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五節語言文字(4)

13.第五節語言文字(4)

(2)拉丁字母文字

在布依族的古籍文獻中,有兩種使用的是拉丁字母文字,一種是19世紀後期的《布依—法試用詞典》(essaidedictionnairedioi-fran■ais),另一種是20世紀初期在上海行的布依語版《馬太福音》,這裡重點介紹後者。

這種文字系統完全採用了拉丁字母體系的26個字母,按音節書寫,多音節的外國人名和地名用連字元號連接,大多數音節包含聲韻調三個部分,少數音節為零聲母,即只有韻母和聲調,一部分音節則只有聲母和韻母,不標聲調。聲調標於每個音節主要母音的上方。這套文字系統可分為:

1)聲母。共有聲母22個,包括b、mb、m、v、f6個唇音聲母;ds、s、r、d、t、nd、n、i8個舌尖音聲母;ch、sh、ny3個舌面音聲母;g、k、ng、z、h5個舌根音聲母和w、y2個半母音。其中送氣音聲母t、ch只用來拼讀漢語借詞;g只出現在舌尖前音i的前面。k與g形成互補,除前母音i之外,都可與之相拼,當拼讀現代漢語借詞時,可變讀為送氣音k。

2)韻母。韻母一共有83個。包括主要母音7個:a、?藁、e、i、u、o[o]、■;二合母音11個:ae、ai、ao、au、ei、ia、ie、iu、ua、ue、uo;三合母音6個:aeo、iao、iau、iei、uai、uei;-m尾韻母10個:am、?藁m、im、iam、om、um、um、uam、uom、u■m;-n尾韻母13個:an、?藁n、en、in、in、ian、ien、ien、oan、■n、uan、uen、uon;-?耷尾韻母12個:ang、ang、eng、ing、ing、iang、ieng、ong、■ng、ung、ung、uong;-p尾韻母7個:ap、ap、ip、iap、iep、up、uop;-t尾韻母8個:at、at、et、it[it]、iat、iet、■t、uat;-k尾韻母9個:ak、ak、ek、iak、iek、ok、■k、uk、uok。其中■的實際音值為[?諼],可作單韻母,也可帶鼻音韻尾-m、-n、-?耷和塞音韻尾-t、-k。主要母音下加一短橫表示該母音為短音。母音a、e、i、u有長短之分,但e、i、u的長短差別只有帶韻尾時才體現出來,a作單韻母時也區別長短,但短母音a的出現頻率較低,只出現在聲母k之後。母音后加h表示該音節調值較低,因此,帶韻尾的韻母實際上不能算獨立的韻母。帶h尾的韻母有:ah、eh、ieh、ueh。

3)聲調。這套文字共區分6個聲調,其中1個調不標調號,其他5個調分別用?觺、'、`、^、?謖5個符號來表示,聲調符號均標在每個音節主要母音的頭上,例如kok(根源)、lèk(兒子)、lǎng(後面)、su(主)。由於該聖經譯本沒有對譯語的語音系統作必要的介紹,因此,我們無法知道每個調的實際音值。根據對譯文辭彙意義的分析,可以得知「?觺」表示第一調,「`」表示第二調,「^」表示第三調,「?謖」表示第五調,「'」表示第六調,第四調不標調號。塞音韻尾音節不單獨設立調號,它們的調值大致分別與一、二、五、六調相同。

3.特殊符號

這類符號當中有一部分是宗教場合專用的符咒,表示一定的意義,但沒有固定的讀音,一部分符號從形態上看比較接近漢字,但又不是漢字,屬於一種比較特殊的文字元號。多數地區的摩教經文中都有類似符號,但根據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出現最多的是畢節地區威寧縣新鄉花園村的一套布依族白摩經書。該套經書大多數文字仍採用漢字或漢字變形,僅其中一小部分內容用到了特殊字元。這些字元絕大多數目前無人能釋讀,21世紀初,當地唯一一位認識這種文字的老人(當地布摩)已去世。這種符號多數無固定的書寫規則,有些筆畫比較複雜,有些近似拉丁字母手寫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布依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布依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3.第五節語言文字(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