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說「衛青不敗由天幸」,衛青一生無一敗績,真的是天幸嗎?

王維說「衛青不敗由天幸」,衛青一生無一敗績,真的是天幸嗎?

王維說「衛青不敗由天幸」,衛青一生無一敗績,真的是天幸嗎?

煙郭說歷史

2024-8-1

23:34

四川

首發

聽全文

約16分鐘

27人聽過

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在他的七言詩《老將行》中這樣寫道:「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意思就是說,衛青七次出擊匈奴,無一敗績,是因為上天保佑,他衛青運氣好,而李廣之所以一直沒有立功,是因為時運不濟。

因為詩詞廣為流傳,就會引起誤導,容易讓人認為衛青的軍事能力很一般,他能打勝仗,全靠漢帝國的國力碾壓匈奴。

那麼,衛青的軍事能力究竟怎麼樣?是否真的像詩中所說,他能打勝仗,全靠運氣與國力?

事實上,如果仔細讀一讀衛青打過的幾場重大戰役,就能發現絕對沒那麼簡單,那些戰役也絕不是什麼運氣好就能打出來的。

衛青真正的軍事能力放在古代名將中也是出類拔萃的。

這些戰役,我們一個一個地看,就能明白其中的奧妙了。

首先是衛青出道以來的第一戰:龍城之戰。

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決定對匈奴轉守為攻,採取主動出擊的打法,兵分四路出塞,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出代郡,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

四員大將各率一萬騎兵,主動尋找匈奴主力,再予以打擊。

這一戰,四路大軍中,李廣所部全軍覆沒,公孫敖所部損兵7000,公孫賀所部無功而返,唯獨衛青所部出其不意地攻擊了匈奴人的祭天聖地龍城,斬殺數百敵軍而還。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說,衛青之所以打了勝仗,那是因為匈奴人大意了,沒把他這個不知名的將領放在眼裡,而是把主要兵力用來對付名聲在外的飛將軍李廣了。

換句話說,是李廣和公孫敖兩部吸引了匈奴的兵力,衛青才有機會偷襲龍城。

但是,這裡我們需要知道的是,衛青這可是第一次帶兵打仗,而且是第一次指揮1萬人規模的軍隊作戰,他可以說是毫無實戰經驗。

可他第一次上戰場,就盯上了匈奴人祭天聖地,而且還是大膽地奔襲數百里,深入匈奴腹地,打完立即撤回。

這場突襲戰,實際上就是一種戰法創新。

漢朝以往對付匈奴,主要是依託長城進行防禦,軍隊以步兵為主,因此十分被動。

而衛青初出茅廬,就想到了奇襲的作戰思路,而且他把作戰目標放在了龍城,這背後涉及到周密的情報工作。

為什麼要選擇龍城作為突襲對象?龍城當時的兵力配置如何,漢軍如果奔襲過去的話,沿途是否會遭遇匈奴主力攔截?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情報支撐的。

還有,衛青有明確的作戰目標,即,奇襲龍城。

但其他三路似乎沒有明確的指向性目標,至少史書上沒有記載他們有過任何指定的打擊目標。

當時漢武帝也沒有給四路將領下達具體打擊目標,而是讓他們自由發揮,出了長城以後,就自由尋找匈奴目標進行攻擊。

其他三人如果沒有明確打擊目標的情況下,加上以前他們的作戰方式都是依託長城防禦,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主動出長城尋找匈奴作戰的經驗,這種情況下,三路將領出了長城,估計就像沒頭的蒼蠅一樣四處亂轉。

唯獨只有衛青能夠在戰前確定自己的進攻目標,並且果斷地採取行動,以奇襲這種出人意料的新型作戰方式,一舉打了匈奴一個措手不及。

這一戰,衛青第一次驗證了長途奔襲這種作戰方式,這對日後的漢軍戰法起到了關鍵作用。

可見,衛青在周密的情報工作上下了很多功夫,而且眼光極其精準,一出手就給了匈奴人一個下馬威。

再來看河南之戰。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將軍李息從代郡出擊匈奴,衛青從雲中出擊匈奴。

這一戰,衛青採取了聲東擊西、迂迴側擊的作戰思路。

他的真實戰略意圖實際上是收復整個河套地區,要收復整個河套地區,就必須滅了盤踞在這裡的白羊王、樓煩王。

但是為了保證能一擊成功,他必須迷惑敵人。

白羊王、樓煩王所部盤踞的位置處於雲中郡的西南方向,衛青為了迷惑敵人,也為了切斷白羊王、樓煩王與匈奴王庭的聯繫,率軍向西迂迴到匈奴後方腹地,隨即突襲高闕這個軍事要地。

