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究竟是什麼?老子:不是無所作為,更不是順其自然

「無為」究竟是什麼?老子:不是無所作為,更不是順其自然

「無為」究竟是什麼?老子:不是無所作為,更不是順其自然

老子的道家思想深奧玄妙,提出「有」與「無」的概念,以及物極必反和無為的觀念,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有無相生的概念:老子認為,「無」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有」是天地萬物的母體,天地萬物都是無法逃脫這個「從無到有」的生滅規律的。物極必反的規律:老子發現事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天地萬物無時無刻不在運動發展,發展到了極致就回歸到其對立面。無為而治的思想:老子主張「向無而為」,即回歸到離虛無最近、離滅亡最遠的初生狀態。

AI總結

由頭條智能技術生成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各派學術思想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但要說哪家學說最為高深玄妙,那肯定非道家莫屬了。然而道德五千言,微言大義,古往今來對老子思想的爭議頗多。今天筆者不揣冒昧提出一點一家之言。

一、「有」和「無」

首先,要弄明白道家思想,建議大家最好去閱讀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版《道德經》。因為通行版本的《道德經》被儒家學者篡改的地方高達700多處,而這部書又是典型的微言大義,一字之差往往是天壤之別。研究通行版《道德經》,大概是無法理解老子所說的大道的。

言歸正傳,接下來我們將為大家解釋一下老子究竟想要說些什麼。

在書中,老子開宗明義地告訴我們,天地間並沒有什麼鬼神存在,只有一個叫「道」的東西在主宰著人世間的萬事萬物。我不知道他是誰的兒子,只知道他在上帝之前就已經存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吾不知孰之子,象帝之先。)

我們現代人可以很輕鬆地理解這種觀念。但那是在2500年前普遍崇尚鬼神的時代啊,這絕對是顛覆三觀的理論,如果那時候有教會,老子一定會被拉到鮮花廣場活活燒死。

在開宗明義拋出「道」這個概念之後,老子又在對「道」的觀察上提煉出了兩個重要規律,分別是:有無相生和物極必反。

老子認為,「無」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有」是天地萬物的母體。天地萬物都是無法逃脫這個「從無到有」的生滅規律的。

只要弄明白「有」和「無」這兩個東西,我們就能窺探那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

(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提出「有」和「無」以及「無中生有」的概念之後,又非常抽象地給我們描述了無中生有的過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此外,老子還告訴我們,由「道」衍生出來的「萬物」屬於「有」的範疇,它們是同時具有陰陽兩面,也是陰陽作用后的產物。即: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人們通常把這句話理解為:萬物討厭陰的而喜歡陽的。

其實這是不對的,負陰抱陽,可以理解為「背負」和「懷抱」,這都是母親撫育嬰兒時的狀態,母親(萬物)之於陰陽這兩個孩子,並不存在喜歡誰討厭誰的說法。老子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是萬物都是由陰陽兩面組成的,陰陽是平等的,沒有陰就沒有陽,沒有陽就沒有陰。所以他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矣。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進一步延伸開來就是,天地萬物只要屬於「有」的範疇,那它就一定會有正負兩面。表現在人類社會即是: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邦家昏亂,有忠臣。

從道德五千言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老子喜歡虛無,因為虛無的事物沒有對立面。

而對於那些屬於「有」這個範疇的事物,比如禮樂、仁義、智慧、技巧、法令、聖賢和忠臣,老子表現得異常厭惡,因為這些美好事物的出現,意味著它們那些醜惡的對立面也一定會存在。有君子就一定會有偽君子,有智慧就一定會有偽詐,有了利益就一定會有爭奪,有了琳琅滿目的商品就一定會勾起人們犯罪的慾望,推崇所謂的聖賢就一定會有人努力包裝自己,進而把其他人打成「不賢」來襯托自身!

所以老子才會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二、物極必反,唯有無為

此外,老子還發現事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天地萬物無時無刻不在運動發展,發展到了極致就回歸到其對立面。

(反也者,道之動也。)

那麼,「有」的對立面不就是「無」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推而論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麼萬物之後呢?又是什麼?只能是「無」!

再推而論之,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否也會遵循這個規律?從沒有文明的蠻荒時代,到初級文明的小國寡民,再到更高一級的封建社會,再這樣一步步發展下去,不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嗎?

那最後的歸宿也就可想而知了。

針對這個悲觀的未來,老子給我們開出了「無為」的藥方。然而,無為不是無所作為,也不是順其自然,而是「向無而為」。

比如人,從沒有生命的狀態到有生命細胞,再到嬰兒,到少年、中年、老年、最後沒有生命的死亡狀態。這就是從無到有再回歸虛無。

那你要如何避免毀滅的命運?當然是想方設法逆流而上把自己變回一歲,最好回歸到細胞狀態,這不就是向無而為嗎?

這也就是他為什麼要我們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然後倒退回到人類文明的嬰兒期,也就是小國寡民時代的原因。雖然代價是倒退,但總比毀滅好吧?在老子看來,初生的事物如嬰兒這般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至於那些發展成熟的東西則是「物壯即老,謂之不道」。

注意,向無而為只是個發展方向,並不是真的要你回歸到虛無狀態,只是回歸到離虛無最近、離滅亡最遠的初生狀態。如果真要回歸虛無,那毀滅之後不也是虛無嗎?所以小國寡民不是「無」,是那個「一」,它仍舊屬於「有」的範疇。

既然大道規律的發展方向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歸於虛無」,那貌似我們只能逆天而行,對衝掉其力量才能避免滑向深淵了。

可這終究只是一廂情願,人無再少年,人類歷史也是如此,就算知道「無為」唯一的解法,可人性如此,沒有人真的能回到小國寡民時代,我們終究無法逃脫狂飆至死的命運,這也許就是文明的悲哀吧?

