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東亞、拉美、印度和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比較(29)

29.東亞、拉美、印度和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比較(29)

印度在獨立后的40多年中,在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的組合上,進行了分散的政治體制與政府控制的集中的計劃經濟的搭配。***這種體制的結果是,既沒有政府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也沒有市場推動經濟增長的力量。因此,獨立之後的第一個30年,即1947-1980年,印度gdp增長年均僅為3。6%,人均gdp年均增長僅為1。4%。整個80年代,經濟增長速度雖然有所加速,但是,年平均gdp增長速度為5。6%,人均gdp增長速度也只為3。4%。這40年中,印度的經濟展,不僅遠低於亞洲四小龍的增長速度,也低於拉美的經濟增長速度。二戰後,印度在英國殖民統治下,工業化水平要比中國高,生產力也比中國達,戰後30年,印度實行民主體制下的計劃經濟,中國實行集中政治體制的計劃經濟;1952年時,印度的人均gdp為中國的一倍,到1978年時,中國人均gdp為224美元,印度為400美元左右。與印度相比,顯然,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加不斷的政治運動給經濟展帶來的損失顯而易見。

印度從1991年才開始改革政府控制的計劃經濟體制,但是,政治上集中度不高,是一種計劃向市場轉軌中的經濟體制與較為分散的民主政治體制組合的模式,中國是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與集中的政治體制組合的模式。從世界銀行的數據比較,1980年時,印度的gdp總量為1826億美元,中國為2017億美元,從總量上看,印度為中國的90。55%;到2008年,印度為12370億美元,中國為42220億美元,印度為中國的29。30%;從人均gdp看,2008年中國人均gdp為3200美元,印度為1016美元,印度為中國的31。75%。兩國經濟展30年來,中國人均gdp為印度的2/3,變化為印度人均gdp不到中國的1/3,一定與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的不同搭配有關。

對此,有的資料總結認為:(1)中國的改革開放比印度要早10年,思想也比印度更加解放。印度的民族主義緒較中國強烈,其相當保守的文化傳統、價值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對外開放。從投資環境看,印度也不如中國,存在基礎設施差、中央和地方政令不能統一、勞工法過嚴、罷工多、法律條文過繁、某些企業信用差等障礙。(2)中國**領導下的集中的政治體制,總體效率是高的,能辦成一些大事。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就這個範圍來說,我們的效率是高的,我講的是總的效率。」(3)中國在中國**的領導下,政局保持了長期穩定,而印度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出現長期的「懸挂議會」(沒有任何政黨獲絕對多數席位),政府更迭頻繁,對印度的經濟和社會展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4)印度特殊的政治歷史和文化,如種姓制度、教派衝突都成為阻礙經濟展的障礙。

可以這樣說,我們拋開意識形態方面的分歧,從一般意義上分析,經濟能否健康和快速展,與一個國家和地區什麼樣的政治體制與什麼樣的經濟體制的搭配組合有著密切的因果關係。從展中國家的結構轉型過程比較來看,對經濟展最為有利的是東亞韓國和台灣地區等集中的政治體制與分散的市場經濟體制搭配。經濟的高速增長時期,都是政治上集中的時期。而所謂的分散的民主政治體制,不論是像目前泰國與分散的市場經濟體制搭配,還是像印度與計劃經濟體制搭配,經濟展的效果和成就並不優良,甚至是失敗的。

八、不同現代化道路的評價和對中國的啟示

未來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怎樣走,除了我們自己討論自己的歷史和現狀,更重要的是要進行各國現代化道路的比較研究。我們對各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道路不同模式的比較,能清楚地看到各自的優點和缺點,揮自己本身的優勢,而避免其他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所走過的彎路,並且,還要在比較中看到自己的問題,進行正確的調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向何處去(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向何處去(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9.東亞、拉美、印度和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比較(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