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錦文:立法促進民營經濟,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劇錦文:立法促進民營經濟,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要出台民營經濟促進法,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這是繼2023年年初有關部門首次呼籲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同年7月黨中央和國務院聯合發布了「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以及今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之後,黨中央再度發出的要加快制定該法律的重大政策信號。

早在今年2月,司法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在相關立法座談會上就宣布了民營經濟促進法起草工作已經啟動,鼓勵各方積極建言、彙集眾智,從而制定一部務實、管用、操作性強的法律,反映出黨和政府對這項工作的高度重視。

首先,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性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的一項重大制度安排。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1997年黨的十五大首次對公有制的性質和實現形式作出區分,將非公有制經濟的定位由「補充」上升到「重要組成部分」,到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做了重要部署,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愈發成熟、定型。近年來,黨和政府一再要求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正是不斷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其次,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源自維持我國經濟長期穩健可持續增長的客觀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曾長期處於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期,但這種增長是粗放的、高代價的。如今,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對發展民營經濟也有了更高要求。目前,民營經濟為我國貢獻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有「五六七八九」之稱。民營經濟已成為穩增長、促創新、增就業、改善民生等經濟發展領域的重要組成力量,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顯然就是要保護、激勵民營經濟繼續擔起加快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重任。

在具體實踐層面,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既是對解決實際問題、克服眼前困難,對創造民營經濟良好發展環境呼聲的回應,也是促進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強有力的外在條件。一方面,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看到發展將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隨後的疫情反撲讓這三重壓力再趨加重,民營經濟受到不小衝擊,出台有效對策成為各界的共同期待。此時通過針對性立法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營商環境,鼓勵廣大民營企業家、個體工商戶積極投身於市場競爭,激發市場活力,是十分必要且及時的。

另一方面,正在演進的科技革命要求廣大民營企業必須轉型升級,信息產業化和產業信息化是大勢所趨。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23年,我國民營企業達5300餘萬戶,佔全國企業總量由79.4%提高至92.3%;個體工商戶由4000餘萬戶增加至1.24億戶。民營企業要想跟緊科技、產業發展的潮流,就要積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個更為寬鬆、穩定,更有激勵性的營商環境將顯著降低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難度,加快實現優勢資源互補。

在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的過程中,有5個方面值得有關部門重點關註:第一,破除准入壁壘、促進民營企業充分競爭。能源、礦業等重要行業由國有企業主導有其合理性,但對於其中可由民營企業參與競爭的環節應避免出現行政或市場壟斷,在營造更公平市場環境的同時還能提高行業效率;第二,幫助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平等獲取生產要素,特別是在直接或間接融資上為避免所有制歧視提供支持;第三,保障民營性質的各類市場主體、民營企業家的權益,明確界定各種形式的侵權行為與相關處罰,給民營企業吃上「定心丸」;第四,建立健全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勞資關係溝通仲裁機制。在經營實踐中,勞資關係日益成為民營經濟關注的焦點。這一機制要充分考慮資方和勞方的權益與責任,使各方能夠高效地在法律框架下達成共識;第五,引導形成合理的企業制度模式。在我國的民營企業中,不少仍保留著大量的家族元素,也有一些已成為資合企業。在充分尊重民營企業制度選擇的前提下,期待法律能制定出既有助於激勵企業經營,又便於監督、風險防範的企業管理和治理的法律規範。(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產業集群是支撐經濟發展的核心和基石,現代化產業體系則是一個國家及地區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新疆作為新絲路核心樞紐,近年來確立了打造「八大產業集群」的戰略目標。新疆東西部經濟研究院在深入調研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再添兩翼——文旅產業集群與現代商貿物流產業集群,從而形成全面涵蓋一、二、三產業的「十大產業集群」新布局,旨在全面構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充分釋放資源潛力,培植新質生產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新疆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以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為重要抓手,以綠色低碳為鮮明底色,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圍繞「八大產業集群」聚鏈成群、集群成勢,著力培育具有新疆特色的新質生產力。2023年,新疆油氣生產加工、煤炭煤電煤化工、綠色礦業、糧油、棉花和紡織服裝、綠色有機果蔬、優質畜產品、新能源新材料「八大產業集群」,完成工業增加值5310.96億元,佔全自治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2.6%。不僅為新疆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還極大地提升了新疆在全國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

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新疆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其GDP、投資、消費、進出口、財政收入以及居民收入等六項關鍵指標的增速均位列全國前五,標誌著近年來新疆經濟社會發展質效達到較高水平。其中,文化旅遊產業與現代商貿物流產業異軍突起。

在文化產業方面,2023年規模以上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營業收入達到37.18億元,同比增長11.2%。旅遊業更是表現出色,全年接待遊客數量達到.03萬人次,同比增長117.0%,其中國內遊客.03萬人次,增長114.2%,而入境遊客則達到353.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高達2967.15億元,同比增長226.9%,其中國內旅遊收入為2852.15億元,增長214.3%,而入境旅遊收入則達到16.0億美元。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通道。新疆風景壯美神奇、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存豐富、民族風情濃郁,旅遊資源居全國首位。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將文旅產業作為新的富有發展前景的經濟增長極全力打造。通過整合優質旅遊資源,開發特色旅遊產品,提升旅遊服務質量,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旅遊品牌,形成以文旅為主導,帶動其他與文旅相關的泛旅遊產業集群式發展的過程,推動文旅產業向高品質、高附加值方向發展,打造萬億級文旅產業集群,實現新疆由文旅資源大區向文旅產業強區的轉變。