人類的存亡是個宏大的命題,我們左右不了,但我們卻可以用「無為」的思路來救贖一下自己。我們身上除了「有和無」之外,還存在很多對立的屬性,如禍福、榮辱、富貴、貧賤、輕重。它們同樣也遵守物極必反的規律在運行著。人們害怕物極必反,誰都想長久保留榮耀、福氣和富貴,誰都不想滑向對立面。可以做到嗎?

老子說:可以的。針對「反也者,道之動」這條物極必反的規律,老人家提出了「弱也者,道之用」的應對辦法。

什麼意思呢?如果你是強者,為了避免被物極必反的規律反噬,那該怎麼做?主動削弱自己,不要讓自己變成「極」。這種主動削弱自己的開倒車行為,不就是跟「無為」一個思路嘛?!

但你要注意,老子提倡「守弱」,提倡「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是說給那些強者聽的,弱者可千萬別亂學啊。

對此,老子進一步提出損和益的概念。損,減損也!益,增益也。

你們要學會減損哪同志們!有錢就減損錢財,有權就要功成身退,有名就謙遜自抑。不然是要遭報應的: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別以為老人家在害你們,這是為你好啊,減損你是為了更好地增益你(物或損之而益),一味增益你反而會害了你(或益之而損)。

說到這裡,老子還非常腹黑地出了一個點子:想要禍害誰,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增益他,把他往物極必反的方向上趕。(將欲取之,必固予之。將欲敗之,必固興之。)

闡明了損益觀念后,老子還提出了大道之學跟其他學說最大的區別。其他學派的思想無非就是幫人如何增益自己,但學道的人卻懂得用無為之道去減損自己。(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但他老人家也知道,這種反人性的思想能聽進去的沒幾個。所以他在書中也自嘲道:

只有那些資質上乘的人啊,聽到了我的道理才會小心翼翼地去減損。(上士聞道,堇而行之。)

那資質中等的人呢,聽說我要讓他們去減損自己,實行起來肯定會患得患失的。(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至於那些愚夫愚婦們,聽了我的大道之後,肯定會哈哈大笑。不過你們這些愚人哪,嘲笑我就對了,你們要是不笑,就說明你們根本沒有理解我的道。(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三、物極必反真的管用嗎?

想必讀到這裡大家一定會有一個疑惑,物極就一定會反嗎?我們生活中似乎可以舉出很多反例啊!我想大家對「物極必反」大概是有那麼一點誤解了。就好比說你爬樓梯爬到樓頂了,最後只有下樓一個選項。物極必反,不是說你一定會下樓,而是說你下一個運動方向就只能往下走。事物到達了極限,下一個運動方向只能是對立面。可我們上去之後就一定要「立刻」下樓嗎?我不能在樓頂走走停停看一輩子風景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再比如說,如果變成天下最貧困的人,是不是馬上就可以物極必反了,然後就變成一個富人了呢?不行!因為觸發「物極必反」這條定律,必需要有特定的條件,你必須要有充足的時間去集齊那些條件。這個時間也許是一年、兩年、甚至一百年、一千年,誰也說不準的。比如說,只要你在樓頂待上一百年,期間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因素,比如地震、火災、拆遷、疾病等等,逼著你下來,前提是你要有命等到這些能夠觸發「物極必反」的條件出現才行。萬一你待樓頂上三天就死了,那不就實現了一輩子不下樓的願望了嗎?

對於國家、王朝、家族和政黨這些擁有漫長生命的存在而言,可以肯定,它們一定有機會集齊物極必反所需的條件的,所以這條規律用在它們身上幾乎是百試百靈。但對於我們這些只擁有短暫生命的個體而言,也許在觸發「物極必反」所需的條件成熟之前,我們就已經掛了。

所以,富貴而驕的人未必會遭報應,金玉滿堂的人也不見得就會在有生之年變得窮困潦倒。大概率這些報應會落到子孫身上呢!

道德五千言的思想包羅萬象,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承載的,但只要掌握有無相生,物極必反和無為損益這三條總綱,朋友們讀起道德經,也許就不會那麼困難了。

文史君說

相比於先秦諸子著作等身,道家創始人的道德經為什麼只有區區五千言?我想這是因為老子一向喜好虛無,推崇「不言之教」所致。眾所周知,人類文明傳播靠的是「有言之教」,為何老子推崇「不言之教」呢?因為只要進入「有」這個範疇,就會觸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規律,一種思想最後必將搞出成千上萬種解讀。所以墨子死後,墨門三分。孔子死後,儒脈八裂。筆者猜想,如果不是尹喜強留,老子可能連一字一句都不願意留給世人。結果也不出老子所料,哪怕僅僅五千言,也給後世留下了無數的爭議。哎,吾是以知不言之教,無為之有益啊!

參考文獻

(春秋)李耳:《帛書版·老子》。

(作者:浩然文史·西北狼)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相關百科·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歷史名人

8篇

老子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

屈原

戰國時期楚國人

宋玉

戰國末期楚國辭賦家

搜索

帛書版道德經

程述堯

老子講無為是什麼意思

熟背道德經有多可怕

道可道非常道什麼意思

無為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胡宇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胡宇倫
上一章下一章

「無為」究竟是什麼?老子:不是無所作為,更不是順其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