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防盜有術:讓盜墓賊興嘆的帝王陵墓(4)

20.防盜有術:讓盜墓賊興嘆的帝王陵墓(4)

明孝陵從起點下馬坊至地宮所在地的寶頂,縱深達2600多米,改變了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宮制度和十字軸線的陵墓佈局,次按皇宮佈局建立「前朝後寢」三進院落制,開創了陵寢建築平面呈「前方后圓」的基本格局,並成為此後明清兩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設範本。

如今的明孝陵,許多原先的木結構建築已不復存在,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着原先恢弘的氣派。主體建築和石刻,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包括下馬坊、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築遺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築的真實性和空間佈局的完整性。特別是明孝陵的「前朝後寢」和前後三進院落的陵寢制,反映的是禮制,但突出的是皇權和政治。

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7個大字。寶城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壘築了厚約1米的明磚。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關部門採用先進的精密磁測,證實了朱元璋墓的地宮確實就在「寶城」下面,並且保存完好,從沒有被盜賊光顧過。

在明孝陵前有一座孫陵崗,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陵墓。據傳明初營建孝陵時,主持建陵工程的中軍都督府金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議把孫權墓移走,朱元璋卻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着給我看門吧!」就這樣,江東英豪孫權的陵墓得以保存下來。

也許正是朱元璋對孫權的「惺惺相惜」,讓明孝陵得到了一代英雄的護佑,嚇跑了那些覬覦孝陵的蟊賊,讓明太祖至今得享安眠。

順治帝孝陵:坐化五台迷人眼

於天柱山藏經閣前門樓收藏的清順治帝的出世遺詩,充滿對人世間的生死離別的絕望和看破紅塵的了悟,有一種於肺腑的真切,讀之令人感慨,其中后八句尤其表現了福臨對人生的決絕態度:「黃袍換得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討幾時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與萬秋。」這位清王朝入關后的第一代皇帝,以其幼年登基,青年離世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猜測。甚至傳說他並沒有死去,而是看破紅塵,棄位出家了。

其實順治皇帝確實篤信佛教,尤其崇奉禪學,對佛學有相當的造詣。但同時他也是一個性中人,熱烈地愛着自己所愛的女人董鄂妃。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董鄂妃生了一個男孩,順治皇帝非常高興,準備立為皇太子。但是這個男孩只活了三個月便夭亡了。不久,董鄂妃傷悼成疾,於同年八月十八日,在承乾宮病逝,時年22歲。

愛子和愛妃先後亡故對順治皇帝的打擊是巨大的,他悲痛欲絕,親撰《董鄂後行狀》為悼文,詞懇切,催人淚下。九月九日,根據同樣信仰佛教的董鄂妃的遺,順治請當時的名僧茚溪和尚按照佛教葬儀將董鄂妃火化。辦完董鄂妃的喪事以後,順治便萌生了出家為僧的念頭,他請茚溪和尚給自己剃去了長。順治皇帝落的消息讓茚溪和尚的師父玉林和尚大驚,他於十月十五日赴皇城西苑萬善殿勸阻順治出家為僧,並聚集徒眾,聲要燒死茚溪。在這種況下,順治皇帝不得不打消了出家的念頭。

第二年——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順治皇帝終因憂傷過度,病死在皇宮裏,享年24歲。此時距董鄂妃死尚不足半年。臨死遺詔火化遺體。順治皇帝與董鄂妃的骨灰,於康熙二年並葬於孝陵。這些說法都來自《順治皇帝御制董後行狀》、《清實錄》、《清史稿》、《茚溪語錄》等史籍,內容翔實可信。由此看出,民間所謂順治皇帝出家之說並不確實。

孝陵位於昌瑞山的主峰下,據說地宮中除葬有順治帝與皇后的骨灰之外沒有其他珍貴的陪葬品。由於當時清廷剛剛入關,經濟艱難,連孝陵本身都是拆了北海等處的前明建築才得以順利建成,沒有什麼餘力再陪葬珍玩;再加上福臨本人有不許陪葬金寶玉器的遺囑,此外,一帝兩后死後又都是火葬,所以墓里只有骨灰罐,沒有棺槨。因此,雖然經過三百多年,東陵連奶娘、侍衛墓在內的許多墓葬幾乎被盜殆盡,而孝陵卻至今保存完好,從未被盜賊染指。

古人常常感嘆「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順治帝死後沒有豪奢的陪葬也許在一些人看來是身為帝王的不幸,但恰恰是這種「不幸」擋住了盜墓者的腳步,才使他和他心愛的女人得以長享安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迷蹤帝陵(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迷蹤帝陵(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0.防盜有術:讓盜墓賊興嘆的帝王陵墓(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