「絲綢之路經濟帶」,其核心要義就是大商貿、大物流。新疆致力於打造亞歐黃金通道和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全面啟動了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實現了對外開放的歷史性突破。在近兩年內,新疆的進出口總額分別增長了57%和45.9%,經新疆出境的中歐(中亞)班列數量佔全國總量的六成以上。現代商貿物流成為構建新疆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強勁動力,並在打造新發展格局中發揮了戰略支點的作用。

新疆,作為中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在現代商貿物流產業的戰略地位。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依託區位交通優勢和條件,新疆正加快構建高效暢通的現代商貿物流體系,做大通道經濟、做活商貿物流、做強產業集群,打造亞歐商貿物流新樞紐。同時,依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新疆還將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拓展跨境電商等新興業態,推動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務質量,讓新疆的優質產品走向世界,也讓全球的商品和服務更加便捷地進入新疆市場。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物流網路布局、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務水平,新疆大力發展商貿物流產業,實現集群化發展,打造西部地區乃至中亞地區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新疆現代產業體系的「十大產業集群」各具特色、相互關聯、協同發展。它們之間通過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和金融鏈的緊密連接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一方面「八大產業集群」為現代商貿物流產業和文化旅遊產業提供了堅實的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另一方面現代商貿物流產業和文化旅遊產業又為「八大產業集群」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動力。這種協同發展的模式不僅推動了新疆經濟的快速增長還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實現新疆現代產業體系的建構。(作者分別是新疆東西部經濟研究院院長,廣東印太和平與發展研究院發起人、院長)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徵求意見稿)》,針對防火阻燃、騎行安全、防範非法改裝行為等方面進行改進和提升,引發廣泛關注。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電動自行車社會保有量超過3.5億輛,按14億人口總量計算,平均每4人擁有1輛電動自行車。電動自行車靠著經濟實惠、靈活性強,已成為我國消費者日常短途出行的重要基礎性交通工具。

但電動自行車的普及也讓相關道路交通事故和消防安全事故數量不斷攀升。據統計,2019年全國道路交通事故傷亡人員中,駕駛電動自行車導致的死亡人數達8639人,受傷人數達人,傷亡人數接近非機動車傷亡人數的70%。以廣州市為例,截至今年7月,廣州有電動自行車超過600萬輛,日均騎行約1300萬人次,而廣州各大醫院創傷骨科患者中因電動自行車造成的交通意外傷佔比達到60%至80%;約65%的嚴重車禍傷與電動自行車相關,在交通意外致人身亡的事件中電動自行車佔比更是高達75%。另一邊,電動自行車引發火災數量從2021年的1.8萬起增至2023年的2.5萬起,年均增長約20%;在全年較大火災中電動自行車的佔比,也從2021年的5.9%上升到2023年的12.7%。可見,電動自行車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城市道路和消防安全隱患。其中,違規拆卸限速裝置、私自加裝電池、危險行駛是相關事故的重要致因。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此次正在徵求意見的電動自行車「新國標」中,依然維持了2018年《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出爐時的25公里每小時(km/h)設計限速要求,並特別針對車速防篡改進行了強化。首先,對於電池組,「新國標」要求電動自行車不得預留車載電池擴展介面或線路,並應具有充放電互認協同功能,確保電池組與充電器匹配後方可充電、與整車匹配後方可騎行;其次,對於控制器,「新國標」要求不得通過剪線、跳線等方式修改控制器功能,不得兼容多種輸入電壓模式並增加過壓鎖定,同時杜絕限流裝置「後門」;最後,對於限速器,「新國標」要求限速器無論是作為單獨模塊還是集成在控制器內部,均不應具備修改限速值的功能。

25km/h的限速標準是如何劃定的,是不少人疑惑的焦點。參考其他國家對電動自行車的限速要求可以發現,美國聯邦法規的要求為在約77公斤體重的人騎行下,速度不得超過每小時20英里(約32km/h);歐洲標準化委員會規定,當車速達到25km/h或更快時,若騎乘者停止踩踏,電機輸出功率應逐漸遞減直至斷電;日本則規定電動自行車行駛速度必須嚴格控制在24km/h以內,並隨速度階梯式增加逐漸降低電機助力幅度。

