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三節哲學思想(6)

16.第三節哲學思想(6)

生與死,生命的誕生與軀體的消亡,永存的渴望與死後的歸宿,生者與死者間的精神連接,是一個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過程中永恆的精神追索。白族重視生命、重視今生的生命觀,其價值取向與漢族重視現世的人文精神比較一致,是具有積極現實意義、值得繼承和弘揚的精神文化傳統。

四、生態觀

生活在蒼山洱海之間的白族人民,深地愛著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他們為高聳如屏的蒼山、碧波萬頃的洱海驕傲,對這片土地上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充滿感激。他們創作了令人驚嘆的故事和傳說,來講述這片土地上的一切,使蒼山洱海之間成為神話傳說的世界。他們把洱海視為「母親湖」,無微不至地加以保護,使之成為當代中國保護況最好的內陸水湖泊之一。他們細心地呵護棲居之地,用勤勞的雙手蓋起一棟棟以蒼山洱海為依託的白族民居,青瓦灰牆,使蒼洱之間成為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淡墨山水畫。他們敬畏自然、感謝自然、改造自然,從而得以在蒼洱之間充滿詩意地棲居。

白族人先熱愛土地,敬畏土地,讚美土地。除了村村寨寨的本主信仰,鶴慶白族還要過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地母節。傳說混沌初分之時,世上沒有人類和萬物,只有太陽和月亮男女二神。為了創造人類和萬物,太陽和月亮結為夫妻,生育了很多兒女,星星則作為助手,創造世界。後來天空住不下日月星辰這個大家族了,太陽阿爹和月亮阿媽,便叫大女兒吾庚帶一部分弟妹,到下界另闢家園。那時,下界是一片汪洋。為了讓弟妹們有立足之地,吾庚用自己的身體覆蓋在大海上,變成了陸地。從此,星星家族便在大地定居。他們播種五穀、栽花種果、繁衍後代,成了人類的始祖。後世為了永記吾庚的功績,便尊她為「地母」。這是白族先民自然崇拜——崇拜土地神的遺風。在白語中,「母」同時又有「大」的意思,因此,「地母」一方面表示白族人將大地視為母親,同時又表示在白族人的觀念中,大地的地位十分尊崇。這與內地的土地神在神祇系統中地位最為卑下有根本的不同。

白族人對動植物充滿感。凡是白族村寨,村頭或村中顯要處都會栽一棵大青樹,樹高十幾丈,樹冠巨大無比,顯得神聖、莊嚴。樹下的廣場,是村中最為熱鬧之處,村中的集體活動、文藝表演多在這裡舉行,同時也是白族人經常前來祭祀的地方。這些樹被視為「風水樹」或「神樹」,村裡的居民常去燒香祭祀,以圖消災祛病,全家平安,這是白族原始宗教「樹崇拜」的一種遺留。被視為神樹的大樹,除了受人們祭拜之外,還受到白族群眾的保護。這種對自然物的崇拜實際上也是對自然的尊重,是值得繼承的可貴的生態保護意識。

很多動物也受到白族人的喜愛和崇敬。在白族神話傳說《鳥吊山》中,鳳凰被塑造成為靈禽,它為了救百鳥的性命而犧牲了自己,此後每年百鳥都來弔祭鳳凰,才形成了洱源鳳羽鳥吊山的奇觀。白族人對白鷳鳥也有深厚感,在白族民間傳說中,白鷳鳥曾為始祖遷徙開疆指引道路。鶴慶西山的白族還有祭鳥節,民間傳說西山人原來不會種莊稼,後來山神的24個兒子,變成了24隻候鳥,呼喚人們按時耕作、播種,使西山人年年獲得豐收,過上了好日子。於是,冬至節這天,人們便拿出鳥雀喜歡吃的食物,犒賞遷徙的百鳥。這一活動被稱為「送鳥」,並與清明迎鳥統稱為祭鳥節。建蓋新房時,都要在堂屋門前的橫樑上,釘上一個笊籬,方便燕子來做窩。白族人認為,燕子來做窩的人家,才會家業興旺。犬也被白族人所崇敬,鶴慶西山有神狗石,被這一帶的獵人視為保護神。白族認為狗王能驅魔逐邪,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定期舉行狗王祭,會期要跳面具舞娛神。

而在改造自然、創造自然的實踐中,白族先民利用長期積累的豐富的植物、動物、天象地理等多方面知識,把自然萬物與自己的生產、生活緊密而自然地結合起來,山林中的植物花草,有的可成美食、有的可以清音、有的可作染料……人們絕不暴殄天物,但也不會肆意攫取。雖然人類不滿足於客觀現實,想要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更加美好的生活,但這種創造是有感的,是要使萬物與人親善,其深層的意識是追求天地萬物的生命繁榮。白族先民早已認識到自己是天地萬物中的一部分,在萬物有靈的世界中,人和自然的地位是平等的。在白族及其他民族古老的傳說和對自然萬物的崇拜中,集中體現了一種歷史悠久的民族生態觀,即萬物與人共存,人和萬物相親,人類天地萬物處於天然的和諧之中。這種生態觀,造就了白族人民樸素、善良、友好與接納的品德,也是白族文化永葆青春和生命力的思想基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6.第三節哲學思想(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