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三節歷史沿革(1)

4.第三節歷史沿革(1)

一、布依族地區的考古文化掘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貴州西部和西南部布依族分佈地區陸續掘了一些古人類文化遺址,如黔西安龍的「觀音洞文化」、盤縣的「大洞人文化」、水城的「水城人文化」、普定的「穿洞文化」、興義的「貓貓洞文化」、平壩的「飛虎山文化」等。其中有些古人類文化遺址距今已有20多萬年歷史,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今天的布依族分佈地區,就已經有古人類活動。

位於黔西縣城西南30千米的沙井鄉沙井村觀音洞文化遺址掘於1964年,距今18萬~24萬年,是我國舊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出土了3000多件石製品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種類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狀器、石刻、雕刻器等多種。石器的製作,原料和類型組合都反映了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展的特點。觀音洞文化遺址是布依族地區迄今為止所現的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址。

1973年現的貴州省水城縣三岔河石岸硝石洞內的「水城人」,距今約10萬年。該遺址出土右上犬齒一枚,系男性門牙化石,比北京猿人同類齒進步,而較柳江人和山頂洞人原始,屬於典型的古人類。他們已經開始了穴居、群居的生活。該遺址出土的53件石器,都是以河灘上的礫石為原料,用「銳棱砸擊法」打制而成,這種打制石器的方法在國內早期人類文化遺址中是很少見的,可能代表一種區域性文化特徵。遺址有膠結堅硬的雜色灰燼層,其中有各色灰燼、炭屑、燒骨和燒石等,厚度為0。05~0。15米,是中國西南古人類用火遺迹最豐富的遺址之一。

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位於貴州省興義縣頂效鎮西南1千米處現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命名為「貓貓洞人」,又稱「興義人」。該遺址出土了7件人類股骨化石、打制石器4000餘件、骨器6件、角器8件,還有大量的犀、牛、鹿、象等動物的化石以及古人類用火遺物。貓貓洞人下頜骨粗壯低矮,齒弓短而寬,股骨骨壁厚,髓腔小而粗壯,是舊石器晚期的人類化石,距今約1。2萬年。貓貓洞人石器製作技術比「水城人」「穿洞人」進步。在貓貓洞穴山腳,採集到三件磨製粗糙的石斧,預示著新石器文化已經萌芽。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現於貴州省普定縣城郊的「穿洞人文化」是布依族地區新人階段古人類文化遺址,距今約5萬年,該遺址出土石器3000餘件,骨器400餘件,以及大量的人類化石和哺乳動物化石以及用火遺迹。穿洞人在石器製作方面是水城人文化的繼承者,還學會了磨製骨器,有骨鏟、骨錐、骨叉等1000件,這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骨器製作十分精緻,表明生產技術已達到較高程度。骨角器的出現也標誌著新石器時代的到來。穿洞人用火遺迹有灰燼、燒骨、燒石等,這表明穿洞人曾在此居住過很長時間。

20世紀80年代初現於貴州省中部平壩縣飛虎山文化是布依族地區保存比較完整的新石器時期古人類文化遺址,出土的新石器質地堅硬,磨製精良,有石錛、斧、紡輪、箭(矛頭)、磨石、石球等器具。石斧有斜刃和直刃兩種類型,無肩無段,具有區域文化代表性。遺址還出土了大量陶器碎片及圓餅狀和兩端截尖的兩式陶紡輪。陶器刻有細繩紋及波浪、方格菱形、雲雷、圓形等紋錦,在附加堆紋上也刻有多條紋飾。飛虎山文化距今約4000年,此時布依族先民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

二、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時期的歷史沿革

大約在春秋時期的牂牁國是我國南方一個比較大的方國,學術上稱當時的居民為「牂牁人」,分佈在今貴州省的布依族先民即為當時牂牁國的居民之一。《管子·小匡篇》載齊桓公說「余乘車之會三,兵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南至吳、越、巴、牂牁、不庾、雕題、黑齒、荊夷之國,莫違寡人之命」,可見牂牁國與吳、越、巴、荊國並立。春秋戰國之際,古牂牁國逐漸衰弱,被其他部落中的小國分裂。此時牂牁河上游的一支濮人興起,佔領了牂牁國北部直屬地,以當時的夜郎夷為中心,建立夜郎國,是當時西南少數民族政權中最強大的一個。居住在貴州境內的布依族先民——越人,成為夜郎國的居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布依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布依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第三節歷史沿革(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