上述各國的電動自行車限速值集中在24km/h至32km/h的範圍,主要原因在於限速值的確定是通過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危險程度與行駛速度的關係函數得出的。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可大致分為與汽車相撞、與摩托車或非機動車相撞、與行人相撞和自己摔倒等5類,其中與汽車相撞危害性最高,且死亡率隨著雙方速度增加而升高。統計顯示,當電動自行車車速高於40km/h時,事故產生的致命傷害發生概率達95%以上;車速介於30至40km/h之間時,致命傷害發生概率為70%左右;當車速高於25km/h但低於30km/h時,事故產生的致命傷害發生概率降至約50%。可見,設置25km/h的最高限速,是在交通通行效率與道路安全這組矛盾中尋找的平衡點。同時,電動自行車通勤群體的龐大規模和潮汐特性,決定了它與騎行競速、騎行遊玩群體間的巨大區別,需要受到城市管理者特殊重視。因此,在當前道路通行條件和技術狀態下,為保障城市居民生命安全進行速度限制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鑒於近年來違規加裝不合格電池、違規充電引發火災事故對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本次新規也著重完善了對電動自行車所用非金屬材料的防火阻燃試驗要求和方法,以提高整車及鞍座、導線絕緣層等部件的防火阻燃性能。同時,新規增設了車中塑料件佔比指標,引導製造商壓縮非必要塑料件的使用、選擇不易燃的材料,從而起到降低火災發生風險、延緩火災蔓延速度、減少火災荷載和有毒有害氣體釋放量的效果。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機動車,對安全防護能力較弱的電動自行車更是字字珠璣。「新國標」所能提供的終究只是客觀層面的保險措施,城市的道路安全還需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員們共同提高安全意識,給彼此留出便捷而穩定的行車空間。(作者是廣州大學交通運輸研究中心副教授)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聯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宣布了降准、降息、降存量房貸利率、創設新貨幣工具支持股票市場發展等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的「大禮包」,當天就得到了市場十分明確的響應:9月24日上證指數漲4.15%,交易額放大,創4年多來最大單日漲幅,香港恆指也創下一年半最大單日漲幅。25日,滬深兩市超3900隻個股上漲,日成交額億元。

與此同時,離岸人民幣兌美元漲破7.0關口。這意味著美聯儲降息疊加政策利好,讓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看漲,同時推動結匯的需求,人民幣進入升值通道。這些數據都反映出市場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的信心,政策所期望實現的效果已經初步顯現。

從國內看,這一政策組合拳一改之前小步慢走的節奏,對市場激勵力度遠超預期。尤其是創新政策工具的使用,讓市場眼前一亮,對於市場信心的提振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目前,中國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的重要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正在實現由以房地產、重化工業和基礎建設為基本盤的經濟發展模式,向以消費和高端製造為主導的發展模式轉型。當前經濟的總體走勢呈較明顯的分化現象。一方面,以新能源汽車、光伏產業等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增長強勁、出口保持穩定增長;另一方面,樓市、股市成為拖慢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其中尤以股市的整體低迷和樓市的萎縮,影響了部分人對經濟發展的信心,同時也對消費轉型造成了一定影響。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作為後發大經濟體,中國的提前布局避免了更深度的經濟波動,但要進一步加強經濟高質量發展,仍需要精準施策。因此這套目標直指股市和樓市的金融政策「組合拳」,成為了提振市場信心立竿見影的「強心劑」。

首先,創設新的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場發展是一份「驚喜」。這一強化流動性的政策改變了過去多年來依靠強化監管、改善公司治理和規範信息披露等方面建立信心的常規作法,而通過資金來源的支持直接增持股票,從而影響股價。從央行此次表態來看,A股有望在央行支持下迎來巨額增量資金,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首期操作規模5000億元,未來可視情況擴大規模。創設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首期規模3000億元,如果這項工作做得好,後續可以追加。另外平準基金正在研究中。這些資金逐步入場后,對股指的支撐將發揮直接的作用。

其次,樓市政策實現了兩個對齊:一是把存量房的利率和新房利率向低對齊,二是把二套房首付和首套房首付向低對齊,都變成15%。用意十分明顯,就是將改善性住房的需求提升起來。目前,全國背負房貸的家庭有5000多萬戶,涉及1.5億人口,他們大部分是屬於投資、消費能力與意願都較強的城市中產群體,存在較旺盛的改善現有居住環境或購買二套房的需求。「兩個對齊」一是減少了按揭購房者的利息支出,釋放更大的消費空間;二是降低這部分潛在購房者再貸款時的經濟與心理負擔,讓二手房市場和新房市場充分打通。一旦這些家庭的換房需求啟動,將對新房銷售產生直接推動作用。

從國際視角看,我國多項重磅金融政策不僅提振了本國股市,還顯著帶動了亞太地區和歐洲股市的上漲。政策發布當天,MSCI亞太指數(除日本外)上漲0.92%,達2022年4月以來最高水平,泛歐Stoxx600指數也上漲了0.9%。發布次日,刺激措施對大宗商品的提振,讓歐洲股市繼續收高,礦業股漲4.5%。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金融政策的調整不僅對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支撐作用,也為全球經濟的穩健發展貢獻了正能量。

目前來看,這套金融創新「組合拳」時機恰當、方法創新、力度足量,給國內、國際市場都帶來利好。未來,若能保持政策調節節奏得當,對恢復市場信心將起到長期積極的影響,有助於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穩步推進。(作者是財經評論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胡宇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胡宇倫
上一章下一章

劇錦文:立法促進民營經濟,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