此時,衛青實際上已經實現了第一步的目標。

一方面,攻佔了高闕,意味著切斷了白羊王、樓煩王與匈奴王庭的聯繫,那麼接下來漢軍收拾這倆匈奴王的時候,匈奴王庭無法提供支援。

另一方面,這場軍事行動迷惑了白羊王、樓煩王,衛青所部是向西進攻的,白羊王、樓煩王的位置是雲中郡的西南,從行軍方向來看,根本看不出衛青有想要攻擊他們的意圖。

然而,就在白羊王、樓煩王放鬆警惕時,衛青前腳攻佔高闕,連休息都沒有,直接立即調轉方向,迅速向南迂迴奔襲,從西側突襲了白羊王、樓煩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此戰,衛青大勝,俘虜數千,繳獲牲畜數百萬之多。

最重要的是,此戰一舉收復了河套草原。

昔日匈奴以此為基地,直接威脅漢帝國的首都長安,就像一把劍長期懸在漢朝的頭上,如今衛青重新奪回這一地區,匈奴對長安的威脅從此不復存在。

這一戰,衛青的計謀用得很妙,典型的聲東擊西,明著襲取高闕,給敵人造成一種衛青不會南下的假象,正當敵人麻痹大意時,衛青突然就南下奔襲,打了敵軍一個措手不及,一舉奪取河套地區,相當出彩。

此外,這場戰役對帶兵能力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要知道,衛青先是遠程迂迴,襲取了高闕,這個時候漢軍剛剛經歷了長途奔波,接著打了一仗,屬於疲敝之師了,按理說,此時已經很難再繼續長途奔襲了。

但衛青做到了,他帶著剛剛長途奔襲打了一仗,已經疲憊不堪的漢軍,連休息都沒有,直接又一次南下,實施長途奔襲,側擊匈奴人。

整個戰役的過程是:長途奔襲-激戰-再奔襲-再大戰。

如此高強度的作戰,要換做一般的軍隊,早就累垮了,更別說打勝仗了,由此可見,衛青在治軍和帶兵方面很有一套。

還有漠南之戰,一樣是遠程奔襲。

公元前124年,面對匈奴人屢次進犯,漢武帝意識到,必須大規模殲滅匈奴軍隊主力,才能重創匈奴,於是以衛青為統帥,率領3萬騎兵突襲匈奴。

此戰,游擊將軍蘇建、強弩將軍李沮、騎將軍公孫賀、輕車將軍李蔡隨軍出征,受衛青節制。

衛青的目標是打垮匈奴右賢王,但匈奴左賢王也是個威脅。

於是,衛青採取的策略是,令大將李息、岸頭侯張次公從右北平出擊,攻擊匈奴左賢王,以起到牽製作用。

衛青則親率主力大軍從朔方出兵,對匈奴全線出擊。

匈奴右賢王懾於漢軍的鋒芒,當場開溜,這一溜直接就後撤了600里。

右賢王的想法很簡單,在這草原之上,他匈奴人最熟悉環境,漢軍遠途而來,面對茫茫草原,又沒有衛星導航,漢軍是根本找不到自己的,等漢軍人困馬乏之時,他再反殺回來,那麼漢軍必敗。

所以,右賢王後撤600里后,正為漢軍找不到自己而沾沾自喜時,衛青的主力突然殺到,迅速包圍了右賢王所部。

此戰,漢軍俘虜右賢王的小王十餘人,男女一萬五千餘人,牲畜達千百萬頭,右賢王僅帶著數百騎兵逃走。

事實上,打贏這一戰的難度也是很高的。

匈奴人在茫茫大漠中,熟悉地理環境,來去如風,一溜煙就消失在大漠中,很難再找到。

而且右賢王是直接遠離了衛青所部達600里,這是很遠的距離。

要知道,那不是60里,而是整整600里的距離,在茫茫大漠中,古代可沒有衛星導航,要辨別方向都是很難的。

這意味著衛青要在600里的作戰半徑中掃描到匈奴人的藏身之地,右賢王跑得那麼遠,他是怎麼找到的。

可衛青還真就找到了,不僅找到了匈奴人的藏身之地,還迅速完成了包圍,隨即一戰定乾坤。

他到底是怎麼知道右賢王就在那個位置的?

這裡面涉及到了精密的情報工作,還有遠程突襲的能力。

要是換成了其他的將領,說不定就迷路了,然後被匈奴人反殺。

畢竟漢軍其他將領在大漠中迷路的例子又不是沒有,而且還不止一次,可衛青不僅沒迷路,還找到了右賢王所在地,並且將其打垮。

看似簡單,其實背後是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的,尤其是情報和嚮導。

這一點,李廣就遠不及衛青。

最後的漠北決戰,衛青一樣展現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能力。

公元前119年,漢朝與匈奴之間終於爆發了大決戰。

漢武帝令衛青、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跨越大漠,一戰打垮匈奴。

但是,漢武帝這次決定將殲滅匈奴的頭功給霍去病,根據漢朝方面得到的情報,匈奴單于的位置在東邊。

所以,由霍去病東出代郡,衛青西出定襄。

兩人雖然帶出的兵力都是5萬騎兵,但霍去病的5萬人馬是專門用來打垮匈奴單于而準備的,所以那才是漢軍最精銳的軍隊,而衛青帶出的5萬騎,戰鬥力要遜色一些。

誰知,衛青出塞一千多里后,卻從一名抓獲的俘虜口中得知,匈奴單于就在前方。

也就是說,衛青此時要用手裡戰鬥力弱一些的軍隊,跟匈奴單于的主力精銳硬碰硬,這對於衛青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很快,衛青定好了作戰方案,他決定讓李廣和趙食其兩部合併為一部,從東面繞行,衛青則親率大軍與匈奴單于正面作戰,開戰之後,如果李廣和趙食其所部如期抵達的話,就可以兩翼包抄,夾擊匈奴。

