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同行冤家,中國年畫第一案(3)

18.同行冤家,中國年畫第一案(3)

張殿英的主要貢獻是在理論上的,他曾經出版專著《楊家埠木版年畫》、畫集《楊家埠年畫》,在書刊和報紙上表專業文章20餘篇。

張殿英的木版年畫製作工藝技術不是家傳,但是,他對年畫的痴迷不亞於其他民間藝人。1998年,張殿英和次子張運祥來到安丘青雲山民俗遊樂園年畫館,組織一些年青人以「木版年畫靠我們傳承而展,我們靠木版年畫出新而生存」為宗旨,準備完成他的「保護木版年畫三大件」,包括編輯出版《山東濰縣年畫》、完成年畫創作《農家樂》、推出「年畫工具百寶箱」,這是張殿英保護木版年畫總體規劃的一項重要工作。

同楊洛書受到李瑞環的讚賞一樣,張殿英在我國第二個「文化遺產日」上,獲得了**總理的稱讚。作為年畫的傳承人,張殿英父子在傳統木版年畫製作工藝中不但恢復了多項失傳的絕技,還把古老的木版年畫技術與現代繪畫手法相結合,創作出富有時代氣息的作品。張殿英對年畫的貢獻還在於他創作了年畫長卷《農家樂》,把古代齊魯民間一年四季主要的勞作、遊藝、節慶、禮儀等風俗活動,用木版年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長卷《農家樂》共雕刻了531塊畫版,並手工印製在一張32米無接縫的紙上,配上類似三字經的畫面說明。趕集、鬥雞、放風箏……一幅幅形態逼真的農家樂景象,讓旁觀的人彷彿身臨其境。同時,這部作品也頻頻在北京、南京等地展出,並獲得各種民間工藝類的獎項。

楊洛書和張殿英差不多是同齡人,楊洛書今年80歲,張殿英74歲。雖然都是靠濰坊年畫生活,但他們其實是兩類人。楊洛書是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的年畫藝人,只不過是靠祖傳的手藝賺口飯吃的農民,什麼「大師」、「博士」、「年畫王」,對他而都是身外之物,頂多是養家糊口的一個招牌,他最大的夢想是讓他家的百年老店繼續輝煌下去存在下去。而張殿英卻不同,他曾經是師專的美術老師,在當地是研究年畫的專家,他的專長更多的是理論上和學術上的,張殿英做年畫不是祖傳的手藝,他創作的32米年畫長卷也是楊洛書這種年畫藝人連想都不敢想的,更談不上像張殿英那樣拿著《農家樂》獲得各種各樣的獎項。因此,固守傳統手藝的楊洛書更傳統,而善於創新的張殿英更時尚。

本書記者2007年12月3日電話採訪張殿英先生時,張殿英稱他1981年調入濰縣年畫研究所時,在濰坊市寒亭區借用了新華書店的場地辦公。而楊家埠村與寒亭區只有幾里路,大概在1984年前後,作為研究專家的張殿英和作為民間藝人的楊洛書相識。大約在1988年前後,兩人的關係開始密切起來。張殿英稱,兩人之所以關係密切是因為張殿英向楊洛書提供了很多份年畫的畫樣,讓楊洛書從他家裡拿去模仿……

而張殿英次子張運祥對於楊洛書的一些說法和評價,被前來採訪的記者陳宏記錄到一本名叫《楊家埠年畫之旅》的書中,由此引了兩場官司。

文化事件,一本書引「天價」索賠。

兩位年畫老藝人因為兩個年輕人而引了兩場官司。這兩個年輕人分別是張殿英的次子張運祥,他既是張殿英的學生,也是安丘市青雲山民俗遊樂園年畫館的負責人。另外一個人是《楊家埠年畫之旅》的作者陳宏,筆名沈泓,1989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新聞系,現居深圳,著有《深圳閑人》、《收藏創富》叢書、《中國民間收藏智序》叢書等。《尋找逝去的年畫》叢書是陳宏採用第一人稱寫作手法,以報告文學的形式,記錄了他深入各年畫產地尋蹤探源的經歷。《楊家埠年畫之旅》是叢書中的一本,2006年1月由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

2006年5月,一位煙台的朋友專程帶著《楊家埠年畫之旅》來楊家埠找到楊洛書。臨給他書前,這位朋友對楊洛書說:「楊老,我這裡有一本書,這本書我得到一些日子了,但一直不敢告訴你,怕你生氣,現在我決定交給你,你可千萬不要生氣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慾壑難填(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慾壑難填(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8.同行冤家,中國年畫第一案(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