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三節哲學思想(2)

12.第三節哲學思想(2)

南詔時期,道教、佛教先後在洱海地區傳播。***南詔早期的文獻,表明洱海地區道教影響較廣,之後佛教影響日盛。道教哲學和佛教哲學對於南詔大理國哲學思想的展有深遠的影響。

明代,白族地區出現了「理學名儒,項背相望」的局面,湧現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如楊黼、李元陽、楊士雲、楊南金、艾自新、艾自修等。在他們的著作中,有著較為豐富的哲學、政治、倫理和美學思想。他們的思想不僅深受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的影響,還包含有豐富的佛教、道教思想要素,表現了白族勇於開放、善於吸收其他民族先進文化的思想特徵。其中的代表人物為李元陽。

李元陽是明代白族唯心主義哲學家,他把儒家的「中」作為世界的本源,說:「中率無喜無怒,故為天地萬物之大本。」在認識論上,李元陽遵循從主觀到主觀的路線,他認為「復性即是致知,性復即是知至」。由於他說的「性」就是「天命」「良知」「靈知」,所以他所謂「復性」,就是把自己先天就具有的「天命」「良知」「靈知」恢復起來,恢復起來了就是獲得「真我」,獲得「知」。在這樣的哲學思想基礎上,他在政治上主張要以「愛民為主」,治理百姓要「節用愛人,己任其勞,處民以佚」;要「以治家之心治其國,以愛身之道愛其民」,如此天下就「無難處之事,亦無難化之人」。

清代白族的哲學思想有重要的展。高奣映被認為是可以同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顏元並列的人物。他的哲學著作甚豐,哲學思想頗具特色,唯物主義傾向的自然觀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堪稱清初雲南哲學界的一面旗幟。高奣映繼承了自漢代以來樸素唯物主義元氣自然論的傳統,把天地的本源歸為物質性的「氣」。在高奣映的唯物主義體系中,還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天地陰陽之氣,就像一年四季的變化,不是斷絕了又生起來,而是寒來暑往,寒冷中孕育著溫熱,溫熱中潛伏著寒冷,無始無終,永不斷絕。他把事物的形成放在陰陽矛盾的對立和統一中加以考察,是對古代樸素辯證法思想的繼承。

王崧也是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學者,所著《說緯》中的四篇被選為清代乾嘉經學名著而編入《皇清經解》。此外,清代白族民間還出現了一些不知名的思想家,他們製作了大量的鄉規民約,反映了這一時期白族倫理思想的新展。

3。近現代白族哲學思想

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白族先進知識分子從傳統儒家思想的束縛中掙脫出來,尋找救國救民的新思想。最初他們以「物競天擇」「優勝劣敗」的進化論為思想武器,鼓勵人們改革現狀,變法圖新。後來,他們又受孫中山三民主義學說的影響,主張推翻**的清政府,反抗外國侵略。代表人物如趙式銘、王毓嵩、張耀曾等,他們的社會歷史觀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相當進步的。另外,趙藩、楊傑的辯證思想十分豐富,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趙式銘認為「自古無一定不易之法,世界有推陳出新之機。」他的變法圖新的指導思想是:既不「立異以自矜」,也不「苟同以循俗」;「既無敢固執偏見,以推倒前賢,亦未敢囿於陳跡,以自封固步。就其窳者而改之,擇其害者而去之。」既學習前人,又不拘泥於前人,這是富有辯證法思想的創見。他還認為要改變中國的貧弱局面,非靠人民大眾不可,他說:「非合無數量人之腦力腕力不足以救國,非合無數量人之公利公益不足以圖存。」這種歷史觀在當時是很有進步意義的。

王毓嵩認為,弱肉強食、優勝劣汰是動物界的進化規律,人類則應以「相資」「相提挈」為原則。「相資」就是「資人」與「資於人」,每個人既是供者又是求者。這種關係應推廣到國與國之間,叫「萬國相資」。這就在理論上對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進行了批判。王毓嵩認為治天下安危治亂者是多數人而不是少數人,他說:「勝負之數以人數之多寡定之而已,多數常勝,少數常敗,一定之勢也。」英雄和偉人都須依靠多數人的力量,才能施展自己的能力或實現自己的抱負,否則都將一事無成。這對於一個尚未接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人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2.第三節哲學思想(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