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東亞、拉美、印度和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比較(30)

30.東亞、拉美、印度和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比較(30)

(一)四種類型現代化道路的比較和評價

現代化道路,也就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在從傳統落後的農村社會和農業經濟向城市社會和現代經濟轉型時,選擇的人口轉移的方式、產業結構、對外經濟關係模式、企業規模偏好、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的組合形式等等。***我們簡單列表來看東亞、拉美、印度和中國各自的經濟展和現代化模式(見表9-6)。

東亞模式——(1)城市化方式:從傳統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看,人口城市化速度很快,沒有戶籍限制,在工業化完成前轉移到城市中的人口有了自己的較為體面的住房,家庭夫妻和上下代之間團聚,人口遷移初有一些貧民窟,但是隨着居民收入提高和政府財力的增強,逐步得到了改造,人口沒有在城鄉之間,年度間和代際間劇烈流動。(2)產業和就業結構:第一產業增加值下降迅速,第一產業中就業勞動力同時下降,第三產業比例正常上升,同時第三產業擴張容納了很多勞動力,重化工業與加工工業協調展,經濟的輕型結構,充分揮了勞動密集及其當時相對便宜的比較優勢;農業現代化道路上,雖然在戰後都進行了均地改革,但是,後來政府都推動土地的集中和規模經營,即使這樣,東亞家庭農場的規模與拉美和美國相比,還是要小得多,沒有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優勢。(3)對外經濟展戰略:先是初級產品出口導向,對工業體系的建設進行了進口替代戰略,再是出口替代升級,總體上是出口導向戰略;沒有採取大舉借債的方式,而是直接引進外資展經濟。(4)企業規模結構:韓國在工業化過程中,先是政府力推大企業的展;韓國搞了新農村建設運動,但是,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實際上沒有減緩,而是加快,為了解決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就業,降低失業率,韓國政府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性舉措是實施了十年振興中小企業計劃,大力展了小企業;結果,中等收入的人口增加,因失業而貧困的人口減少,韓國居民在20世紀60~80年代的20年中,因小企業的展,迅速富裕了起來;台灣也是中小企業立島,中小企業的展,一是揮了勞動密集優勢,二是提高了勞動在gdp中的分配率,三是因中等收入者增多和失業貧困人口減少。小企業的大量展,使韓國和台灣具有共同的特徵,在整個工業化時期,城鄉差距較小,雖然沒有像拉美一樣在社會福利上討好居民,但是基尼系數較低,社會收入分配較為公平。(5)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的組合:在工業化過程中,韓國和台灣都是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如韓國的李承晚和朴正熙,台灣的蔣家父子,實行的都是高度集中的治理體制;而韓國和台灣高速增長時期,實際上都是在政治高度集中階段完成的;但是,韓國和台灣在經濟體制上,實行自由的市場經濟,政府審批較少;韓國在工業化時期,由政府來推動經濟成長;由於政治上的集中控制,經濟展在一個較長的時間中,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條件和環境。(6)結果評價:經濟健康快速增長,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失業率較低,人民生活較快實現了富裕,收入分配較為公平;經濟展史上稱之為展的「東亞奇迹」。在比較的四種現代化模式中為最優。

拉美模式——(1)城市化方式:人口轉移沒有戶籍限制,城市化水平較高;工業化初中期時,由於農業集中度高,大量遷移到城市的人口居住在貧民窟中,在有些國家中逐步地進行了改造,但是,還是有大量的貧民窟;優點是,人口進入的居住成本較低,家庭團圓,人口在城鄉區域間不會劇烈流動。(2)產業和就業結構:在經歷了初級產品出口過程后,展過程中產業結構上重化工業化,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沒有得到相應的展,第一產業增加值下降迅速,服務業展層次不高,勞動力資源過剩,但不得其用;拉美農業,土地的集中度比美國還要高,農業現代化的條件很好,如果美國政府對農業沒有支持,美國農業的競爭力不如拉美。(3)對外經濟展戰略:在初級產品出口導向的展階段后,拉美進入了主要為進口替代的工業化展階段;怕喪失國家經濟主權,一段時間中不直接引進外資,而主要以借債展本國工業。(4)企業規模結構:拉美在工業化過程中重點展的是大型企業,產權制度上,一些國家在國有和私有之間搖擺不定;不重視小企業的展,農業向特大規模集中。(5)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的組合:政治體制上,威權集中的政治與民主民粹政治交替,在威權主義政治主導時,經濟展較快;而在民主民粹主義政治主導時,政治家選舉中不顧財力討好選民,導致福利早熟,並且生債務和財政危機;拉美政府對經濟事項的審批也較多,政府辦事效率較低。(6)結果評價:在20世紀80年代前經濟增長較快,80和90年代,民主化加快和民粹主義政治較強時,選舉討好選民,福利負擔沉重,生財政和債務及金融危機,使拉美陷入負增長和低增長的20年;失業率較高,貧富差距較大。總體上是不成功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向何處去(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向何處去(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0.東亞、拉美、印度和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比較(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