不久之後,衛青所部抵達單于所在的位置,正好撞見匈奴單于陳兵與於此,等著衛青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此時,李廣和趙食其所部並未到達(實際迷路了),衛青手裡的兵力其實是捉襟見肘,這種情況下,衛青不得不打一場己方劣勢的逆風仗。

不過,見到匈奴大軍后,作為一名久經戰陣的名將,衛青並未慌亂。

他立即下令將戰車連接起來結成環形防禦工事,以抵擋匈奴騎兵的衝擊。

同時,衛青派出5000騎兵在防禦工事外圍與匈奴較量,而匈奴單于也派出1萬騎兵出戰,雙方隨即展開一陣廝殺。

這是一場騎兵對騎兵,硬碰硬的戰鬥,漢軍騎兵雖然比匈奴少一半,但作戰勇敢,匈奴也不甘示弱,戰況極其慘烈,一時間,難分勝負。

在這關鍵時刻,正好太陽下山,戰場突然颳起大風,將地上的沙石、塵土吹起,形成類似沙塵暴的天氣,以至於戰場環境發生了極大變化。

在飛沙走石中,交戰雙方根本睜不開眼睛,就算勉強睜開了,也看不清對方的位置。

衛青見狀,當機立斷,令漢軍分左右兩翼,全線出擊,包抄匈奴單于本部。

單于見狀,以為漢軍人數眾多,而且戰鬥力強悍,再打下去,恐怕自己得交代在這裡,於是在傍晚時分,帶著數百精銳騎兵沖開包圍圈,向北逃竄。

漢軍則繼續與包圍圈裡的匈奴主力激戰,雙方殺傷人數大致相當。

這場廝殺一直持續到後半夜,後來衛青從俘虜口中得知單于早已逃走之後,立即下令追擊。

隨後,匈奴軍隊潰敗,士兵紛紛四散奔逃,漢軍追奔兩百里也沒追上匈奴單于,最後只能撤軍。

此戰,衛青所部斬殺敵軍1.9萬餘人,匈奴主力遭受重創,元氣大傷,從此走向衰落。

事實上,對於衛青來說,這是一場己方劣勢的逆風局,能打贏已經很厲害了。

衛青原本帶出的5萬騎兵,並不是最精銳的,後面又給李廣和趙食其分一部分出去,可他要面對的是匈奴單于的主力精銳。

實際上這是以少打多,以弱打強,衛青還是贏了。

打到最後的時候,雙方其實拼的是統帥的意志力。

衛青的意志力顯然是高於匈奴單于的,他在颳起風沙這種不利情況下,不僅不退兵,反而主動出擊,以捉襟見肘的兵力愣是對匈奴實施了合圍。

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就是這個道理。

可匈奴單于卻在關鍵時刻慫了,他的兵力比衛青多,而且是匈奴最精銳的騎兵,愣是慫了。

如果單于在關鍵時刻,抱著和衛青拚命的決心去打這一仗的話,勝負恐怕很難說。

而這種逆風局,如果換成其他將領,還真不一定能打得下來,弄不好就是全軍覆沒。

通過衛青的這幾場經典戰役可以看出,要想打贏這幾場戰爭,絕對不是什麼上天保佑,運氣好就能贏的。

它拼的是將領的作戰指揮能力,戰術運用水平、情報工作以及意志力。

不是說換誰上,誰就能行的。

最典型的就是,衛青、霍去病去世后,接任的李廣利就玩不轉,面對已經被衛青、霍去病打得元氣大傷的匈奴,他愣是打了不少敗仗,跟衛、霍二人根本沒法比。

所以說,詩人王維對衛青的戰績評價是不正確的。

他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他自己懷才不遇,覺得自己是時運不濟,所以和李廣產生了共情,進而寫這麼一首詩,以表達自己時運不濟的情感罷了。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資治通鑒》

註:本文圖片均來自網路搜索,侵刪。

邀你討論

你如何看待霍光的一生?

3討論數

搜索

衛青一生簡介

易中天說霍去病的死

算命先生給霍去病算命

蘇軾為啥看不上衛青

霍去病很尊敬衛青嗎

周亞夫和衛青誰厲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胡宇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胡宇倫
上一章下一章

王維說「衛青不敗由天幸」,衛青一生無一敗績,真的是天幸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