武帝的茂陵還要高三倍,可以稱得上中國歷史上帝陵封冢高度之最。

如果坐着飛機俯視秦始皇陵的封土,可以清楚地看見它是一個正方形的錐體,美國人把它叫做「黃土金字塔」。從20世紀50年代拍的老照片上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兩千多年的水土流失並未改變它非常明顯的階梯狀外形。

經過多年的研究,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鴻勛先生認為,秦皇陵地上部分可能是一個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的土木大金字塔!而地宮也是一個倒金字塔形的建築。近來秦始皇陵考古隊在秦始皇陵的「封土」之上現了堆積凌亂的瓦片,這一考古新現為秦始皇陵上曾經存在建築的觀點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通過考古測定還現,此處地下有一個回字形的宮殿。地面則覆蓋着一個倒扣的斗狀封土層,底部近正方形,邊長約5米左右,高115米,並且皇陵周圍的土壤水銀含量很高,這與《史記》中「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的記載不謀而合。整個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眾多,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又新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餘件。

秦陵的考古還遠沒有結束,要想讓這座古往今來最雄偉的帝王陵墓真相大白於天下,還需耐心等待。我們相信,它會給我們帶來越來越多的驚喜。

最作秀的帝王陵墓漢文帝陵

漢文帝劉桓是漢高祖劉邦的庶子,母薄姬,少時封為代王。高祖死後,呂后專權,劉恆只能小心謹慎以求自保。公元前180年,呂后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迎劉桓入京繼帝位,稱文帝。

漢文帝在位24年,他崇尚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提倡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方針,使得在楚漢之爭創傷的社會漸以恢復,天下飽受戰亂之苦的黎民得以安居生息。以致到景帝時出現了「都鄙廩庾皆滿,府庫余貨材。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到**不可食,眾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天下大安,人人自愛重犯法,先行義而後絀辱焉」的局面,開創了「文景之治」近40年的治世圖景。

崇尚簡樸的漢文帝在陵墓的建造上也與眾不同。他提倡節儉,反對浪費,極力反對厚葬之俗,有「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的遺。因此漢文帝陵墓雖稱「霸陵」,實際無陵。

西漢共建造了11座帝陵,其中9個坐落在長安城北的咸陽原上,只有兩座位於長安城東南。文帝霸陵便是其中之一。文帝之所以葬在這裏,主要可能是受當時昭穆制度的限制。所謂昭穆制度,即「父為昭,子為穆,孫復為昭」。在宗廟中的牌位以及墓冢的輩次排列中,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的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右方,稱穆。咸陽原上,漢高祖劉邦居長陵,安帝惠陵居長陵西,下邊是安帝的兒子為皇帝,居長陵東,正符合昭東穆西的禮制。但文帝是劉邦和薄姬的兒子,與惠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同屬穆位。在陵區內的位置便不好安排,文帝只得另闢陵區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迷蹤帝陵(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迷蹤帝陵(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1.戲說帝陵:中國帝王陵墓「七宗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