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陪葬寶物:歷代帝王陵墓中的鎮墓文物(13)

13.陪葬寶物:歷代帝王陵墓中的鎮墓文物(13)

自秦漢以來,帝王將相無不希望死後能樹碑立傳,然而中國歷史上卻有一位帝王,她的墓碑歷經千年,巍峨佇立,卻空無一字。***這位帝王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公元624~705年),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14歲時被唐太宗挑入宮中選為才人,太宗死後她被逼削為尼。唐高宗的時候先是封她為昭儀,永徽六年又立她為皇后,參與朝政,她與高宗被後人並稱為「二聖」。弘道元年唐中宗即位后,她臨服改制。第二年,她廢掉唐中宗,另立唐睿宗。載初元年她又廢唐睿宗,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大臣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迎唐中宗複位。唐中宗上尊之為則天大聖帝,後人因此稱她為「武則天」。同年十一月武則天病逝。

武則天死前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次年五月她與高宗合葬於乾陵。陵前並立著兩塊巨大的石碑,西側的一塊叫「述聖碑(或稱述聖紀碑)」,碑文主要是歌頌唐高宗的功績的,由武則天撰文,唐中宗書寫。該碑由7節組成,榫卯扣接,故又稱為「七節碑」,碑寬1。86米,重81。6噸。東側的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

無字碑是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鑿而成的,是中國歷代群碑中的巨制,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量達98。9噸,碑頭刻有8條互相纏繞的螭龍,碑東、西兩側各刻有冉冉騰飛的「升龍圖」一幅,升龍高4米、寬1米,其身軀矯健扭動,神態飄逸若仙,線條流暢,刀法嫻熟。陽面是一幅獅馬圖線刻畫,其獅昂怒目,威嚴挺立;而馬則屈蹄俯,悠遊就食。整座碑高大雄渾,雕刻精細,不失為歷代石碑中的巨制。

據有關史書記載,唐高宗死後,乾陵的選址、設計以及營建,都是在武則天直接指導下進行的。作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無字碑也很有可能是當時樹立的。又從無字碑與述聖紀碑相互對應來看,很可能兩碑是同時樹起的。由此看來,無字碑無疑是武則天樹立的。令人奇怪的是,當初立這塊碑時碑上竟未刻一字。後人所加的文字,也斑駁若離,若明若暗,模糊不清。據《乾縣新志》載:「向無字。金元后,往來登眺,有題詠詩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記》也載:「碑側鐫龍鳳形,其面及陰俱無字。」只是從宋代起碑上才有了筆力險峻、字體具備的題刻。那麼,女皇武則天立這塊異乎尋常的空白石碑,用意何在?

目前公認的說法是,武則天想讓後人來評價自己的功過。武則天臨死之前,留有遺:「己之功過,留待後人評說」,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武則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應該否定的地方。武則天當政期間,貞觀以來經濟展的趨勢,仍在繼續;在處理唐高宗去世前後的複雜局面中,她表現了不平凡的個人才幹;就「納諫」和「用人」這兩點,連許多具有封建正統思想的人士,也為之讚嘆不已。但是,武則天的消極面也十分突出。如任用酷吏、濫殺無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費等。特別是統治後期,朝廷政治日趨**,形成一批為武則天所縱容支持的新的特權貴族。最後她被迫交出權力,還政於唐中宗。她知道對自己的一生,人們會有各種各樣的評價,碑文寫好寫壞都是難事,因此決定立「無字碑」,功過自由後人去評價。

天驕坐騎:成吉思汗陵鎦金馬鞍

1227年成吉思汗死後,根據蒙古族「密葬」的習俗。成吉思汗埋葬在大草原之中,據《元史·太祖本紀》中記載:「太祖(成吉思汗)二十二年圍西夏,閏五月時在六盤山避暑,六月西夏投降,八月,成吉思汗駕崩於薩里川哈剌圖行宮,葬於起輦谷。」但是《馬可·波羅遊記》卻留下了與其他相關文獻資料不同的記載。其中稱,成吉思汗死後,為了保證下葬的絕對保密,大軍護送陵寢返回蒙古時,途中遇到的一切人畜,一律殺死,結果共有2000多人因此喪命。而進入大致地點后,又由少數親信護送靈柩繼續前行,大部軍隊則在方圓30里的範圍內製造無人區,嚴格把守。靈柩被埋葬在深達數米至十數米的深坑之中,葬后以土掩埋,並修復平整。接下來,又讓數千匹馬將地面踏平。這樣,等待來年春天新草長出,埋葬之處和周圍草原毫無差別後,軍隊才撤出。如此一來,幾乎不可能再有人現陵墓的位置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迷蹤帝陵(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迷蹤帝陵(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3.陪葬寶物:歷代帝王陵墓中的鎮墓文物(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