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六節取名習俗(1)

10.第六節取名習俗(1)

歷史上,白族姓名制度的一個重要展是借用漢姓,這是白族命名制度與雲南其他各民族最大的區別。白族先民本無姓氏,白族支系勒墨人至今仍然有名無姓。現代白族普遍採用漢姓,是白族長期吸收漢文化和歷史上大量漢族融入白族的結果。相傳白族先民最早使用漢姓的是漢代的白子國王張仁果。而根據歷史記載,漢代以來,內地的漢族人口就開始遷入雲南地區,到東漢、兩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南中大姓。這些南中大姓與後來的白族有淵源關係,因此可以推測,這一時期漢姓已被白族先民所使用。隋唐時期,洱海地區的白族已經普遍採用漢姓。

一、南詔大理國以來的古代取名習俗

到南詔大理國時期,白族人名大量見於史載,其命名制度很有特色,主要有冠姓父子連名制和冠姓三字名兩種。這兩種命名方法是漢族命名制度與白族文化特色相結合的產物。

1。冠姓父子連名制

這種取名方式就是父子連名,前面再冠以祖姓。順序為:祖姓+父名+本人名。從大量的史籍、碑刻、族譜等資料記載來看,南詔國王、大理國王和白族大姓楊、趙、董、高、張、尹、杜等都不同程度地使用這種命名方式。例如,南詔王室的蒙羅盛、蒙盛炎,蒙異牟尋、蒙尋閣勸;大理王室的段智祥、段祥興、段興智。冠姓連名代數最長的是大理國宰相高氏,據其後代所藏《鶴慶高氏族譜》記載62代中,連名達30代。連名的幾代是:(高)望奏-奏晟—晟君—君補—補余—余武—武邱—邱善—善諾—諾義—義和—和亮—亮從—從君—君輔—輔仁—仁溫—溫—智—智升—升泰—泰惠—惠珠—珠壽—壽長—長明—明惠—惠直—直信—信益。

南詔大將軍趙鐸夢父子連名共11代。大理市鳳儀北盪天村董氏宗祠碑文載大理國開國國師董伽羅尤,從其子董三廓開始至董明壽,共連名17代。

這種冠姓連名制產生於何時難以確考。廢止時期大約在明初。從現在已融入怒族的白族支系屬虎家的達霍一支老人曾阿多背誦的無姓連名譜系來看,白族在採用漢姓之前可能有一部分人採用的就是無姓父子連名制。如:啊奎奎—奎啊劣—劣柯壽—柯壽達—達壽漏—壽漏谷—谷喜有—喜有賓—賓好給—好給抽—抽那耀—那耀勸—勸下尤—下尤寶—寶苗局—苗局谷—谷娟血—娟血獨—獨老底—底拉局—局拉牛—牛拉。

這種無姓的父子連名制是藏緬民族古老的命名制度,至今仍保存在四川涼山等地的彝族地區。古代白族也有可能和彝族一樣,採用的是類似怒江達霍支的無姓連名制。

2。冠姓三字名

這種名字由三個音節構成,前面再加漢姓,因而也稱四字名,俗稱「土名冠漢姓」。《南詔德化碑》碑陰和樊綽《蠻書》上就有冠姓三字名者10多人,如楊瑳白奇、王琮羅釋、楊鄧四羅、張樂進求、李外成苴等。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記載大理國到廣西邕州橫山賣馬者有李觀音得、董六斤黑、張般若師等36人全都為三字名。南詔後期、大理國和元代,大理白族地區佛教盛行,在姓和名中間加進佛號的命名方式在史書、碑刻、家譜中隨處可見,如趙觀音錦、李藥師祥、董金剛田、高蝓成光、楊大日賢等,其中觀音、藥師、金剛、蝓成、大日都是姓與名中的佛號。元代大理總管段氏還將「信苴」(白語「王子」之意)加進名字中,如第一代總管段實,稱段信苴實,或稱段信苴日;第二代總管叫段信苴忠等。這種冠姓三字名主要盛行於唐、宋、元三代,明初后佛教式微,三字名也逐漸消失。據報道,現在劍川、洱海東岸的挖色等地還有極個別的冠姓三字名。

二、當代取名風俗

白族男子一般要取兩個名字:一個乳名,一個學名。乳名多用白語,學名則用漢語。過去一些讀書人往往也學漢族知識分子取字或號。新中國成立前,婦女很少上學,因此一般只有一個乳名。城鎮一帶的白族,現在一般就取一個名字,已無乳名學名之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0.第六節取名習俗(1)

%