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五節民族文化價值(2)

13.第五節民族文化價值(2)

4。***文化藝術

白族的文化藝術更鮮明地體現著多元文化的特點。白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無一不是多元文化交流的成果。如大本曲,它的藝術形式是白族的,但其內容有很多是來源於江南一帶的民間話本故事。大理道教洞經音樂在白族民間代代傳承,但其音樂形式除少量的白族民歌音樂外,大多數借自道教音樂,此外還有少量唐代中原樂曲。著名的崇聖寺三塔,也是白族先民在多元文化交流基礎上創造的文化珍品。塔作為一種典型的佛教建築,最早來源於古代印度,后隨佛教傳入白族地區。三塔在建造時,大量吸收了中原地區佛塔的建築風格,並融入了白族文化色彩,如在塔頂塑有金雞、塔身層級為偶數等。劍川石窟的多元文化特點也很突出,如既有白族本民族固有的女陰崇拜,也有佛教密宗的鮮明風格。這些代表性的白族文化,都從各個方面說明,多元性是白族文化根本性的特點,也是白族文化的價值所在。

三、白族文化以其特有的開放和寬容精神,創造了一個多元而又和諧共處的文化生態環境。

1。民族之間的和諧

在對待外來民族文化方面,白族是開放而寬容的。白族文化中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形式,都是通過和外來民族文化的交流之後形成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和漢民族的交流。在吸收漢民族的許多優秀文化成果之後,白族創造了許多有價值的文化形式。而且,在借鑒和吸收外來民族文化時,白族文化不是生吞活剝,而是將其有機地和本民族的文化形式相結合,創造出和諧、統一的文化形式。如白族大本曲,就是白族曲藝形式和漢族話本故事的有機統一體。白族對外來民族的開放和寬容,集中體現在本主崇拜中。民族宗教作為深層次的民族文化,通常具有強烈的排他性。而在本主神中,有不少都來自外民族。如諸葛亮、鄭回、李宓、傅友德等是漢族,忽必烈是蒙古族。其中,李宓為唐代征伐南詔的將領,后戰死西洱河中。按理他是白族人的敵人,但他卻被白族人祀為下關一帶的本主,並在本主神中有著極為顯耀的地位。白族文化以其特有的開放和寬容,營造了一個在民族關係上平等、和睦,在文化上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和諧的文化家園,在民族矛盾、民族文化衝突頻的當今世界,其積極意義是不而喻的。

2。宗教之間的和諧

人類社會自從有了宗教,宗教之間、宗教內部不同教派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就沒有停止過。人類的很多戰爭和災難,都與宗教矛盾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但在白族文化中,宗教之間、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間,長期以來都是以和諧共處、互相吸收為主流。在白族地區,經常可以看到本主廟和佛寺、道觀蓋在一起,本主廟中,往往同時供有本主、觀音、趙公元帥等神祇。本主神中,有很多原來是佛教神,如大黑天神、觀音老爹等。本主神的稱號、塑像等,都帶有極為鮮明的道教色彩。在佛教名山雞足山上,不僅有大量的佛教寺院,還有雞足山本主的廟宇。道教名山巍寶山上,同樣有南詔土主廟。按教派來說,雞足山主要信奉漢傳佛教,但白族地區的佛教密宗教派——阿叱力也有信徒到山上的祝聖寺等大寺中修持。這些現象,一方面說明佛教、道教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白族化了,另一方面則說明白族文化營造的文化生態環境促使佛教、道教和本主信仰等互相交流、互相借鑒,建立起平等交流、和諧共處的關係。這是符合宗教展,也是符合人類文化展的積極關係。

3。神與人的和諧

有了宗教,就有了各式各樣的神祇。宗教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並表現為人與神的關係。在很多宗教里,神的世界與人的世界是格格不入的,中間有著不可跨越的鴻溝。神的意志也是不可違抗的,神的力量只會使人敬畏。而白族的本主崇拜,卻給人們展現了一幅人神親和、人神和諧的理想圖景。在本主崇拜中,神的世界與人的世界是息息相通的,如許多本主故事講本主與村中的女子談戀愛,本主時常變作動物到村中視察。而對村寨有功的凡人,死後也會被村人祀為本主。本主的生活也一如凡人,他們有七六欲、喜怒哀樂,一些本主還有小偷小摸、嫉妒、自私、虛榮等人性弱點。白族的本主崇拜及神話,營造了一個和平、安寧而又和睦的人神世界。本主崇拜中的人神關係,反映了白族人主張與外在世界平等、親和的世界觀,這應該是對人類思想史的可貴貢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3.第五節民族文化價值(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